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音乐研究是宗教音乐研究的一个分支,也是道教研究和音乐研究的交叉学科。它以道教音乐为研究对象,运用道教理论研究和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与道教活动和道教内容相关的仪式音乐和非仪式音乐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发生与发展规律,音乐类别与形态特征,传承与传播方式及其与道教仪式关系的边缘学科。 作为科学的道教音乐研究,至今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然而,此项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却是以调查、搜集、整理我国各地区传承的道教音乐为起点而逐渐发展成熟的。据现有文献资料考证,早在本世纪20年代时,我国民族音乐学家郑觐文…  相似文献   

2.
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审美思想、民风民俗的固态反映,四川作为道教发源地,道教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四川民居建筑的营建思想和审美理念,使得四川民居建筑在与自然相互融合中呈现出自然、灵动、朴实、飘逸的独特个性和表达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3.
鬼神志怪之书里包含有丰富的道教的信息,道教信仰的一些变化在古典小说里有很清晰的反映。道教信仰从神、鬼、佛分裂在不同的神灵世界到神鬼同宗、佛道和合的转变与鬼神志怪之书的阶段性特征之间得到相互印证。道教信仰中和合神灵的传统为保持宗教自身的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美学的角度看,宗教仪式的审美拯救功能在于"以意逆志"、神圣体验,在于能激起人心灵的提升与超越.本文以中国道教界为5·12地震举办的追荐超度大法会个案为例,从"与道相通的审美拯救"、"崇高的审美意象"、"神圣的复调叙事"三方面,分析宗教仪式与灾难修复之间意义上的联系.认为道教法会等宗教仪式一方面记录了大地震这一民族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也蕴含着"灾难性"状态下呈现出来的苦难叙事、"人民性"、审美超越等诸多价值内涵.它以对精神深处奥秘的揭示,对超验物的象征作用,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向死而生的生命价值,提振人心,从而能与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科技和大众文化的发展,物质化和世俗化的新型消费文化兴起,我们从"唯审美"的精英文化启蒙走向了泛审美的大众文化狂欢。本文以明代许仲琳编《封神演义》中塑造的哪吒故事为原型,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有代表性的哪吒动画与原型的对比和分析,考察不同审美诉求下哪吒改编与传播的关系,进而窥探泛审美语境下,中国动画对中国神话素材现代性开采的显性形态和隐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廖宇 《华夏文化》2010,(3):12-15
<正>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天然便具有中华文化重伦理重家庭的特点。关于道教的孝道思想,学界或从其与儒家关系角度关注,或从道教中一个教派如净明道等考察,这些研究都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仅从这些角度考察,却无法了解道教孝道思想演变历程,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道教孝道观的不同形态及背后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7.
圣凯 《中国文化》2013,(2):91-97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信仰与生活,是在吸收印度、西域等地的佛教信仰方式基础上,逐渐采取适应了中国人的信仰心理与信仰方式,从而进行吸收与改造,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徒自己的信仰方式。忏悔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随着佛经忏悔思想的传译,忏悔仪式逐渐被纳入中国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但是,忏法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其原因在於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教的思想。佛教忏法的形成,是中国佛教高僧在印度、西域忏悔仪式原有仪式基础上,在魏晋南北朝的三教论争中,逐渐采取了适应中国"礼"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汉唐古典舞"作为中国古典舞对历史继承的一种创新路径,成为在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古典舞话语体系文化自觉、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从身体语言创造层面,"汉唐古典舞"是以当代创造,而非"复古"的形式确立。创建者孙颖以"形""神"关系之间的有效转化接洽历史,实现舞台形象的文化隐喻。在以"仪式""时代风尚""乐生精神"为递进向历史回溯的过程中,以形象回归对历史、传统的守望。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诗词创作兼具高超的文学素养与音乐美感,富有独特的"诗心乐意"审美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流转中,"诗心乐意"的审美追求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诗词与音乐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同时也有着各自的属性特质。在李白的上千首传世作品中,有许多都在字里行间中洋溢着"诗心乐意"的审美精神。其中,《乐府诗集》所收录的163首作品特征最为明显。通过分类,发现李白在创作中对多种音乐体例青睐有加,并使文学语言与音乐融合交织,表达多种多样的内涵与心境。他的作品将文体、内容、文风与音乐旋律、调式、节奏等重要元素形成联动,从而产生多重审美交汇之感,生动体现出"诗心乐意"的美学格调。  相似文献   

10.
<正>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以感发性情,礼以规范人伦,乐以养人性情,荡涤邪秽,君子之学到了"乐"才算完成。无论从"德化政治"还是个体人格完成上看,乐教都是理解儒家精神不可忽视的方面。《礼记》中的《乐记》是早期儒家遗留下来不可多得的讨论音乐和乐文化的重要文献。一、音乐的产生《乐记》提出"音由心生,感于物而动"的音乐发生论,其中所包涵的基本精神便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心物感应论。《乐记》心物感应论是从"声、  相似文献   

