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场域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场所,而是一个关系网络。学校课程处于不同的关系网络中,有不同的场域。教材是物化的课程形式,教材场域是课程静态的存在方式;教学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场域是运作的课程存在的方式;经验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师生个体的经验是经验课程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教学场域中的课程知识:对象、呈现方式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军 《教育导刊》2010,(4):19-21
教学场域是通过教师、学生及其他参与物以知识、情感、方法等为中介,以达到培养人为目的而形成的客观关系网络。课程知识进入教学场域之后,对象将由虚拟的群体转换为真实的个体,呈现方式将由静态的存在转变为生命的体验,价值取向将由国家的意志落实到个体的发展。理解这些变化将对理性认识教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学校场域阐释 国际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实践与反思》中指出,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是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场域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不同的场域具有不同的“逻辑和必然性”,即“每一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它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场域是一个充满争斗的空间,场域中存在着积极活动的各种力量,它们之间的不断“博弈”使场域充满活力^[1]。  相似文献   

4.
同样的教材,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竟截然不同。分析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能正确地理解教材、教学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不知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扮演的角色。从教材、教学与教师"整合统一"的视角来看,在本质上,教材是个体经验通达种族经验的地图;教学是个体经验通达种族经验的历程;而教师则是个体经验通达种族经验的向导,起着引发兴趣、沟通经验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命个体所处的场域,决定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统编教材除了在单元中设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之外,还在每个单元"语文园地"中设置了"交流平台"的栏目,彰显出非常充分的场域效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解读和实践。对于"交流平台"的教学,语文教师应把握个体的语言习得规律,洞察编者设置的理论体现;解构"交流平台"内涵,明晰编排设置的场域效能;对应编者的编排方式,彰显"交流平台"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场域,此外还包括网络场域、实践场域,只有"课堂-网络-实践"场域实现有效合作,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打造贯通课堂、网络、实践的立体育人模式.本文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课程为例,以习近平"十大网络观"为课程思政结合点,探索"课堂-网络-实践"场域协同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7.
在线教学场域是师生参与网络教学活动的空间,内含结构、资本、权力、惯习等实体要素,并具有关系交联、资本争夺、权力博弈和惯习潜沉等诸多特征。新时期高职在线教学场域存在结构关系失调、文化资本失衡、主体权力失谐、传统惯习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在线师生关系面临挑战与危机,需通过优化场域结构关系、提升场域文化资本、制衡场域权力主体、重构场域良好惯习的策略,改善在线教学场域关系结构,构建在线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布迪厄场域理论角度来看,我国英语语言教学存在着很大问题。英语语言教学者应在深入理解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基础上,整理分析英语语言教学的各个层次、各种不同的场域,特别是将主要进行技能训练、理解感知等类型的课程教学环节与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环节区分开来,以明确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教育场域中师生关系受到教师和学生各自个体文化的影响。教师的文化归属和教师的文化经验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所用的语言、学生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学生个体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三方面因素。分析影响师生关系的个体文化是为了在充分认识教师和学生个体文化对师生关系的作用力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场域概念包含客观主义、动态关系与微观权力三重分析视角。这一概念的引入有助于聚焦教师与学校场域的互动,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际遇。以入职为分析起点,教师进入学校场域势必遭遇“理论应然”与“场域经验”的冲突,他们通过“拜师”理解场域经验,进入学校关系网络,并在学校资源配置的支持下逐级改造场域经验,完成场域话语权力关系的重新布局,实现高水平专业发展。纵向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呈现为一个逐级淘汰的冲突竞争过程,此过程关键在于教师进入关系网络理解场域经验,前提在于学校资源配置与集中,核心在于改造场域经验、重新布局话语权,实质乃是教育理论进入实践又复归理论的“精神旅程”。  相似文献   

