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西汉后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扬雄的著述,自班固《汉书·艺文志》始,历代公私目录书,多有著录;选编(如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和笺注(如清代学者汪荣宝《法言义疏》、戴震《方言疏证》等),代有名作;作品流传,更是长盛不衰。近百年来,在继承发扬传统学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学术理念对扬雄进行的评论和研究,由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2.
操宇晴 《寻根》2023,(1):18-21
<正>中国是史学大国,有悠久的修史传统。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反映了周王朝及各封国的史官的分工。晋之董狐、齐之太史,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史官,受到后世的敬仰。进入封建社会后,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对史学的影响甚大。秦始皇时,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司马迁《史记》也是到汉宣帝时始“遂宣布焉”;而班固得以修成《汉书》,也是受到汉明帝之诏才得以实现;继而,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撰《汉纪》;  相似文献   

3.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撰者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东)人,世家出身,父亲班彪,武帝时任司徒椽,曾致力续《史记》,作《后传》数十篇,未竟而逝。班固觉得父亲所作犹未详尽,于是决心...  相似文献   

4.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赋作,《汉书·艺文志》记为29篇,但流传至今而且公认为可靠的只有《史记》、《汉书》本传中所载的三篇,即《天子游猎赋》(后人将其分割为《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哀二世赋》和《大人赋》。而对于《文选》收录的《长门赋》,现代出版的文...  相似文献   

5.
扬雄在蜀四十年,在京城长安三十年。蜀中的两位老师严遵和林闾翁孺为其成为一代大儒奠定了基础。青年扬雄极为推崇屈原和司马相如,创作了模仿屈原的系列思索人生的名篇。扬雄追慕司马相如,创作大赋实现人生价值。扬雄具有深沉的圣人情结和浓厚的学者特质,又具有率性的诗人本色和安贫乐道的精神。扬雄的辞赋带有明显的司马相如的风格,后人常扬、马并称。扬雄的散文,展现了文人风骨和思辨特征。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扬雄为其大唱颂歌,为后人所不齿。扬雄为王莽所写的赞颂文章,其深刻用心是全身远祸,不得已而为之;王莽新政,部分内容也与扬雄的社会理想相契合。扬雄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是大力推广儒家经典,并选择性地接受了道家思想。这种兼收并蓄的态度,被魏晋玄学大家陶渊明视为榜样。  相似文献   

6.
至迟从西汉中晚期开始,四川地区西王母形象的正面、龙虎胁侍等典型偶像就已经出现,到了东汉时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偶像式图像系统。在四川本地从商代晚期以来的偶像传统是它的图像志渊源。四川地区从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就存在一套流传有序的、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文献系统:最早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是《山海经》,它在战国时期成书于巴蜀地区;西汉时期出生、生活在巴蜀地区的司马相如和扬雄分别所作的《大人赋》和《甘泉赋》,也对西王母形象进行了具体描述。这些有关西王母的形象的描述,把《山海经》中西王母半人半兽的形象描绘成人形,为四川西汉西王母的形象的出现,提供了蓝本。四川西王母图像从外地传入的观点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公元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中国昆曲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纪念中国戏曲界的这一幸事,上海昆剧团于当年10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了新编历史剧《班昭》。提起《汉书》,人们皆知是班固所著,但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班固未写完便病故,真正将《汉书》完成的是其妹班昭。她博学高才,著有赋、文等16篇;《女诫》7篇,征引详博,风格疏朗,展现了其渊博学识和文学修养。她曾为兄班超求征还上疏一篇,情词恳挚,感动了皇帝,下诏将班超自西域召回。鉴于班昭的才学,汉和帝命其续写《汉书》,以承其父兄之志。如何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尺度,是历史剧创作中的一个棘手难题。昆剧《班昭》的作者罗怀臻匠心独运,在班昭续写《汉书》这一史实的基础上,发挥艺术想像,设置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悬念,使得这出以昆曲为载体的剧目于平缓优雅中见紧张惊奇。“苦茶别叙/夜雨离愁/……清卷寒灯你孤守/书稿催你早白头/教七尺也含羞……”一曲优雅伤感的丝竹管乐把我们带进了班昭这位古代才女的精神世界——班氏一门以著《汉书》为己任,班彪、班固父子因此曾几度下狱。班昭自幼目睹家事变迁,14岁上书太后,终令《汉书》开禁。兄长班固,...  相似文献   

8.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琴挑”富豪千金卓文君的故事作为有史可证的才子佳人的最早版本而流播至今,司马相如超越世俗礼法的行为非但不受历代士大夫的指责,反而被誉为千古风流之事。文君夜奔之事载于《史记》、《汉书》司马相如本传,后经《西京杂记》渲染而可富于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9.
汉代扬雄《蜀都赋》记:"蜀都之地,古曰梁州……南则有犍?潜夷,昆明峨眉"。据此记载及其它相关资料考证后,笔者认为:青藏高原东缘至峨眉山自古就是一条自然生物、民族迁徙走廊,峨眉山生态、文态资源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世界瑰宝峨眉山不仅是古代巴蜀民族崇拜的圣山,也是古代巴蜀民族孕育之地和巴蜀民族"浪漫主义、球型思维、想象力的膨化之地",更是巴蜀民族走出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经之地,对南方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特征的形成影响很大。峨眉山仙禅合一的普贤文化是串连南丝路、东南亚及欧洲佛教文化颗颗明珠的"金线"这个大旅游文化圈为促进国内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相信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支持下,通过资源整合,南丝绸将再铸辉煌。  相似文献   