11.
荀子、扬雄、王坦之从儒家,而葛洪从道教神仙学立场,分别对<庄子>提出了批评,于是形成一种"非<庄>"思想.但他们在这种"非<庄>"思想中对庄学又有所肯定和吸纳,这可看作<庄子>在其流传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层面,接受社会检验的结果,是其哲学正、负双重社会效果的真实反映.这种"非<庄>"思想既彰显了儒道互济、互补的历程和早期道教取舍、改造原始道家,进行理论创造的历程,又是庄学史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纳西族世代聚居于云南西北部玉龙雪山地区,其纳西古乐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独具特色:古老的乐曲、古老的乐器房寿的老艺人。成立于19肥年的丽江大研古乐会就是集此特色的民间音乐团体。丽江洞经音乐源于纳西族木氏土司16世纪从明朝内地引进的道教科仪音乐,经纳西族乐工世代传习,以古老乐器和工尺乐谱为媒介,不仅保留了我国唐宋以来的部分道教音乐、儒家雅乐、诗词曲牌和民间小调,而且融入了纳西族的淳朴情感和音乐风韵,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丽江大研古乐会继承了这一音乐传统,长年坚持演出,并培训新人,其演奏不仅广受中外…  相似文献   

13.
"得道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在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过程中,积极融入到各民族民众生活、习俗中,其成仙信仰对当地民间生死观念产生了影响。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在保留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将道教成仙信仰整合进本民族生死观念,这是对道教文化的鉴别、选择和认同,而这种认同程度与其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及与外来道教文化交流的深度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虽然已经趋于沉滞,但依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从当时的儒道关系可见其一斑: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以后,随着神仙道教主导地位的确立,道教和上层社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士大夫奉道者大幅度增加,道门中人多儒道双修,在当时礼学研究之风盛行情况下,也多以阐弘儒家礼教为务;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宗、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支柱,在这些道徒心中发挥极其巨大的影响,取儒学以弘扬其教就变得更为自然,许多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被他们改造为道教的戒律规范而成为教徒必须遵循的行为法则,道教于是被正式纳入到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秩序的统一体系之中了。  相似文献   

15.
元宵是中国人的狂欢节,与灯有关的民俗事项反映传统中国"狂欢"文化发展历程,巴赫金狂欢理论可以解释元宵灯文化现象。狂欢隐喻生死,"怪诞"是对抗死亡的依凭,狂欢节是最具包容性的节日,普通中国人看待生死的态度在元宵狂欢中进行着艺术化演绎。道教的"养生"理念和中国文艺美学范畴"形神论"早期形态主导灯民俗狂欢文化生死主题的确立。  相似文献   

16.
今人往往把"说书"的含义等同于"说唱",视"说书"与"说唱"为同义词。实际上,"说书"概念丰富,具有解说某种或某类书籍,指代特殊官职、特殊文体,表示说唱曲艺活动这四层含义。前三种"说书"概念都产生自以经史典籍为代表的雅文化之中,而具有说唱含义的"说书"概念则源于以俗文学为代表的俗文化之中。"说书"概念从雅文化到俗文化的流变过程中在说书对象、说书方式、说书内容方面发生转移,使得两种文化层面中的"说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真正而全面地理解"说书"概念及其文化转移,才能有助于弘扬与传承曲艺类说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思想渊源主要是老庄思想,所以,老庄美丑观对道教美丑观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从理论上讲,老庄美丑观对道教美丑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基础、审美心胸、美丑判断。尽管如此,道教美丑观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带有宗教的特点,这从根本上划清了道教美丑观与一般美学意义上美丑观的区别。具体而言,道教美丑观强调生命至上;主张"善","忠"、"孝"以及"仁慈"、"博爱"的伦理美;追求得道成仙的仙格美。道教美丑观始终是以审美主体——人为其立论的基石,以此为轴,逐渐层层递进,这既体现其宗教属性,又突出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同时又折射出其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曦泠 《大理文化》2014,(3):105-112
正民间艺术长期以来是大众较为熟悉的民族文化标识,它们是少数民族群众展示自我、寻求认同的有效载体,而戏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源于两宋之间,至今已近千年,北宋时期中国音乐由歌舞伎乐形态转型为民间音乐形态,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舞等随之兴起,产生了以宋元杂剧和元代南戏为代表的民间戏曲形式;到了明清,多声腔剧种形成,各地方剧种蓬勃兴起,昆曲、京剧、梆子戏等传播甚广;直至当代,全国已有二三百个统称为戏曲的地方剧种,白族吹吹腔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当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关联。早在1998年世纪之交之际,中国道教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卿希泰先生就指出:"我国的道教文化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应有的地位"~(1),也就是说,在中国道教研究这一门高度国际化的学问中,中国学者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具有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有明显的道教因素,有着丰富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求子、孕育、分娩、坐月、洗儿等生育文化中都带有鲜明的道教烙印,如求子文化与道教禁忌,孕育文化与胎神信仰,分娩文化与"安产图"等。生育文化中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主要表现在"术"的层面,如果提升到"道"的层面,对现代生育文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