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培军  马国军 《广西教育》2014,(4):36-37,47
柳州是柳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本土学者身体力行,为弘扬柳学精髓、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发掘地域文化宝藏等勤心劳力,终使柳州成为全国柳学研究的"实地考察中心和思想文化中心"。柳州市在高中阶段开展《柳宗元在柳州》地方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与乡土情结为宗旨,以历史文化名人柳宗元为重点,以柳侯公园为课程实施平台,以柳宗元诗文诵读鉴赏活动、柳宗元在柳专题文化研究为手段,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等综合素质为目的,成功地填补了柳州市乃至全自治区地方性课程建设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柳学"的研究虽然已逾千年,但是,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研究只是近百年的事.当今柳宗元研究已经成为"显学",研究的阵容庞杂,仍需要一个整合资源与明确方向的问题.在永州、柳州学人的带领下,永济学者积极参与,主办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暨首届河东柳氏文化交流会,大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表现出了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研究"专栏是《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精心打造的一个地方文化特色栏目,创刊30年,累计发表柳学研究论文172篇,内容涉及政治学、文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既发表了大量的国内外有一定学术分量的专家的文章,也刊登了不少扎根于永州及周边的柳学研究学者,及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等柳学研究者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出自柳学研究新秀的第一篇文章,在学术界产生的影响较大。"柳宗元研究"栏目的社会声誉日益提升,带动了刊物质量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柳宗元研究"专栏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百种特色...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研究"专栏是《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精心打造的一个地方文化特色栏目,创刊30年,累计发表柳学研究论文172篇,内容涉及政治学、文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既发表了大量的国内外有一定学术分量的专家的文章,也刊登了不少扎根于永州及周边的柳学研究学者,及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等柳学研究者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出自柳学研究新秀的第一篇文章,在学术界产生的影响较大。"柳宗元研究"栏目的社会声誉日益提升,带动了刊物质量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柳宗元研究"专栏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百种特色...  相似文献   

5.
2001年11月10日上午九时,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在永州宾馆宣布成立。我市80余名柳学研究学者、柳学爱好者和各级领导参加了成立大会,大会由永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蔡自新主持。市民政局副局长陈玉贵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的批复》;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筹备组负责人、零陵师专柳宗元研究室主任、杜方智教授报告了筹备柳学会的情况;零陵师范党委书记吕国康宣读了《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章程》;大会选举产生了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理事会成员,提议市委书记曾庆炎,市委副书记、市长刘爱才为名誉会…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期间“评法批儒”运动的回顾,对柳宗元被誉为“唐代最大的法家思想家”的历史背景及政治目的做出分析,认为柳不是法家,而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指明柳学应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吕国康的《柳宗元评说》是一部很扎实的柳学研究专著。作者积二十年之功力,对柳宗元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与评说,书中的长章短论都凝聚着作者的才情、智慧与心血,是柳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它让我们从柳宗元想到了梭罗,从古代山水审美想到了现代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近期发现立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山西夏县柳村《柳宰相墓记》一碑,由当年廪膳生员张吉士撰写。碑文作者立足史籍,追源溯流,对唐代河东望族柳氏起源、赓续及宦海沉浮进行一番梳理后,得出当地民间缙绅和乡民传说遗存的柳宗元墓,应为武则天朝屡遭贬谪而后被诛的宰相柳奭之墓,从而为我国当代柳宗元及柳氏家族研究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史料。  相似文献   

9.
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近来,我阅读有关研究柳宗元的文章,发现一个普遍存在却不引人注意的问题:许多柳学研究者(甚至包括一些著名学者)认为柳宗元最初是被贬谪韶州(今广东韶关)而不是邵州(今湖南邵阳)。如当代文化名人李元洛先生在其新著《绝唱千秋·绝句文化大散文》中说到:“三十三岁的柳宗元,正当风华正茂之年,先贬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刺史,行行复行行之际,掌权者意犹未已,半路上再将他贬为永州司马。”全国柳学研究会会长孙昌武先生在其名著《柳宗元传论》中说:“永贞元年九月,柳宗元被出为韶州刺史。他‘累郡印而南适’,带着年近七旬…  相似文献   

10.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 贵刊2001年第2期《关于近20年来永州“柳学”发展状况的回顾》,对我近年来在贵刊上发表过的一系列柳学文章都作了评论,其中谬奖,愧不敢当,只作为对我的鞭策吧。 不过,对我2000年第2期的文章《当前柳学研究面临的三大课题》的评论中的一段话,我认为有必要冒昧作一些澄清。这段话是:“对王老文中提出的‘柳学研究人员老化’与‘研究成员散兵游勇’的现象,部分柳学专家持不同意见。……不过,无论怎样,王老的意见虽然有些偏颇,但其诚心可鉴。” 我要申辩的主要有两点: 一、我在《当前》文中完全没有“柳学研究人员老…  相似文献   

