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尝试介绍云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对策。一、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民族,从远古时代开始,彝族的先民就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为缔造这个伟大国家做着贡献。这一贡献的突出表现,就是彝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大量的、独特的、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林文 《寻根》2005,(1):9-14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彝族在人生礼仪上表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他们在生活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推进,彝族人民的习俗也有一定的变迁,一些阻碍时代进步的习俗正在逐渐被淘汰,而体现优良传统的民风民俗则日臻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彝族的祖灵信仰就是对祖先灵魂抱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尊敬感的意识倾向。彝族祖灵信仰及伴随它的各种仪式、活动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对于促进彝族艺术的发展;对于彝族家支、家族制度发展;对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内聚力;对于彝族宗教的形成;对于彝族社会伦理道德的构建;对于知识传播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彝族女诗人巴莫曲布嫫穿过历史的幽径,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符号代码进行解读:从民族精神到生存追求,一一展示了诗人诗歌的民族特性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居住在滇南元江东岸三马头一带的彝族自称聂苏泼,是一个勤劳聪慧、快乐豁达的古老山居民族,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聂苏泼的婚俗,更是有别于其它民族不同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中,民族传统习俗变迁尤为明显。一些民族传统习俗因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正在逐渐消失,一些民族传统习俗因与现代化相互调适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以凉山彝族为例,探讨彝族传统习俗的变迁及其与现代化的调适问题,认为民族文化应积极进行现代化调适,在与现代化的调适中获得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易门县是地处我国西南边锤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农业县,全县总辖4乡3镇,56个农村办事处。全县总人口17万多人.主要民族有:汉、彝、回、苗、哈尼以及彝族支系他留人等。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40%。在全县少数民族中.以彝族居多。吉往今来。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世代相传,创造了流传至今的彝族优秀民间文化。其中“葫芦笙”舞就是易门彝族的优秀传统舞蹈之一。  相似文献   

8.
昭通龙虎文化与彝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江 《寻根》2003,(1):10-15
巫术文化是古代原始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其作为窗口,可以窥知许多古代文明的秘密,诸如宗教、艺术、心理、民族、习俗等方面。因此对巫术文化的考察研究是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其他研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壳龙虎图案及其背后的巫术观念,就是对史学界、文化界长期盛行的“惟龙独尊”认识的矫正,对于还原中国古代巫术文化的原始面貌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本文试对龙虎文化在朱提(昭通)古地“淮桔为枳”的原因提出彝族文化背景的理解,并由此推及当时和其前彝族及其文化在昭通的重要地位、夏人岁…  相似文献   

9.
云南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文艺路线指引下,有关部门对民族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抢救、发掘、整理、革新。创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首先,对云南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搜集,得到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撰写了20多个民族的文学报告,公开发表了一批发掘整理的民间文学成果。如纳西族的(创世纪)、(玉龙第三国),傣族的(线绣》。(葫芦信)、(娥并与桑洛》,傈僳族的(逃婚调》、(生产调》,彝族的(梅葛》、们细的先基》,白族的《民间故事传说集》等50余部长诗、民歌和故…  相似文献   

10.
彝族镇物     
彝族镇物李世康镇物,又都“镇物”、“辟邪物”、“厌胜物”。陶思炎先生在《中国镇物文化略论》一文中,考察分析了中国镇物文化的历史演变、分类、功能以及镇物与民族文化心态、巫术、神话之关系,指出:“镇物以有形的器物表这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田各种实际的灾...  相似文献   

11.
彝剧长期以来一直在云南楚雄彝族地区广为流传。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剧团成立于1983年,成为我国“天下第一团”之一。该团是振兴彝剧、继承发展该剧种的专业表演团体。彝剧继承了彝族的文学艺术传统,剧中舞蹈、身段、台步都来自本民族的舞蹈,曲调也来自本民族的山歌、小调,分独唱、对唱、轮唱、齐唱、领唱及唱、白间杂等形式;伴奏使用芦签、吸呐、笛子、月琴等民族乐器。楚雄州彝剧团创作演出的(蔑独尼闹店X(掌火人》分别获得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银奖和铜奖;彝族双人舞(公鸡啄架》获上海市“世纪杯”首届大世界民族文化节舞蹈大…  相似文献   

