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传媒视野     
《现代视听》2013,(1):2-3
传媒资讯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2月1日起实施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将于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最显著的特点是规定个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须首先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授权。这项标准还提出了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的八项基本原则,即目的明确、最少够用、公开告知、个人同意、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2.
信息社会注重个人信息保护,要求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处理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新闻自由则要求尽可能多地获取、传播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一切信息,二者存在一定张力。法律通过个人信息的分级保护及对敏感信息的限制实现调和,有效平衡了个人信息保护与新闻自由之间的关系。我国应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内涵,合理划分个人信息中的"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分层保护个人信息,确立新闻自由的界限。对于新闻媒体、其他自然人已经获得信息主体同意或授权,出于重大公共利益需要等情形,可以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一定处理,确保新闻自由的实现范围。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处理的监护人同意规则进行理论阐释,梳理该规则存在的主要困境,并就更好地完善与实施该规则提出建议。通过研究我国法律规范文本和个人信息处理者制定的未成年人用户隐私政策,发现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处理的监护人同意规则存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处理监护人同意的年龄标准与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划分标准相冲突、对未成年人年龄和监护人同意的鉴别流于形式、监护人滥用同意规则侵犯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等问题。提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处理监护人同意规则的未来出路:细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处理监护人同意年龄标准、开发公共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处理身份识别系统、构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被遗忘权。  相似文献   

4.
杨颖 《大观周刊》2011,(22):102-102,78
现代社会一大特征就是依赖大量个人存储信息。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私人机构,日常功能的发挥都有赖于连续提供并不断更新个人信息。个人信息逐渐成为信息社会一种重要社会资源。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更为各种信息收集和处理提供了极大便利,信.息收集和传输变得异常简单和快捷。随着个人信息收集的泛滥,侵犯个人信息的案例层出不穷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正是认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法律的不足,许多国家制定:或正在制定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范。本文综合运用一些方法,对个人信息的_些基本性问题进行探讨,重点分析了对个人信息进行民法保护的理论基础。比较论证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应采取将其归入隐私权用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模式,并提出具体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包括消费者个人基本情况信息、个人网络活动信息和个人网络空间储存的信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侵害主要表现为非法收集和非法利用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拥有如下权利: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的知情权、个人信息收集的选择权、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个人信息安全的请求权和个人信息使用的限制权。指出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需要建立起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行业自律和法律规制三道防线。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2013,(12):25-25
这首个国家标准的出台或许能对正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一定影响。但就效果而言,个人信息保护需有一个行业准则,更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保障。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的发展历程,结合相关立法的发展论述我国图书馆读者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和智慧图书馆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现状。针对新立法环境下智慧图书馆读者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即明确智慧图书馆读者个人信息分类、明确智慧图书馆读者个人信息保护模式、明确“告知-同意”规则框架和具体实施内容、完善读者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和制度保障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8.
个人信息场景化传播面临知情同意框架失灵、必要和最小化原则难以落实以及信息使用搭便车等问题.基于"适当性—流动性"规范的场景化保护理论认为,技术性的用户信息完整性和文化性的用户理解完整性共同构成适当性规范,它是个人信息场景化保护的基础;通过明确标识"元信息项目"和合理使用用户衍生数据构建流动性规范,它是个人信息有序开发利用的有力保障;进一步构建"适当性-流动性"规范的场景化监督体系.个人信息场景化保护策略旨在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并为个人提供更安全、可实施的信息保护方案.打造量化智能场景安全维护系统,借助智能学习升级和完善个人信息场景化保护监督方法,通过界面视觉设计强化用户感知,提高用户对个人信息理解完整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信用档案管理中的个人信息权及其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03年开始起草,2005年初完成,现已呈交至国务院,进入审批程序.该法律突破了我国传统法律中对公民个人名誉权的保护范围,把如家庭住址、医疗档案、职业情况等可识别信息也列为保护内容.除了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外,还充分保护公民了解自己的信息、修改自己错误信息的权利.该法案的出台无疑将对我国信息权的保护产生重要影响,预示着我国对公民信息权的保护从间接保护向直接立法保护过渡.作为涉及个人信息较多的信用档案,对信息权的保护,也将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个人信息保护法》就个人信息处理者在获取相关同意、制定专门规则上作出具体规定,未成年读者保护也需要契合上述要求。需推动未成年读者个人信息同意规则实现层次化,在同意内容上区分敏感个人信息、普通个人信息和监护人个人信息,在同意权限上以八周岁、十四周岁为年龄节点确立不同规则。构建未成年读者个人信息同意规则体系,充分考虑告知、释明、修正等方面。应借鉴美国和欧洲的实践经验,推进行业相关实践,颁布专项保护政策,加强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专门教育,明确相应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1.