11.
历来柳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注意到柳文与《国语》的关系,其实柳文在思想艺术上深受《国语》的影响。柳宗元的说理文就事论理,逻辑严密,充满了辩证思维,还有一些富有奇趣的辩难,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都借鉴和发展了《国语》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近期发现立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山西夏县柳村<柳宰相墓记>碑一通,由当年廪膳生员张吉士撰写.碑文作者立足史籍,追源溯流,对唐代河东望族柳氏起源、赓续及宦海沉浮进行一番梳理后,得出当地民间缙绅和乡民传说遗存的柳宗元墓,应为武则天朝屡遭贬谪而后被诛的宰相柳奭之墓,从而为我国柳宗元及柳氏家族研究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13.
由零陵师专柳宗元研究室举办的“零陵师专柳宗元研究室学术规划会”于2001年5月20日在永州芝山举行。永州市、零陵师专党政有关领导和柳学研究者4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员认为柳宗元在永州的10年,是他政治上最为落寞与文学上最为辉煌的10年,从而,柳宗元在永州留下了大量著述,这是永州人民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20多年来,零陵师专在柳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新世纪的伊始之年,零陵师专柳宗元研究室制定了新的柳学研究规划,这将更有利于弘扬永州地方文化,促进永州经济、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  相似文献   

14.
30.柳玭 注文引“柳氏叙训”1条,见卷十九《与柳公绰书》“以祭踶死之士”句下。 柳玭,柳公绰孙,应两经举,为秘书正字,历官右补阙、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官至御史大夫,两《唐书》有传。所撰《家训》1卷,《新唐书·艺文志》作《柳氏训序》,《宋史·艺文志》作《柳氏叙训》,已佚。两《唐书》有传。 魏本以韩文纠正《叙训》之误,可供相互参证。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是近30年来“柳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发表的有关论文多如恒河之沙。然而,稍微翻检一下这些成果就会发现,相当大的部分为低水平重复之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新材料的匮乏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研究者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河东先生集》中的释教碑铭,以及记寺庙、赠僧侣的诗文,很少有人使用佛教内典中的资料。笔者近年来致力于《大藏经》中“柳学”资料的发掘工作,也尝试着运用这些资料写一些论文,1下面就有关心得与“柳学”同道做一交流,同时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作品在语文课本中选用得较多,有《黔之驴》、《小石潭记》、《童区寄传》、《捕蛇者说》等,课本在题解中都注明“选自《柳河东集》”,可见此书是柳宗元的作品集。柳宗元的作品集为什么称作《柳河东集》呢?原来,古代作家除了有姓、名、字以外,往往还有号,即称号、别号。柳宗元,字子厚,世人又给他一个别号叫“柳河东”,因此,他的作品集被命名为《柳河东集人以作者的号给作品集命名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唐代诗人杜甫世称“杜工部”,作品集为《杜工部集》,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号陶庵,著作集称《陶庵梦忆》。那么,“柳河东”…  相似文献   

17.
吴敬梓家世杂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数年搜集清初著名作家吴敬梓的材料,随手作了一些摘记、并加以初步的排比.今检出几条,觉得尚有参考价值,弃之可惜,但内容又互不相关,无以名之,只得称它为“杂考”了.一、“羡延陵之(?)子”《移家赋》是吴敬梓自叙生平、家世的一篇重要作品。在赋中,吴敬梓历数了转第公以下,吴凤、吴谦、吴沛、吴国鼎等几代先辈的道德文章之后,即叙述其父吴霖起的事迹,有云:  相似文献   

18.
一、以题导入 师:今天我引荐一位传奇式人物给大家——“区寄”(师板书姓名、读音).他和大家是同龄人.(师板书“童”)这个传奇人物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传记《童区寄传》(师板书“传”)里的人物.“传”是一种文体,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等.请齐读题目和作者,注意读音和节奏.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永州柳学之风的兴起,大约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并以《零陵师专学报》为依托,大力开展柳学研究。今已历时20年之久,刊发了大量有关柳学研究方面的文章,向外展示了永州柳学的研究动态和发展历程。为了便于柳学成果的归纳和总结,于此,对永州柳学20年来的研究情况进行一次扫描,企图从文学理论、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与社会心理、以及柳宗元于永州的行迹及作品的考释等五个方面加以归整。  相似文献   

20.
梅尧臣是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提出了诗歌应当反映现实的主张,影响了欧阳修、陆游等人,改变了宋初诗坛截然异于唐代的局面,促使诗歌创作回到现实主义的大道上来.吴孟复用了五十年的时间,对梅尧臣生平、家世和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全面、客观的研究,撰写了《梅尧臣年谱》《梅尧臣事迹考略》《论梅尧臣诗》等著述,梳理了梅氏生平、家世等基本问题,指出梅氏诗歌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风格变化和缺陷,并对其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吴孟复对梅尧臣的研究具有嚆矢性、客观性和持续性,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