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这两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是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所谓"巨磁电阻"效应,是指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无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根据这一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计算机硬盘已得到广泛应用.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这项成就时表示,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体积越来越小,容量越来越大——在如今这个信息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工业家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世界公认的物理学最高奖项,可以说是物理学王国的皇冠.对物理科学家来说获得它是对自己成绩的终极肯定,令所有从事物理研究的人梦寐以求.2007年,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两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是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早在1988年阿尔贝·费尔和彼得·格林贝格尔就发现,一些金属的电阻会随外加磁场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有些合金材料的电阻会随着磁场急剧减少10倍以上,他们把这种电阻叫做"巨磁电阻".时隔19年,直到2007年10月9日,"巨磁电阻"效应才为这两位科学家送来了这份迟来的荣誉."巨磁电  相似文献   

3.
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荣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谓“巨磁电阻”效应,是指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之无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根据这一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计算机硬盘已得到广泛应用。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评价这项成就时表示,  相似文献   

4.
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荣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谓“巨磁电阻”效应,是指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之无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根据这一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计算机硬盘已得到广泛应用。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评价这项成就时表示,  相似文献   

5.
丁达尔效应     
原来这叫"丁达尔效应",也叫丁达尔现象.1869年,英国科学家约翰·丁达尔研究了这种光的散射现象,他发现若令一束汇聚的光(比如激光笔)通过胶体,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福光",大概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吧.  相似文献   

6.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戴维·瓦恩兰(David Wineland),本文主要对这两位科学家的生平及其主要科学贡献做些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必读》2013,(10):4-4
不久前,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相似文献   

8.
邢定钰,1945年生于江苏省高淳县.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固体微结构的量子效应、调控及其应用"首席科学家,  相似文献   

9.
新近发现的核灯塔效应正在帮助物理学家窥视各种物质的原子核经常处于的极端环境 .核灯塔效应因旋转样品受到同步加速器强光照射后发出 X射线扫描射束而得名 .在扫描射束旋转 ,经过一台探测器时 ,其波动度就是关于发出 X射线的原子核的信息信号 .为创造核灯塔效应 ,研究人员在一个小圆筒的内壁刷上一层试样材料 .然后 ,他们用压缩空气射流推动圆筒 ,使其以每秒数千转的速度旋转 .圆筒和试样达到一定速度后 ,研究人员用 X射线爆丛 (例如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所的高级光子源中的高能电子环行束产生的 X射线爆丛 )激发试样中的原子 .去年发现核灯塔效应的德国罗斯托克大学的研究人员目前利用该效应分析氧化钐 .钐是一种制造永磁铁的重要材料 ,但是用常规方法 (例如穆斯堡尔光谱 )难以加以研究 .研究人员还用这项技术研究了铁原子 ,并希望核灯塔效应在近期能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其他很多物质核灯塔效应帮科学家走近原子核$《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资料室  相似文献   

10.
何小兵 《物理教师》2005,26(12):56-58
1911年到20世纪30代中期,确定物质超导性的判据———零电阻特征和迈斯纳效应为科学家发现,人们认识了最基本的超导现象,这一阶段是超导研究的前期阶段.在此阶段,人们于1913年发现了超导温度为7.2K的超导体铅,17年后发现了超导温度为9.2K的铌,这也是目前元素超导体的最高临界温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当一列火车鸣着汽笛迎面驶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的声调会变高;当火车鸣着汽笛远离我们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的声调则会变低。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科学家多普勒于1842年发现的。医学中测量血管内的血液流量计,就是根据多普勒效应设计的。  相似文献   

12.
“马太效应”是科学社会学中的一个范畴。它是指获得奖励、荣誉的科学家往往比无名科学家更易获得新成果。用公式表示就是:贡献成就荣誉,奖励。“马太效应”的产生,既有其社会学根源:即成果、贡献造成了科研社会条件等的优势积累,使其向著名科学家集中;而且有认识论根源:即科学认识的确立为真理,被科学共同体接受,承认这一过程中,往往要产生马太效应。本文试图从真理的接受,承认这一科学形成论中,发现马太效应产生的机制并提出发挥真正效应,减少其负效应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据来自<新科学家>的消息,欧洲科学家发现来自某些蔬菜和肉类的脂肪能够帮助机体抵抗结核杆菌.这一发现无疑给防治结核病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8日下午5点30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Mario R.Capecchi)、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与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J.Evans)。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其研究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发现有机物合成转换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及理查德·施罗克.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三位科学家将分享这一奖金.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 :科学领域中有几个效应和班主任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觉得这些效应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深思。一、马太效应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默顿借用《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有的 ,还要再给 ,而且多多益善 ;没有的 ,不但不给 ,还要剥夺应为其所有的”这一段话 ,命名了“马太效应”。用默顿自己的话来说 ,该效应意味着“对于已有相当名望之科学家的特殊贡献 ,所给予的承认不断地大大增加 ;而对于未成名的科学家所给予的承认却显得吝啬”。在班主任工作中也不乏此类现象。对成绩好的又听话的学生 ,是否表…  相似文献   

17.
材料背景据报道,2007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0月9日,科学界的最高盛典一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揭晓了:法国科学家阿尔贝&#183;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183;格林贝格尔因分别独立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7瑞典克朗)的奖金。诺贝尔评委会主席佩尔&#183;卡尔松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说明了发现巨磁电阻的重大意义:一台1954年体积占满整间屋子的电脑,和一个如今非常普通、手掌般大小的硬盘的容量相当。正因为有了这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单位面积介质存储的信息量才得以大幅度提升。目前,根据该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硬盘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司空见惯的笔记本电脑、MP3、U盘等电子产品,其实都闪烁着耀眼的科学光芒。  相似文献   

19.
刘保坤 《物理教师》2005,26(11):8-48,51
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10月4日宣布把本年度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在授予这3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文告中称,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作出重大贡献";另一名美国科学家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则"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微子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自从1930年泡利首先提出的概念以来,全世界的实验高能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们都在苦苦地追寻它.例如荣获1995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自1953年起,为了检测到中微子,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各种高难度的实验,以探测与中微子有关的效应.最终检测了中微子.为什么中微子有那么大的魅力吸引着科学家们呢.下面就中微子的魅力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