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对于“迎”字的读音,《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都只有一个,即“yíng”。而《辞海》和《中华大字典》都还有另外一个注音,即“yìng”。具体说,《辞海》:“迎:yìng,迎娶。《诗·大雅·大明》亲迎于渭。”《中华大字典》:“迎:鱼庆切,敬韵。〔洪武正韵云:凡  相似文献   

2.
象,《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像,《说文》:“像,象电。从人,从象,象亦声。”相,《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象”与“像”读音相同,都读为 xiàng,“相”有两个读音——xiāng和 xiàng。因  相似文献   

3.
《卖炭翁》(初语二册)最后一句“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系”,课本无注。不少教师特别强调“系”字在作动词用时应念 jì,不读 xì。“系”,《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均无 jì音。《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读音,皆可以用为动词。读 jì时,作“打结,扣”解。从《卖炭翁》上下文来看,所“系”之物乃是“半匹红绡一丈绫”,要打成结扣是很不容易的。再说,两个蛮横的官吏哪里愿在那里慢慢地打结?可见,“系”字在这里作“打结”解义有牵强。“系”字还有一读,为 xì音。《现代汉语词典》解作“栓、梆”,要把那么长的绫绡在牛头上缠来绕去,蛮横的官吏愿意费时费力吗?  相似文献   

4.
这学期备《白杨礼赞》一课时,对“朴质”一词,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发现“朴质”有两种读音,有两种释义。一、读pǔzhí(过去一般都读这个音),词义是“朴实直率”;二、读pǔzhì,词义是“纯真而没经过修饰的。”读音不同而意义也不同。那么,在课文中应读哪个音呢? 我根据“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象加过人工似的,……丫枝一律向上,……也象加过人工似的”(着重号系引者加)。“象加过人工似的”,说明它好象是天然生成的本性。因此,我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两个“象加过人工似的”句  相似文献   

5.
“契”字有多个读音:qì、qiè、xiè.在“契阔”一词中“契”是读qì还是qiè,一直存有争议.“契阔”应释为“勤苦”,读qiè.  相似文献   

6.
“相”与“像”因为读音相同、意义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 ,在学生作文里 ,这两个字常常混淆。例如 :奶奶请照像师傅照了一张相。这里“相”和“像”都用错了 ,把“照相”误作“照像” ,把“一张像”误作“一张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 ?关键是没有把握这两个字的确切含义。《辞海》载 :相 ②貌相 ;状貌。像 ①人物形象的摹写或雕塑 ; ②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组(透镜、镜、棱镜或它们的组合 )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由光线实际会聚而成的像称为“实像” ;由虚光线 (即光线在其相反方向上的延长线 )会聚而成的称“虚像”。根据…  相似文献   

7.
“似”在这里读“shì”,不读“sì”。“似的”是个助词,一般附着在其他词语后面,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某种情况相象;用语言学的术语说是“比况助词”;与“般的”“一样”“一般”等用法相似,如“苹果似的/般的脸蛋”“变戏法似的/般的露了出来”“像苹果似的/一样/一般”“像变戏法似的/一样/一般”等。  相似文献   

8.
笔者多次教学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一文,在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骑”字高频率的出现了17次,学生也多次问到这一段中关于“骑”字的读音问题。大家知道“骑”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有qí和jì两个读音,那么在这一自然段中,每一个“骑”字的读音到底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9.
“似的”不应写作“似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似的”这个词,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经常用到它。如: ①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阿累《一面》) ②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鲁迅《藤野先生》) 有的人写文章时,经常用“似地”,语文课本中也常见。如: ③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 (《一面》) ④它冲出人群,一溜烟似地跑了。(《分马》) “似的”与“似地”在意义上莫非有什么不同?不是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只有“似的”一词的注条,而没有“似地”。为什么把“似的”写作“似地”呢?由于人们习惯在名词前面用…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句中“刹时”一词,是鲁迅先生的笔误。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可知,“刹”字有两种读音,可读 chà,又可读 shā。当这个字读 chà时,能组成“刹那”或“一刹那”、  相似文献   

11.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句,编者注释为“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则明确指出该句中的“阴”与“荫”通假。(第190页)笔者以为,“绿荫”乃“绿阴”之误。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联合审定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 yìn,并特别指出:“树荫”应作“树阴”,“林荫道”应作“林阴道”。据此,“荫”已不再是异读词,多音现象已不复存在。“荫”的原异读音 yīn由“阴”取而代之。“荫”“阴”分工后,“荫”有三种用法:①用作形容词,如“这屋子很荫”(即指凉而潮);②用作动词,如“封妻荫子”;③用作动词语素,如“荫庇”。由  相似文献   

