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自古就有为尊者讳为圣人讳的传统。但是毋庸讳言,司马迁在为李陵问题的辨护上,不能不说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可是在错误性质的界定上,我们必须持慎重的态度,千万不可由于疏忽而造成某种误解。否则必将有损于司马迁的人格品位,把他看成是为投降变节做辩护的无行文人。韩兆琦先生在《史记选注汇评》一书中说:司马迁“同情李陵是可以的,过分地夸张其战功并为其投降变节做辩护则未必合适。”(见《史记选注汇评》)P654)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且为之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是,为李陵辩护,是不是就一定是为他的投降变节做辩护。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读了《文史哲》八一年二期刊载的来新夏同志的文章《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以后,感到作者精研深思,有新颖见解,颇能给人启发。但文中对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被腐刑的分析,笔者却有不同意见,兹此略为陈述。一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下狱,接着又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腐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来新夏同志认为:“司马迁的‘李陵之祸’是他和汉武帝长期政治分歧、矛盾积累的总爆发。”事实怎样呢?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因李陵之案而受腐刑,但他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情绪,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挫折中奋进,完成了创造性成果《史记》,这种精神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研究中,司马迁把“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汉兴百年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让史学承担哲学的责任。以李陵之祸为人生转折点,司马迁对现实政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深刻反省汉兴百年的历史中看到盛世下的危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循环论。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司马迁抓住“历史循环”的大势,将社会变化的法则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哲学观。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认真反思现实政治的利弊得失 ,并将其在“李陵之祸”后的认识、情感融入其思索之中 ,最终形成他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思想。其治国思想内容丰富 ,认识深刻 ,极具现实意义。司马迁在《史记》中 ,不仅从理论上宣传自己的治国思想 ,而且精心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寄托自己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6.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在文中司马迁刻画了以李广、李陵为中心的李氏家族的形象,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家族是当时一类人物的缩影,司马迁创作此篇的意图也很复杂,本文通过分析《李将军列传》,并将它与《史记》的相关篇章进行比较,寻找造成李广家族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征伐匈奴是汉武帝时代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并不是个单纯的边境征伐问题,而是反映了汉武帝的治国理想。司马迁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匈奴问题,并因李陵事件受到牵连而卷入了时代的漩涡。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的政策与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撰写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庾信与李陵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阐释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认为相同的身世之悲是庾信接受李陵的重要原因,而哀怨的苏李离别诗则进一步拉近了他们心理的距离。他是携带着现实的感触,自觉地寻找历史的相似性,借此使其内心深处的矛盾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同志在五十年代写了一篇短文《关于司马迁之死》(《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四期),说“司马迁之死是有问题的.”所谓“有问题”,就是说“司马迁死的有点不明不白”,是寿终正寝还是“下狱死”的呢?本文目的不在于想进一步论证司马迁到底是怎样死的,因为限于文献不足,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想通过研究司马迁之死这样一个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更确切点说是如何理解古代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0.
“究天人之际”作为《史记》的创作宗旨之一 ,是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这一思想主要受司马迁的易学、师事董仲舒、道家思想及史官职责影响。但体现在《史记》中的“天人”之学 (天道、天命、堪舆之说等 )却由于其独特的遭遇与体验而充满矛盾性 ,从而形成了《史记》的一个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与屈原均以宏文名垂千古,但屈原之“志”为“存君兴国”,即通过君王来实现其“美政”理想,把楚国的事情办好;司马迁之“志”是撰著《史记》,以期名垂后世。屈原“无我”,司马迁“为我”;屈原无心插柳柳成荫,司马迁则是有意栽花花盛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积极的辩护形式,程序性辩护在推动法院实施程序性制裁措施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受传统法律思想影响,我国法律还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程序性辩护还没有被广泛接受。要实现程序正义,就必须完善法律体系,提升法院权威,扩大程序性辩护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立传,赞扬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优秀品德,对他们在历史上因“儒、墨皆排摈不载”而久久湮没无闻和遭受汉家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惋惜。这引起了班固的不满,他在《汉书·司马迁传》后责备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认为司马迁对游侠的肯定和赞颂是错误的,违背了“圣人”的是非标准。班固在《汉书》中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与郭沫若曾先后就认为系“先汉纪录”的一条史料,研究过司马迁的生平。这条史料出自唐人司马贞《史记·太史公自序·索隐》所引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其文称: 太史公,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二位学者分别在其著作《太史公行年考》和《<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中,都认为这条“先汉纪录”所说的“三年”,当为汉武帝元封三年,当时司马迁始任太史令,这条史料是指司马迁而言,文中的“司马”下所夺者应是“迁”字。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写《陈涉世家》,古之史家多讥之为自乱体系,今之学者则多誉之为同情农民战争。这种或贬之太低,或称誉过高,都有悖史迁的本意。据《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写《史记》就是要“布闻”汉代的“圣德”,记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最终目的是为巩固汉代大一统的政权服务。他判断历史是非的根本依据是汉代统治阶级的利益,史实的取舍、褒贬的分寸,都以不违反汉代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最大限度。秦是被汉取而代之的,为证此取而代之的合法性,正义性,司马迁  相似文献   

16.
叶娟 《阅读》2012,(4):15-16
哇!五(5)班的QQ学习群里真是热闹非凡啊!叶老师:同学们,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发愤"具体体现在哪里?小花:首先"发愤"来自于"影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小时候努力读书,充实了许多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7.
同于通变,司马迁唱之于前,郑樵和之于后.司马迁发千古之迹,究心识变,是得大机;郑樵追千载余韵,孤心苦诣,是得大用.二者是圆和方的意象的组合.司马迁的通变是当下采取的一种不即不离不一亦不异之超现实主义;郑樵的会通是传统理学否定向度上的一种新安排,是对大一统思想的新诠释.二者的通变思想都含有一些异端,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自我分裂的审美性行为.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司马迁《史记》中创立的民族史传体例的分析,指出司马迁的民族史观是进步的民族史观,主要表现为:其一,认为在中国境内各族一体;其二,各民族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统一;其三,同情弱小民族,反对民族掠夺。  相似文献   

19.
韩城县城南十公里芝川公社东南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东临黄河,气势雄伟,西枕梁山,宛若蟠龙,芝水如带,萦回北侧,少梁烟霞,胜似画图。形势之胜,景物之丽,为韩原名胜之冠。同在这芝水之滨,上有名炳千秋的司马迁祠墓,下有妄图长生不死的汉武帝采灵芝草的“灵芝庵”,形成了强烈对照:史记光芒射斗牛,灵芝野菌治长生;刘彻居权随骨朽,史公英名伴晓峰。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撰《史记》,既不从盘古开天地写起,又不尊圣人之意从尧、舜写起,而著黄帝为首.本文认为用意在几个方面:一、本着"实录"原则,不唯经圣,以信史为据;二、树黄帝为法天则地中华民族之典型;三、借古讽今,以讽刺批判汉武帝好神仙的愚味;四、赞扬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以推崇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