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我的记者同行们......毕永军到边防哨所,去地震灾区,赴卫星发射基地......解放军报5位记者在一线采访中度过了1996年春节。对此,报社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授予他们社长特别奖。尽管在基层过年已不是什么新闻,尽管他们一再声称"没有什么",...  相似文献   

2.
颜谨 《新闻窗》2008,(4):94-94
5.12汶川大地震,摧毁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和家园。全国人民心系灾区。为了让观众及时了解灾区的各种信息,我们的记者冒着危险深入灾区一线,发回了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报道。多少观众为之哭泣,为之感动。媒体的勇敢、媒体的敬业彰显其中。  相似文献   

3.
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两县发生强烈地震。当夜,我们河北日报记者部《特别报道》栏目的记者就赶赴灾区,一直到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二)坚持在灾区采访20天。这是我们终生难忘的20天,是我们在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唐山抗震精神鼓舞和指引下英勇奋战、忘我奉献的20天。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我与何妈妈的拥抱让大家感动,应该是因为报道中,既没有刻意的提问,也没有作秀的夸张,有的只是作为记者的我和一位失去女儿的灾区母亲的情感交融。在举国同悲的氛围中,这种情感交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人们记住了何妈妈,我心中牵挂着何妈妈。前几天和何妈妈通了电话,  相似文献   

5.
芦山地震发生之后,我们中宣部的相关领导去灾区的时候,到应急电台的帐篷里面,看到了应急广播开展的工作情况,确实感到应急广播贴近灾区的实际,贴近当地百姓的需求,受到了广泛的信赖。尤其是灾区的大喇叭,听着让人感到很踏实、很温暖。我们的广播记者克眼网难、不怕危险、连续奋战,让人感佩。  相似文献   

6.
《声屏世界》2008,(8):26-26
当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讲述他们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时,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感动他们的有时只是一条短信、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馒头。令我感动的是.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很多记者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行为,为自己平时的斤斤计较、抱怨牢骚感到惭愧,为以前和同事闹的矛盾感到抱歉,为自己的付出太少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7.
震后一年     
今年的“5·12”,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日子。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前夕,本刊记者再次来到四川地震灾区,了解灾区档案工作恢复重建情况。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份牵挂,更是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8.
2005年6月10日,对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的村民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沙兰中心小学的105个孩子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吞噬。灾难考验着灾区人民,同时也考验了去灾区报道的记者们。  相似文献   

9.
当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讲述他们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时,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感动他们的有时只是一条短信、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馒头。令我感动的是,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很多记者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行为,为自己平时的斤斤计较、抱怨牢骚感到惭愧,为以前和同事闹的矛盾感到抱歉,为自己的付出太少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10.
王普 《新闻实践》2005,(2):19-19
过去,国际上发生重大灾难事件,都是欧美记者抢尽风头。然而,在此次印度洋海啸报道中,中国内地媒体首次派出记者前往采访,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和优秀的职业素质,为境外同行所瞩目。 记者见到, 《羊城晚报》、 《京华时报》、 《南方日报》、 《解放日报》、上海东方卫视、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派出近20名记者前往灾区。这些地方记者没有参加记者招待会的机会,没有拿通稿、文件的渠道,惟一的办法就用"腿"来跑新闻。  相似文献   

11.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举世震惊,举国哀悼.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外数百家媒体记者勇敢地奔赴灾区一线采访,他们发出大量的文字、照片、音频、视频信息,让国人和世界了解灾难真相.灾难发生后,河南电台信息广播新闻部即打破常规,在<信息365>、<信息晚七点>、<信息早七点>等栏目中随时传递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报道.作为一家省级电台的系列频率,我们没有派出记者到灾区采访,但中央各大媒体的供稿和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足够我们选用.作为编辑,面对互联网、新华社供稿专线、中央电台等各大媒体传递出来的海量信息,用什么稿件,不用什么稿件,怎么用,都是值得推敲和思考的.在抗灾报道之初,我们就确定:以人为本,是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我们选择稿件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姜鹏飞 《新闻前哨》2007,(12):49-50
当记者的最怕没有新闻线索,没有新闻线索就会无新闻可写。新闻线索可以说是记者的饭碗和新闻之源,独家线索、信源,是记者更重要的竞争力。谁最先掌握了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写新闻的主动权。因此,在跑线记者中,也就有了“贫”“富”之分,这里的“贫”“富”不是指收入,而是指新闻线索的多少。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日报8位记者回到灾区家中过年,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春节,记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该报于2月13日第9版以《昨天,记者从灾区归来》为题,用一个整版刊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引用到新闻工作上,我们可以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复旦大学新闻系前系主任恽逸群也说过:“没有采访工作就没有新闻.”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著名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新闻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2月30日至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两几江市地震灾区检查灾后重建工作,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看望和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常规,这么高层次的领导活动,有中央和省里的新闻记者随行采访,我们地市级的新闻单位记者是不安排采访的。  相似文献   

17.
1960年3月,我被调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同时是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当记者。调我们这些人当记者,是社长莫艾的主意。他在一次会议上说,从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选调干部,是充实记者力量、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初识莫艾 我认识莫艾是在1958年,那年7月,少奇同志到石景山钢铁公司蹲点调查,住了四天。我作为公司党办负责人,担任记录和做一些联络工作。莫艾同志采访了少奇同志到公司后头两天的活动,应公司党委的要求,第一天晚上,他帮助我核对记录。他面带微笑,态度谦逊,待人友善,一点也没有大记者的架子,给我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2013,(5):4
雅安地震后,各级广播电台派出记者奔赴灾区一线采访报道。中央电台中国之声4月20日10点,在地震不到两小时就开播持续72小时的《雅安紧急救援》特别直播,30位记者当天直抵灾区开始连线  相似文献   

19.
作为首批赴灾区记者,我用镜头记录灾情和救援;作为职业摄影人,请允许我们暂时收拾起悲伤,一起思考新闻摄影在抗震救灾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如今,新闻行业对记者的要求不仅仅是用脚跑新闻,更需用思想跑新闻。如果记者没有思想,即使健步如飞,也是事倍功半。媒体的作用已在百姓心中形成,百姓认为,当一名正直和有良知的记者,就应对百姓反映的问题穷追不舍,解决不了问题,就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