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产生于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主要活跃时期正是新学运动兴起之际。在守护阵地的同时,鸳鸯蝴蝶派隐然有由俗趋雅、雅俗合流的趋势,体现出了一定的现代性。但是鸳鸯蝴蝶派毕竟仍然属于守旧学,旧派痕迹依然明显。本主要通过鸳鸯蝴蝶派本中所表现的大团圆与衷情传奇、“问题”意识与媚俗趣味、新式的婚恋与才子佳人等方面的对比来阐述鸳鸯蝴蝶派的现代性与其矛盾。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评论家把鸳鸯蝴蝶派看作顽固不化的封建余孽,但当疏离了“五四”激进的话语场域,在当下语境中进行审视时,鸳鸯蝴蝶派的研究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局面。批评家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对其进行阐释和解说,在对鸳鸯蝴蝶派的近十年研究中,梳理点放在本体论的言说和关系论的沟联两大体系上,在众生喧哗中透视鸳蝴派的历史本质,为更好的理解文本提供一条捷径,以便利于文本的阐发性言说。  相似文献   

3.
常熟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家的大本营,徐天啸、徐枕亚兄弟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时人称为“海虞二徐”,徐枕亚所著《玉梨魂》,被誉为鸳鸯蝴蝶派小说早期的代表作。俞天愤、吴双热、姚民哀为鸳鸯蝴蝶派中坚人物,著述丰富。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评论家把鸳鸯蝴蝶派看作顽固不化的封建余孽,但当疏离了“五四”激进的话语场域,在当下语境中进行审视时,鸳鸯蝴蝶派的研究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局面。批评家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对其进行阐释和解说,在对鸳鸯蝴蝶派的近十年研究中,梳理点放在本体论的言说和关系论的沟联两大体系上,在众生喧哗中透视鸳蝴派的历史本质,为更好的理解文本提供一条捷径,以便利于文本的阐发性言说。  相似文献   

5.
《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是在魏绍昌《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的基础上增加材料编纂成书的。关于“鸳鸯蝴蝶派”,解放后只出版了这样两种资料汇编,而魏绍昌编的一种,久已绝版;目前只有前一种还容易见到,所以它也就更为研究晚清民国间小说的人们重视。此书共四编,第三编《鸳鸯蝴蝶派小说目录》(以下简称《鸳目》)是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收书数量可观,是现在唯一的(如果不算魏绍昌那一种)  相似文献   

6.
作为重要的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和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现代市民社会初兴等历史变化密切相关。在文学的角度之外,近年来研究上海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对于如何理解"鸳鸯蝴蝶派"颇有启发。如何总结鸳鸯蝴蝶派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循此对现实中许多新的市民文学的现象予以探讨和解释,"上海学"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和鸳鸯蝴蝶派历来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在市民题材取向、商品化特征、女性主题和传统笔法等方面,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对鸳鸯蝴蝶派小说有所传承,但她对之又有全面的超越.张爱玲用娴熟的民族形式和多样的现代技巧,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现代意识,这些都大大超越了鸳鸯蝴蝶派.  相似文献   

8.
文学革命兴起之时正值鸳鸯蝴蝶派的鼎盛时期,鲁迅在倡导和开拓新文艺的过程中,从“文学游戏观”、沉滞猥劣的格调、保守复古的意识等方面,对鸳鸯蝴蝶派文学进行了十分必要的批评。但同时,鲁迅又从文学史的角度对鸳鸯蝴蝶派合理定性,以较客观的态度看待文学中的“趣味”问题,切中肯綮地明确了该派的政治性质,给予了这一文学流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的接受与包容。  相似文献   

9.
单纯地把鸳鸯蝴蝶派视为“小说逆流”,是不科学的,鸳鸯蝴蝶派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爱国主义思想;为翻译工作做出贡献;接受新生事物。该派得以长存的原由,可以从传统观念、市民口味以及新文学派等角度去论证。可否把当代的武侠、言情小说看作是鸳鸯蝴蝶派的一个延续,是值得探索的。  相似文献   