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三个特殊规则事关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落实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处理合规义务以及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职责。文章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剖析三个特殊规则的条文内容、制度内涵、法理依据以及实施要求,并分析三个特殊规则面临的实施困境。提出明确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前提条件,调整未成年人敏感个人信息范畴,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用户年龄验证管理平台,允许已满8周岁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行使有限的个人信息自决权,明确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设立标准和适龄化要求,以切实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钟芳芳 《图书馆》2015,(1):69-72
总结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个人办证信息、个人活动信息、个人网络痕迹以及个人空间的安全问题等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公共图书馆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的建议,即以法制建设为中心,以提高读者自我保护意识为重点,以图书馆学会为主导,以先进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图书馆行业自律为手段。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信息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环境中被获取,在方便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也增加了档案利用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本文调查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国五个国家的国家档案馆网站上档案开放利用的政策和规定,通过比较研究档案馆在档案利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依据和措施,发现国外档案馆在处理档案利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时,主要以隐私法和信息自由法作为法律依据,采取的主要保护措施是档案内容审查与档案封闭期限相结合。然而面对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新挑战,档案馆并未采取新的保护手段,档案利用中的隐私保护技术要求并未得到有效关注。解决档案开放利用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矛盾需要档案馆在法律保障、保护措施制度建设和保护手段技术要求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欧阳爱辉  胡嘉禾 《档案》2023,(6):4-8+13
纸质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个人信息权。纸质档案数字化对个人信息权保护造成了巨大冲击,包括档案信息传播风险增加、信息可处理性改变和信息保护面临数据安全问题。从个人信息权保护出发,明确了必要原则和目的原则为纸质档案数字化范围划定的基本指导原则,并将纸质档案数字化具体范围确定为隐私信息、敏感非隐私信息和普通信息三类。  相似文献   

15.
刘洋 《传媒》2023,(1):73-7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构筑了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处理规则,该规则源于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在网络时代由于个人信息处理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导致实践中出现了隐私协议晦涩难懂、知情流于形式、个人难以拒绝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夯实告知同意规则的基础性地位,本文针对实践当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隐私协议的改进建议,并且提出当前更注重行政监管和强化社会监督,以弥补个人权利行使的无力感,确保个人信息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全面考察学术期刊对作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情况,以推进学术期刊对作者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化进程。文章对17种新闻传播类CSSCI来源期刊的作者个人信息收集、个人信息著录、个人信息删除与存储等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学者与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存在个人信息收集非最小化、知情同意原则空心化、行业标准虚置化等问题。提出制定行业性自律制度、充分保障作者的知情权、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构建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在社会活动中时常被非法泄露,并严重威胁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如果个人信息泄露得不到有效遏制,其将成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和发展的重大障碍。基于个人信息的法律界定、学历界定和国家档案馆披露风险视角,文章从界定馆藏个人信息范围、建构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和个人信息档案安全内控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国家档案馆个人信息保护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个人信息保护不够,既源于企业不负责任的泄密,也因为缺乏明确的监管主体。已有12个省市出台相关地方法规、规章,但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尚未进入程序个人信息保护再有新进展,由工业和信息部直属的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牵头起草、旨在规范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企业个人信息保护的一纸文件近日正式通过评审,正报批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9.
邓灵斌 《图书馆》2023,(3):67-73
大数据时代,对敏感个人信息进行保护显得重要而迫切,欧盟、美国在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制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相关立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比较、文献分析等方法,通过相关研究综述引出研究缘由,然后将欧盟和美国的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制进行对比,阐述二者的相同点及主要差异,最后分析了我国的立法特色。文章认为,我国的敏感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吸收了欧盟、美国的有益经验,但又具有自身特色,主要表现为:由“分散立法”走向“统一立法”的法律规制特色模式;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界分敏感个人信息类别,设置“兜底条款”,为未来留有扩充空间;注重敏感个人信息保护与公共利益、个人信息安全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藏臣  贾红霞  孟媛媛  安琦 《大观周刊》2011,(16):62-62,54
一、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1、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原则(1)个人拥有自主决定控制权。个人信息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标志和符号.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主决定是否公开个人信息的权利。而对于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收集行为.也应获取本人的同意。同时仅将数据用于其所述目的,否则无权收集。用户也应拥有随时查阅修改个人信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