10.
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源自先秦不同的是,古代巴蜀文学文人创作主要是从汉朝开始的。晋代著名文学家左思在其《蜀都赋》中饱含激情和歆羡地写道:近则江汉炳灵,世载其英。蔚若相如,白爵若君平。王褒炜烨而秀发,扬雄含章而挺生。幽思绚道德,扌离藻扌炎天庭。夸四海而为隽...  相似文献   

11.
陶易 《华夏文化》2012,(3):47-48
班固的《汉书》自从问世以来,便与司马迁的《史记》共享大名,史学史向来《史》、《汉》齐名,班、马并称。尽管《汉书》在批判精神、人物刻画、语言艺术诸方面确实逊色于《史记》,但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特别是它周详绵密、典雅骈俪的文风,对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自东汉至唐宋,《汉书》的影响力甚至在《史记》之上,当时的文化人几乎没有不读《汉书》的,就连孙权和刘备都曾要求自己的儿子读《汉书》。唐宋人有关读《汉书》的诗文很多,而历代文献中也载有不少阅读《汉书》的轶事趣话,现从中挑选几则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2.
正班固评价司马迁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唐代的史学家刘知也说:"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司马迁著史的"实录"精神,历来为人所称道。但考察《史记》一书就会发现,司马迁之著述《史记》,固然多"直书"之笔,在采  相似文献   

13.
“文章憎命达”,“人生识字忧患始”。命蹇和忧患虽不限于贫穷,但贫穷却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经受的最沉重的折磨。因此,文人们写下了许多逐贫、斥贫的文章。如西汉扬雄的《逐贫赋》,晋束的《贫家赋》,唐韩愈的《送穷文》,柳宗元的《乞巧文》,王的《贫赋》,宋俞...  相似文献   

14.
刘明 《寻根》2022,(1):8-14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此后的汉朝基本实现了董仲舒所称的"殊方万里,说德归谊"(《贤良三策》第二策)的盛世景象.而大致就在同年,司马相如创作了最后一篇作品《封禅文》,似乎是从国家典制角度对此局面予以呼应.  相似文献   

15.
杨慎所编辑的《全蜀艺文志》,较为重视选录"仗节死义"之士的文章,如对唐宋巴蜀"忠谏"士大夫"谏诤章疏"之文,选录"表以出之",是对巴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盛明"嘉定四谏"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子充等"端士""纯人"诗文的选评,是对自己及议大礼同僚的"遗直"品行的礼赞;对歌咏宋末元初合川钓鱼城保卫战中英烈诗文的选评,是对民族气节的弘扬。这些诗文既充分表现出杨慎编辑《全蜀艺文志》"扬四子之芬,而成一邦之史"的文化意图,又是杨慎超越时空的束缚,在精神上与这些直节之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16.
一、吕释之并不曾击"三秦"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吕释之)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中华书局修订本,以下引《史记》文皆同此)按,上文"击三秦",《汉书·外戚恩泽侯者表》改作"击秦",准此,则"三秦"的"三"字衍.  相似文献   

17.
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泾川县西王母文化的遗存,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来说明。一、文献记载记载西王母神话传说最多的古籍,主要有成书于战国、又经秦汉人增删的《山海经》,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下士所撰的《淮南子》,晋武帝太康年间汲人从魏襄王墓中发掘出的《穆天子传》,六朝人借班固之名而撰写的《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另外,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借东方朔之名所撰写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和干宝的《搜神记》中亦涉及到了。至于汉魏乐府、唐代诗歌等作品中将西王母神话传说作为古史加以联想、…  相似文献   

18.
"狼烟"考     
李正宇 《寻根》2006,(2):92-99
“狼烟”一词的出现及流行燃烽火以报警,西周时期已有。《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烽火”是个统名,分指烟焰及火光,即《墨子·号令篇》所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火”又称为“烽燧”,《史记集解》引《纂要》云:“烽主昼,燧主夜。”《昭明文选》卷四十四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李善注引曹魏张揖说:“昼举烽,夜燔燧。”说明白天燃烟为号称为“烽”,夜间燃火为号称做“燧”。唐代《烽式》规定,警烽的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烽火·行烽》条引)。在电讯尚未发明的…  相似文献   

19.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所錄薛收撰(592~624)《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銘》,是考察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584 ~617)生平事迹及其河汾之學與唐初貞觀之治之關係的關鍵性文獻.一九八九年,筆者撰寫《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第一章《河汾之學與貞觀之治》(此章十萬字)①時,根據《碣銘》所記載之內容與隋唐之際諸多原始文獻之記載互證無誤,已證明其信實可靠,但對其文獻來源則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20.
《槐轩杂著》与《槐轩杂著外编》均为刘沅文集,《杂著》四卷,《外编》四卷,共八卷。《杂著》由刘沅亲订刊刻,《外编》则是由刘沅孙刘咸炘编撰而成,文集体裁广泛,包含序、说、考、辩、记、论、书、祭文、墓志铭、墓表、传、杂著等文体。其中碑记文、考辩文内容多与蜀地文化有关,对保存蜀地文化、传承巴蜀文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