12.
<正>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佛狸祠下"之"佛",目前读音较为混乱。在网上搜索发现:有按古音读为bì的;有按今音读为fó或fú的……公开发表的讨论文章也如此,有人主张按古音读为bì①;有人主张按今音读为fó或fú②……主张按古音读为bì的主要理由是:1.古无f说——上古没有f一类轻唇音,"佛"读如"弼";2.古音通假说——"佛狸祠"名称来源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相似文献   

13.
说“读破”     
“读破”是古人把某一个字变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语法作用有了变化的一种方法。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个字引申出新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时,古人常把这个字念成另一读音以示差异,这就是“读破”。例如“衣”字,《说文》释为“所以蔽体也”,是名词,读平声,而《广韵》未韵作“衣著”解,是动词,念去声。这就是“读破”的结果。“读破”,主要是改变声调,所以有人把“读破”称为“四声别义”,即通过四声的改变来区别词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编了叶永烈先生的《国宝——大熊猫》一文,有这么一句话:“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其中“仔熊猫”的“仔”,编者作了这样的注解:〔仔(zǎi)〕幼小的动物。这样的注解,读音注错了,意义也不对。仔,共有三种读音,第一种读zī,有“仔肩”一词,是书面语,意思是“责任,负担”,这种读音和用法不常见。第二种读zǎi,读此音的“仔”,其实就是“崽”的另一种写法,共有三种…  相似文献   

15.
“藩篱”与“樊篱’”尽管读音相似、意义相近、词性相同,但在实际运用中,它们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回.读音与词义不同从字面来看,“藩篱”与“樊篱”的区别在于“藩”和“樊”:“藩”读音是fdn,“樊”的读音是fdn;二者相同点是都有“篱笆”之意;不同点是“藩”还有“屏障”的意思,“樊”还有“关鸟兽的笼子”的意思。“藩篱”一词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版本)中被释为①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围栅。如《南史·韦部传》:“所至顿舍,修文馆宇,藩篱精壁,皆应准绳。”亦作“善篱”。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  相似文献   

16.
【教学实录】(苏教版第八册《祁黄羊》)一、字音教学突出一个“实”(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读生字新词各两遍。)师:你们谁听出了哪个词语的读音有问题呢?生:“兴亡”的“兴”应该念第一声“XīNG”,陈海鑫读成了第四声“XìNG”。生:“兴亡”两个字都是后鼻音,陈海鑫的后鼻音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今年第一期"教学信箱"栏刊出桂东县小学生郭卫红关于"奄"字读音的质疑.与此同时,桃源县重阳乡金星小学游桂平、刘汉涛、零陵县仁湾乡罗建村小学张锦翌等同志来信询问: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参观人民大会堂》里"情不自禁"的"禁"字注音为jìn是否有误?为此,我们致函有关部门请教.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回答:"禁"有两个读音:读jīn,是经受的意思;"情不自禁"的"禁"应该读jìn.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 ( 1992年版 ,2 0 0 2年重印 )选进了一篇《扁鹊见蔡桓公》的课文。除对课文的出处有详尽的注释外 ,对扁鹊一名也有解释 :“扁鹊 ,姓秦 ,名越人 ,医术高明 ,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这里并没有注明“扁鹊”之“扁”的读音 ,也没有标明扁鹊是否姓“扁”。而“扁”字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79)里有两个读音 :bi??图形或字体上下的距离比左右的距离小 ;物体的厚度比长度小。~圆 /~体 /~盒子 /一头压~了。别把人看~了 (不要小看人 )pi仭n(扁舟 ) ,小船 ;一叶~。两种读音的释意都…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词典》上,长有两种读音:“chang”、“zhang”在句中或词中该读何种音,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阿长”的“长”该读哪一种音,教师们众说纷纭。那么我们该如何称呼这位对鲁迅先生影响极大,令他念念不忘的乳母“阿长”呢? 笔者曾注意到,在《语文天地》杂  相似文献   

20.
“度”和“渡”有时容易混淆,这里试作一辨析。“度”有两种读音。一读du:①表示长短的标准。如《书·舜典》: “同律度量衡。”郑玄注:“度,丈,尺也。”由此引申出“程度”、“限度”、“强度”、“适度”、“制度”、“法度”等;②表示有气量,有胸襟。如《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