11.
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形式化探究、浅层次探究等依然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勇于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打破教材的藩篱,跨越学科的界限,以大教学观构建探究场域,让探究学习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课堂教学的场域对教学起着看不见的作用。教师组织线上教学,要在教学评的过程中增强交互、提高效果,离不开学校的指导和家长的助推。只有多方合力形成教学“场域”,才能促进线上教学高效开展。2020年春季起,中小学的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骤然升温。居家网络教学期间,教育主管或研究部门提供数字教材、课程案例等资源全力支持线上教学,社会对此高度认可。但两年来,居家线上教学时断时续,有很多新问题需要分析解决。教师如何在线上教学环境下构建教学场,产生良好的场效应?笔者认为,应该积极构建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场域,并且通过场域互促实现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13.
知识社会学作为研究知识与社会之间关联的理论和方法,将知识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知识的价值负载性与社会建构性的命题,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课程知识在不同的教育场域中,依据不同的建构规则存在着不同的内在规定性和表达。知识的“生产场域”蕴涵课程思政的育人本源,“再脉络化”场域孕育课程思政育人的生长点,“再生产”场域中教学实践的转化推动着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实现。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实现,必须尊重课程知识的特性,把握课程思政育人的内生路径;须关注不同形态的课程知识,探索课程思政与社会境域的双向互动;须增强不同类型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推进“大思政”格局;须转变教师课程角色,实现课程知识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4.
课堂知识和课程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课程知识是指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呈现给学生的知识,通俗一点讲就是指教材知识。课堂知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知识。由于课程的法定地位及其权威性,课程知识应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应该成为学校场域教育教学活  相似文献   

15.
场域学习有利于个体与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2002-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场域学习文献进行高频词、共被引聚类和突现性分析。研究发现,场域学习领域主要包括理论探讨、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三大主题,呈现出理论与实践并行发展的特征。围绕学生发展的育人目标,场域学习领域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实践主题逐渐具体,研究对象日趋多元。地方批判教育学、地方和地方感是理论起源和早期研究的重点;土地教育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知识基础;场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本质是重要的研究前沿。对地方理论的持续讨论、跨学科和素养导向的课程开发、教学案例的实证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当下,数学活动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关注点。基于学习场域创新的视角建构数学活动场域具有重要的课程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数学活动场域建构中,教师可以尝试改进物理空间和关系空间,开发具有现代意味的认知工具和具有实证意义的评价平台,构建数学活动新范式,创编数学活动校本教材,最终指向育人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场"是布尔迪厄理论起核心组织作用的概念。他把整个社会世界解释为诸多场域的集合。一个场域可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场域"这一概念现已被广泛用于教育学领域,学校教育系统也是一个由客观关系:教师、学生、行政管理者、组织制度等所相互构成的关系所塑造的独立社会空间,其内部同样充斥着矛盾、冲突与压迫。因此,可以说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场域"。  相似文献   

18.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场域"与"惯习"理论也可用于指导外语教学。制约外语阅读理解的三重障碍,即课堂话语权力网络的制约、个体限制性编码的制约及"惯习"的制约,其制约机理源于不同"场域"之间的冲突以及"惯习"的缺乏。外语阅读课程在实施时如能打破这三重障碍,确立不同"场域"的平等地位,形成不同文化"场域"间的有效沟通,并使学习者形成良好的阅读"惯习",则能提高学习者的外语解码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课程理解是教师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和意义赋予,具有自我的主体性、精神的建构性和价值性等特征。课程理解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程系统中的存在方式,是教师课程领导的能动因素和内在需求。教师课程理解的促发必须创设利于课程理解的场域,使教师在人格的修炼中提升自我意识,在课程的实践反思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学课程知识选择活动已发展成为一个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和参与的社会实践场域,且主要在国家层次的大学课程政策、大学层次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层次的教学活动三个层面展开。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凭借其所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层次的场域中占据不同位置,获取不同的参与知识选择活动的权力,由此展开以各自所持资本和权力为基础的知识价值观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通过这种博弈,将隐匿于知识背后的价值显现化、过程化、教育化和经验化,使外在于受教育者的客观知识逐渐演化成为个体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并与个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完成知识价值增值、减值或保值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揭示了大学课程与教学活动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