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成语“乱七八糟”是个贬义词,形容十分混乱,一团糟。该词源自我国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先说“七国之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西汉后,大封功臣,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同时还封了很多列侯。这八个异姓王  相似文献   

2.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是西晋历史上一位颇受非议的人物,晚近史家和学人均将其作为女人干政、扰乱西晋政治和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而大加贬斥,并因此把“八王之乱”的时间界定为从贾后开始执政的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光熙元年(306),长达16年之久。实际上从惠帝元康元年(291)到永康元年(300)贾后执政这一段时间里,“朝野安静”,“海内宴然”,政局是稳定的,无甚“乱”可言。我们应摆脱“女人祸水”之类封建旧史观的束缚,对贾后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八王之乱”的时间也因此应从永康元年(300)四月开始算起,肇乱者是赵王伦,而不应把这笔帐算在贾后身上。  相似文献   

3.
中原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曾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及以后330余年接续不断的天灾人祸,导致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心的转移,中原文明由盛转衰。因此,中原文明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不在北宋,而在晋末的“八王之乱”。  相似文献   

4.
周艺  高远 《柳州师专学报》2000,15(1):97-101
"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之的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次变乱爆发的原因,史学界有三种流行的说法.本文详细地研究分析了史料,认为这三种说法均难以成立,并提出了"八王之乱"根源于西晋士族政治基础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新说.  相似文献   

5.
东晋中宗、显宗前后,是琅邪王氏政治最为强盛的时期。由于琅邪王司马睿与琅邪王氏之间具有长期的政治合作以及伦常婚姻方面的特殊关系,加之“八王之乱”后王导协同司马睿渡江并帮助其在江左建立东晋王朝,故司马氏与琅邪王氏之间“契同友执”的私人情谊与“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得以进一步确立。但由于王敦之乱以及琅雅邪王氏之权遇超常,由此也引起朝廷以及其他士族群体对琅邪王氏政治的猜忌与不满。鉴于此,朝廷以及其他士族群体与琅邪王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也便成为此时期琅邪王氏政治中一个难以回顾的问题,而上这种矛盾与斗争也是促成琅邪王氏政治自晋成帝以后逐渐趋向衰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乱七”是指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扩大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诸侯王的不满。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赵、济南、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发起叛乱。“八糟”指的是晋时代的“八王之乱”。公元2  相似文献   

7.
都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它的建立、发展和演变,对当时政治、军事有重要影响。对魏晋时期都督制的研究,学界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仍有值得探讨之处。例如,对于都督制的形成,论者多从建安年间的政治、军事入手,较少注意汉魏易代这一事件与都督制建立的关系;对于都督制的演变,则着眼于西晋末八王之乱都督成为地方分裂割据势力这一点,较少注意八王之乱前这一制度的变化。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8.
有个成语叫“乱七八糟”,它是形容乱得不成样子,毫无条理和秩序。这个成语和两件历史事实有关,可能知者不多。   一件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氵鼻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等六王于公元前 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景帝错杀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此即成语中的“七乱”。   另一件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把皇室子弟分封为诸侯王,享有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9.
自东汉末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分崩离析,延绵近百年。西晋于280年使支离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起来,然而,仅仅十余年光景,291年出现的一场长达十六年之久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战争——八王之乱,西晋政权又陷入更大的混乱和分裂之中。“八王之乱”与西晋短祚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笔者从皇族政治角度,重新透视西晋初期这段历史,发现一些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关于它的起因,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它与太康年间晋武帝的统治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晋武帝在世时安排皇位继承人及辅政大臣不得其人,以及士族门阀势力的恶性膨胀,逐渐形成两大派系,两派之间的斗争终于引发了爆乱。同时大封诸王,并使之出任督都,出专方面重镇,在永定三年(公元301年)以后,各地督都参与进来,更扩大了“八王之乱”的规模。  相似文献   

11.
西晋末期,匈奴族受汉族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i其社会组织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西晋王朝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使其政权统治摇摇欲坠,汉人和少数民族起义不断。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打出了“宗汉立国”的旗号起兵反晋。从历史学和民族学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实及刘渊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生经历,其中包含刘渊所具有的对汉文化强烈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海沿江地区拥有广阔的岸线,风力、水力、航运、水产、旅游等资源丰富,是江苏省发展最快且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沿江开发的实施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沿江地区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沿海沿江地区要努力利用好自身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东部地区新的发展亮点。南通市作为江苏唯一既沿海又沿江的地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做足"水"的文章,力争在江苏新一轮发展中立于潮前浪尖,勇当排头兵。  相似文献   

13.
“万宝符衣”是义和团战士佩带的一种绣有八卦图形的饰物。1898年义和拳起义后,赵三多北上直隶中部传播火种,练红拳的“十八魁”东进山东,与山东的“大刀会”共同战斗。“万宝符衣”是义和拳与大刀会的共同创造,它不仅告诉我们义和团战士是以怎样的方式面对强大的敌人,而且向我们诉说了那发人深思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永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珠三角经济圈”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的提出,给永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永州已经具备了全面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现实基础和潜在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体制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永州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采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优化环境,降低成本;招商引资,打造产业等措施来加快永州经济发展步伐,不断使永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  相似文献   

15.
1938—1952年间的黄泛区农村经济在经历十余年的变迁后,仍然处于凋敝破败的境地:农业劳动人口、农具、耕地面积、人均耕地及产量等增长缓慢;农村集市商业尽管也出现过个别地方的“畸形”繁荣,但在整体上仍显萧条。当地固有的生态环境是影响黄泛区农村经济长期低迷的客观因素,因泛黄而遭变异的生态环境与动荡的社会、政治背景、混乱的社会秩序又是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地缘经济时代的来临,大都会带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新趋势及世界各国高科技产业、外贸、信息与金融创新之源,在经济范围城市已成为一国或地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代言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广州在泛珠三角经济区构建与整合中应成为其龙头地位。为此,应从开拓西江流域、建立粤闽赣经济协作区、“红三角经济区”以及加快粤西发展几个方面,拓展广州都市区的经济腹地。  相似文献   

17.
泛长三角的形成具有客观必然性。合肥从地理位置上说,处于长江流域,城区向巢湖方向发展,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符合建设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潮流。把合肥滨湖新区建设成泛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在合肥滨湖新区建设中需要突出金融集中区、旅游休闲胜地、循环经济示范区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8.
唐朝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之际爆发于台州的袁晁起义,正史记载尚有不够翔实之处。唐朝笔记小说以及有关诗文中对袁晁起义的记载或描写,于无意中保留了历史的真实瞬间,为研究袁晁起义提供了可资比较的参证材料,可以补充正史记载中的不足与缺陷。袁晁起义在宝应元年(762年),其主力覆灭时间在广德元年(763年),但其余部尚存在于此后近十年,袁晁起义给台州和浙东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管子》一书中提到"煮泲水为盐","泲水"不是济水而应当是地下的卤水;"渠展之盐"的"渠展"也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其地域主体应该在现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渠展之盐"在齐国工商业中地位突出,是齐国控制和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