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力 《百科知识》2004,(1):10-11
2003年10月20日,以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J·理查德·格特为首的一组天文学家,发表了他们最新的《宇宙地图》草图第3版,这幅利用了全球最新天文观测数据的宇宙地图,揭露了一个令所有宇宙学家吃惊的庞然大物,这是一条长达13.7亿光年的由星系组成的宇宙长城!  相似文献   

2.
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鲍威尔·哈勃(Edwin-Powell Hubble)并非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但他肯定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20世纪20~30年代深刻而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他无可争辩地证明了银河系决非宇宙的主体部分,而只是与之相似的无数星系中的普通一员;他还为确立  相似文献   

3.
遥远超新星或许在横跨宇宙的半路上,但它们已经在地球上引起了—场激烈的争论。两年前,天文学家们发现,这些叵星爆炸比预期的暗弱——两者差异的程度相当大,看来要用空间结构本身来解释。超新星反常的暗弱表明,宇宙的膨胀可能正在加速,而不是像宇宙学家一直认为的那样在减速。但是现在八位超新星观测人员担心,他们的引人注目的发现同其它某些有争议的  相似文献   

4.
想像一下你开着车出门,发现街道上行驶的车辆中,一半以上都有被撞的痕迹,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世界很荒唐?会不会为自己的车子担心?还是先别为车子担心的了,该担心的是我们的银河系。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的星系有53%都曾经发生过“撞车”事故!这说明,我们周围的宇宙并不太平,到处都曾发生过“交通事故”。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星系遭受了另外星系的撞击,并不一定意味着星系中的恒星与恒星之间的直接撞击,星系碰撞应该会对于恒星形成速率和星系形状产生强烈的影响。此外,星系碰撞并没有像科学家理论推测的那样,产生出新的恒星组合形式。天文学家目前…  相似文献   

5.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6年10月3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John C.Mather)和乔治·斯穆特(George F.Smoot),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这是宇宙学研究的又个重要里程碑.有关的大爆炸宇宙学知识开始走出科学殿堂,增进社会公众分享宇宙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对宇宙大爆炸的误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只是你对宇宙膨胀困惑不解,就连一些天文学家也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出错。  相似文献   

7.
李忻 《科技新时代》2009,(11):104-104
“这主意听起来可不太妙。”纽约阿德勒天文馆的天文学家马克·哈姆格伦听到这个想法后这样告诉我们。首先,你无法接触到白矮星。尽管它们在宇宙中非常普遍,但离我们最近的一颗也远在8.6光年之外。  相似文献   

8.
师者无私     
蒋骁飞 《知识窗》2011,(6):34-34
1597年,年轻的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写成了《神秘的宇宙》一书。在书中,他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由许多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构成的宇宙模型。1599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无意间看到那本书,尽管他并不认识籍籍无名的开普勒,而且不完全同意开普勒的见解,但他十分欣赏作者的智慧和才能。  相似文献   

9.
其他星球上有没有智慧生物?这是近来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许多科学家对这个问题作了分析,一致认为,其他星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物是完全可能的;不过他们只能生活在行星上,恒星很热,它上面是不会有生物的。可是不久前有位名叫哈莱·舍普利的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某些恒星上也可能有高级智慧生物,理由是宇宙中还存在变冷了的、不发光的暗星。本来,通过天文望远镜所能发现的暗星是极少的。不过哈莱·舍普利研究了恒星的发  相似文献   

10.
以前,科学家只是从理论上推测,在太阳风暴、核反应中,“应该存在”一个非常重要而奇特的“点”——磁零点。而最近,我国天文学家通过卫星观测数据,真实地“捕捉”到了宇宙中的磁零点。最新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上。磁零点是什么?它就像地球上的台风眼——别看台风呼啸横扫数百公里,小小的台风眼里却风平浪静。我国天文学家发现,来自太阳的电磁风暴同样也有台风眼。尽管“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磁场时,甚至可以引起无线通讯中断,但在台风眼之中,却有个磁场为零的地方。多年来,为寻找磁零点,欧洲宇航局启动了“星簇”计划,连…  相似文献   

