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有诗眼,文化新闻亦有其眼。笔者认为文化新闻的一只眼睛是常规报道,而另一只眼睛则是有一定深度、能给人启迪的稿件。新闻贵在不甘平庸,不步人后尘,笔者在文化新闻的采写中,努力探寻着文化新闻的“另一只眼”。多思一点古人有一叶知秋的说法。新闻应从偶然中的一件小事,看到一件  相似文献   

2.
今年“两会”期间,名演员、全国人大代表赵本山的“限制娱乐新闻恶意炒作”的提案颇受瞩目,一度成为热门的娱乐话题之一。净化化娱乐报道,提升报道品位,还广大受众一片新闻净土,无疑是当前亟待正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孙立 《视听界》2014,(1):97-98
时政新闻是报道领域中一个特殊且重要的方面,时政新闻中的文化报道更具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在于正面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而且涉及的专业面广,文学、艺术、图书、出版、考古、文物、收藏、群众文艺等等无所不包。如何做好时政新闻中的文化报道值得探究。笔者在数年的一线实践中,有一些心得体会,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4.
黄荆 《新闻前哨》2005,(8):39-40
文化新闻报道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教育、出版、考古、演出、影视、休闲、旅游等。文化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内容。随着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大众传媒中文化新闻的分量也在进一步加重。如何搞好文化报道,使文化报道对受众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改扩版后,文化新闻中心承担了文化征程、双休娱乐和万千气象三个版块的任务,除为其他版面供稿外,目前每月我们负责编发组版的固定版面达到60个(含28个文化新闻、科教之光新闻版和32个版的专副刊)。在工作量翻番、而一线记者仅增加一名的情况下,全体同志戮力同心、三军用命,在创新中追求卓越,为本报改扩版的成功做出了一份贡献。文化报道一方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方面又衔接着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既要高扬主旋律,又要适合百姓的文化审美口味。如何创新出彩?半年来,我们的所思所悟可用以下4组关键词来概括:第一组关键词:"鲜活"与"深度"要做到"鲜活"就要放下身段,  相似文献   

6.
李傲 《记者摇篮》2005,(5):13-13
晚报作为市民报纸,文化报道是其重要的报道内容之一,文化报道质量不仅体现这张报纸的水平,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所在地的文化氛围,因此挖掘文化新闻的深度,增强可读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于雪 《新闻知识》2004,(8):17-19
当前的新闻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打出“眼球经济”这张牌。为了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新闻媒体不仅在标题和内容上大做文章,尤其是在文化娱乐新闻的报道上,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势头。如今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文化娱乐报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  相似文献   

8.
负面新闻报道是中西新闻报道的主要区别之一。本文试图从新闻体制、新闻理论基础、文化传统三方面分析造成中西负面报道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陈斌 《新闻世界》2010,(9):62-63
"疯狂追星女"、"纸箱包子"、"茶水事件"等新闻事件都少不了媒体这一幕后推手——在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中,介入式报道被广泛应用,也因某些报道的社会效果而饱受争议。本文尝试从新闻事件出发,分析介入式报道的社会效果、现实意义和介入原则等。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闻,标题引人注目,行文鲜活灵动,篇幅短小精悍。要在较短篇幅内,做到既要讲述新闻事实、界定新闻性质,又要阐述新闻意义、给人以启迪则绝非易事。 网络深度报道,即以新闻主体事件为基本依托,以相关主题词、关键词为主要线索,以建立标题列表、相关链接和延展阅读为大体形式,对新闻事件的5个"W"做以进一步的解释性报道,对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外界反应和意义影响等进行全方位的呈现式报道,凸显出新闻的内涵和深度。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时政新闻,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会议新闻、成就报道、政策解读等中规中矩的宏观报道,更因为它们贴着"枯燥"、"单调"、"乏味"、"空洞"的标签而让观众敬而远之。近期,襄阳广播电视台电视时政新闻栏目《襄阳新闻》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春天里》,以其生动鲜活的内容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令观众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抵制文化报道低俗化提升文娱新闻含金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文娱新闻低俗化.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弱化和新闻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众的欣赏品位、道德观念,肩负着传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神圣职责。因此,正确处理好文化娱乐报道中“迎合与引导”的关系、“报道与炒作”的关系、“阅读率与品位”的关系,切实把握好文化娱乐报道的导向.不为格调低下的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提供传播载体。是每一个文化新闻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3.
陈骁  南楠 《新闻世界》2013,(5):147-14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话题新闻"的报道方式在各新闻网站上唱起了主角,它标志着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报道由传统单一的灌输式转向互动式、引导式。它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手段和途径,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直观性、即时性、针对性、可读性。本文试通过对人民网"两会"人物话题报道的分析,以期为改进媒体人物话题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宋若虹  陈颖 《今传媒》2007,(7):13-14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是都市类报纸的长项,而思想性强,报道角度高屋建瓴,报道形式较严肃的重大主题报道是日报所关注.基于这样的认识,都市类报纸较少涉足重大主题报道,或即使涉足往往也是蜻蜓点水、欲言又止.  相似文献   

15.
谭学奇 《新闻窗》2013,(3):69-70
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一般围绕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或挖掘式事件等特定主题,集聚了新闻网站物力、人力、新闻资源等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媒体在应对各种新闻事件时所表现的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能力,是新闻网站综合实力的象征。然而,对于能源类点击量排名第二的网站——英大网,在全国"两会"这样的"常规"重要事件,其报道形式常常流于"表面",报道效果陷入"平庸",对用户的吸引力慢慢下降,突出"重围"成了这类网络新闻专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叶凌 《东南传播》2011,(7):155-156
民生新闻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它的"深度"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新闻理论和实践中探讨的焦点。传统的"短、平、快"、"一事一报"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如今"又快又厚"的连续性报道形式越来越多出现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然而,连续性报道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也使得实践中问题不断出现。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记者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加强信息反馈渠道。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词典》将"组合"一词解释为"组织起来成为整体"。那么,组合报道就是围绕某个主题或新闻事件进行的整体性报道,具体表现为由若干篇相对独立的单篇报道组成的报道群。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在其《深度报道写作》中认为,“所谓组合报道,是将某一新闻事件各个侧面的报道及素材组合在一起,从方方面面对新闻进行透视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8.
邓学志 《今传媒》2010,18(9):138-139
对地市党报来说,不仅不能视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为"鸡肋",而且要创新方式方法,做活做深会议报道,把政治优势最大化地化为新闻优势,再将新闻优势化为引导主导社会舆论的优势。在新形势下改革会议报道,不能简单地做条数上字数上的"减法",而是要挖掘其中的政策和工作信息,全力做好"加法":增加条数"加"分量,脱去外衣"加"关联,变换主角"加"信息,转变视角"加"政策,以新的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形式来增强地市党报的新闻竞争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9.
"视觉新闻"这一专栏充分体现了《楚天都市报》在新闻选择上以及版面设置上的"市民性",同时该栏目注重报道的平衡性,善于利用现场图片让新闻增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闻活动日益丰富和延伸,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无论是负面报道还是正面报道,记者吃“闭门羹”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现状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