10.
鸳鸯蝴蝶派针对新文学的批判与指认,做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与自我认同策略,由此与新文学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关系格局。鸳鸯蝴蝶派一方面通过群体意识的建立,以社团、杂志聚集同志,致力于自身经典化、合法化叙述的建构;同时也试图以模糊新/旧、雅/俗来解构新文学的等级划分,这种模仿新文学的策略,对于拓展其生存空间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此外,新文学对鸳鸯蝴蝶派由初期的断然拒绝到后来的部分接纳,鸳鸯蝴蝶派对被新文学肯定的感激涕零,体现了二者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1.
俞樾时代的诂经精舍在延续朴学传统,造就学术人才上所起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但其内部发生着种种衍变。一方面书院与科举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另一方面则加重了文学色彩,词章与学术渐趋分途,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教学与研究。前者可以从社会思想变迁史的角度来理解,后者应归因于俞樾本人对文学,对才情的一贯喜好与重视。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的集部作提要具有学史研究的意义,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求新尚变的学史观;二是对各种体的源流演变做史的考察,在体史研究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三是对学流派产生的原因、发展演变的过程做史的考察,并试图总结其内部规律。总之,它在学流派史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语派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流派。学术界对该流派进行了大量研究。1949年至1979年的研究以政治思想为评价标准,论语派被目为“帮闲文学”,遭到批判。1980年代的研究中较多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语派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1990年代,研究重点转向论语派的文化立场和文学思想,在作家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新世纪以来,由于研究视野的拓展和新方法的运用,论语派研究在作家作品、期刊、流派的整体特征等方面都获得丰硕成果。论语派研究领域仍存在可供深入开掘的空间,我们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寻论语派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在近一个世纪中经历了反封建性、革命性、启蒙性的变化。从199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的意识形态功能不复存在,"鲁迅"遭遇了寂寞。这一动向反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就是依据新课标对鲁迅作品的选目作了调整,总体上减少了鲁迅作品的数量,特别删除了涉及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篇目。这一变化提醒我们要重新思考鲁迅作品的经典性。中学语文教学对鲁迅作品的讲解要淡化其与时事政治的关系,专注于发掘其更为内在、更具有久远价值的文化意义;可以把鲁迅作品的讲解与提高民族素质、抵制粗俗文化的目标结合起来;要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认识,让中学生透过其内心世界去感受其品质;要对鲁迅及其作品采取一种历史的辩证的观点,适当向学生展示不同阐释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 international week in a Norwegian primary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t participants. Such international weeks are typically organiz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Day, to contribute towards the school’s aims of inclusion and social justice. Whereas research literature has been critical towards such weeks, using terms such as “exotification” and “hall-way multiculturalism,”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weeks from the participants’ perspectives. This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a single week both confirms and challenge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critical stance. On the one hand, these weeks may seem to be only “happening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potentially promote critical reflection about cultural identities, connecting schools and local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6.
阅读文学经典能以审美的方式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构建。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减少,不利于提高语文素养和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文学经典具有教育性,阅读文学经典是激励青少年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具有人文性,阅读文学经典可以传承民族精神,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寻找精神的家园。文学经典具有工具性,阅读文学经典,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郑渊洁为代表的中国"热闹派"童话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儿童文学流派。虽然"热闹派"童话在新时期曾受到批评界的关注,但对其是否是文学流派却一直未有定论。借助艾布拉姆斯对文学活动的研究方法,从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等方面来研究"热闹派"童话,可见中国"热闹派"童话具有文学流派的特性和价值,是新时期童话创作中重要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郭小东在海南生活了十余年,是典型的海南知青。郭小东是知青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和研究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以及鲜明的哲性思维,这些都源于他在海南的知青体验。郭小东具有80年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始终洋溢着80年代的人文气息。他的小说具有自叙传色彩和感伤情调,也表现了宗教意识和存在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19.
陈寿祺是清代福建第一个汉学大家,颇有一时文名。作为嘉道之间的汉学者,他表现出某种过渡性。一方面坚守汉学方法,另一方面又注意到了时弊,并反思汉学弊端,再次重视理学修身的重要性,表现出很强的经世精神。他的文论也由早期纯粹的汉学之论转变为以“立诚”、“有用”为宗旨,体现出汉宋调和的特色,而区别于同时代的古文家。  相似文献   

20.
在北宋党争中,文字之祸频频发生,由此出现了很多贬谪文人。文祸带来的贬谪让他们在诗文创作上分外谨慎,甚至"不复作诗文";另一方面,身处贬谪之中,他们心中有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低微的词得到了贬谪者的青睐,诗文中的很多题材内容悄悄转移到了词体当中,由此成全了词体"诗化"这一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