11.
罗伯特  曹爽  孙旭 《知识窗》2006,(3):56-57
科学家们认为,发生在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创造了宇宙,大约1亿年后,氢原子开始聚合燃烧,产生了明亮燃烧的恒星,但这些恒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科学家至今没有搞清楚。美国天文学家声称,他们可能发现了宇宙的“第一缕曙光”。  相似文献   

12.
一个寒冬的夜晚,一个32岁的失魂落魄的破产者站在密执安湖狂风肆虐的湖岸,准备纵身眺进冰冷刺骨的水中,此时的他无意识地仰脸望了一眼繁星点点的天空。突然,一股敬畏之情涌上心头,脑海里划过一念头。你最有权力结束自己的生命。你不属于你自己,你属于整个宇宙。于是,R·布克明斯特·弗勒开始了他作为发明家、工程师、数学象、建筑师、诗人和宇宙学家的第二次生命,经过全心全意的探索,找到了他称之为的“宇宙理论”。  相似文献   

13.
冷得不舒服     
当你首次遇见暗能量时,会认为它是那么迷人。作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之外一个诱人的陌生者,早在10年前就进入了天文学家的生活,并因澄清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宇宙年龄和宇宙物质数量的差异)赢得了他们的心。于是,宇宙膨胀重获生机:过去曾认为它正在减缓,实际上正在加速。但天文学家已经认识到暗能量的负面作用。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会由于暗能量斥力的冷钳制而不复存在。现在已观测到它正在我们的银河系周围徘徊。苏黎世大学的Andrea Maccio说:“我们不需要跑那么远去寻找暗物质,它就在我们周围。”  相似文献   

14.
仰望夜空,吸引我们目光的通常只是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因为多数人相信那些占宇宙大部分空间的黑色“虚空”是空虚无物的。然而,日前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杰里迈亚·奥斯提里卡等人提出,宇宙黑色虚空并不空,那里也有物质,只是其物理规律与我们眼中的物质世界有所不同。奥斯提里卡指出,正如人们夜晚在大街上行走通常只会依靠路灯来观察物体而忽视夜幕一样,人们在观察宇宙时首先也是注意闪亮的星星而忽视漆黑的夜空,这是我们天生的思维定式。但是,这样做可能产生对宇宙的偏见。奥斯提里卡的研究小组通过计算机模拟了宇宙的结构,结果显示,在宇宙中…  相似文献   

15.
奥伯特     
《中国青年科技》2003,(10):34-34
德国人赫尔曼·奥伯特是与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齐名的宇航事业先驱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把欧洲大部分火箭研究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并与他们一起从事火箭研制和发射的实践,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他的《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和《实现太空飞行的道路》等著作,至今仍然被认为是宇宙航行的经典理论。  相似文献   

16.
天文学家们经常主意外太空那些威胁我们的不可知的危险,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群到高速亚原子粒子。可是,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相反的方面考虑问题了。他们正努力解为何宇宙如此仁慈,为人类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17.
白木  周洁 《科学中国》2006,(6):62-63
在大爆炸中诞生 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场大爆炸,正是大爆炸产生了包括时间、空间和物质在内的所有一切。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们找到了宇宙起源的一些直接证据。1965年,贝尔实验室的射电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大爆炸遗留下来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6年10月3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John C.Mather)和乔治·斯穆特(George F.Smo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这是宇宙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有关的大爆炸宇宙学知识开始走出科学殿堂,增进社会公众分享宇宙探索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捕捉到了来自宇宙初期第一代恒星发出的光线,这些光线和宇宙本身一样古老。  相似文献   

20.
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发表了最新的微波宇宙全图,初步的分析显示宇宙的年龄为137亿年,第一代的恒星约在大爆炸后2亿年开始发光。这些新的观测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早期的宇宙面貌。宇宙在“婴儿期”时,光子和物质是结合在一起,满宇宙一片黑暗。直到宇宙大爆炸之后约30万年,宇宙降温,光子摆脱物质的束缚发散出来,宇宙各处的星球开始发光。随着宇宙的膨胀,一部分光子转变为微波,天文学家测量这些宇宙微波后绘出宇宙微波背景图。之所以被称为“背景图”,是因为观察者不论往哪一方向看,皆可侦测到微波的存在。这张新的微波宇宙全图是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