12.
小凉山毕摩仪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茆晓君 《寻根》2008,(6):68-71
大约在15世纪初,因为四川大凉山彝族内部的部族纷争,其中一支迁到了云南宁蒗定居,发展成为现在的小凉山彝族。小凉山习惯上指以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主,包括永胜、华坪等毗连宁蒗的彝族聚居区。居住此狭长地带的彝族自称“诺苏”,操彝语北方方言,人口近20万。近300年来,小凉山彝族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母体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山林坝原相间的祥云县位于滇中彝族区与滇西白族区的过渡部,也是金沙江、澜沧江、元江三江分水处,有"滇西总大门"之誉称.24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各族居民,其中汉族、彝族、白族是祥云的主体民族,占祥云总人口95%以上.祥云于公元前109年建县,系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滇西重要的文化起源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六个民族相依共居,几种民族宗教信仰共存,在共存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容纳,相互吸收,形成了和睦共融的地方民族宗教信仰特色,这一点,在白、彝、汉三个主体民族的宗教信仰上,更有着鲜明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杨红君 《寻根》2010,(6):106-114
<正>比较视野中的彝族民间文学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独放异彩的民间文学,它是彝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彝族民间文学,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火把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凉昭 《寻根》2005,(1):15-18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喜庆的日子。这一天,人们穿上盛装,高举着用松脂、山蒿捆扎成的火把,以本民族特有的形式狂欢游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为期三天的节日里,人们扶老携幼,涌上街头,聚会村间。千里凉山纵情欢歌,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相似文献   

16.
小石桥彝族乡地处红塔区中心城区东北面的龙马山南部,面积70.4平方公里,居住着彝族、回族、汉族等多种民族。1983年成立化站以来,在各级政府及化部门的领导、支持下,硬件设施日臻完善,功能设备基本配套,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充分发挥了发展农村化事业的主导作用,为全乡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响应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号召,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历史、民族、考古、生态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四川省巴蜀化研究中心于2001年中成立了“金沙江化开发与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大学、四川省凉山彝族自  相似文献   

18.
在蛾山彝族自治县城西塔甸镇大西村西北的大西山上,世居着彝族支系纳苏人。纳苏人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在这片大山的黑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劳作,唤醒了沉睡的大西山、创造出了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化。纳苏人每年的“咪蔸夺”,更是令人感到纳苏先民古朴的化神韵。  相似文献   

19.
《寻根》2005,(6):139-141
寻根寄语寻文明之根,探风俗之源(黄永年/1)做中国人,铸民族魂(张道一/2)事在人为,自强不息(朱一玄/3)探寻华夏文明根源,弘扬民族创造精神(李迪/4)自古人民多才艺(李寸松/5)为中华文化中各种有价值的东西“寻根”(裘锡圭/6)寻根专题·凉山彝族研究小辑·源远流长的彝族毕摩文化(博什拉洛/1/4)风格独特的彝族人生礼仪(林文/1/9)凉山彝族火把节(罗凉昭/1/15)站在凉山望彝族(马尚林/1/19)·土家文化研究小辑·地龙灯传说的文化意蕴(向华/2/4)土家“摆手”习俗(巫瑞书/2/12)土家族婚俗中的哭嫁习俗(廖从刚/2/17)秦时明月汉时关:里耶古城与土家族…  相似文献   

20.
正祥云县,古称"云南县",也叫"小云南"。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因梦见彩云南现而将此地设为"云南县",一百年前才改名为"祥云县"。两千多年来,无论县名如何改变,汉文化已慢慢地渗入、进驻这里,成为主导文化力量。土著的白族、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渐渐退出文化核心,如灯火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