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达州市委市政府、通川区委区政府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我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中国达州·巴文化研讨会"。我自己没有研究过巴文化,我是抱着当小学生学习的心情,抱着渴望了解巴文化发源历史的愿望来参加这次巴文化研讨会的。刚才各位专家分别就巴人的历史和文化、巴人的历史文化与核心价值以及巴文化的传承与现实生活的照映等很多方面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尤其是我的老朋友谭继和、祁和晖夫妇,他们是巴蜀文化的真正专家,我从他  相似文献   

2.
<正>巴文化产生于历史上的巴人、巴国和巴地,是一种时空范围非常广袤,根深叶茂,特色鲜明的族群和地域文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内涵深邃丰厚,影响广辽深远。这里谨就其历史地位和核心价值略予讨论。一、巴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鲜明特点首先,巴文化是中国极为重要、幅员广袤的区域文化之一。为方便讨论,这里先概述一下巴的地域范围。最早对"巴"的地域作出明确记载的是《华阳国志》的《巴志》:"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  相似文献   

3.
<正>"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深刻的自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自信"。此时此刻,这么多优秀的文化学者、文化企业家和文化传播者济济一堂,热烈而又深刻地来举办这样一次"巴文化研讨会",其本质的意义是要从巴地、巴文化的独特角度,来回答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关于文化自信的课题。巴人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它的祖先来自三峡地区的早远古人类,而  相似文献   

4.
<正>华夏民族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民族,其文化更是多元瑰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巴文化是巴族在内的巴地各民族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1〕。巴文化既是巴蜀文化的半壁江山,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巴人故里"之称的达州属于四川巴文化的核心区域和文化集中地,达州市党代会、人代会提出了"加大巴文化研究与宣传力度,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2〕对于达州而言,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有这个独特优  相似文献   

5.
符号图语,又被称为"巴蜀符号",是巴蜀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宣汉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上铸有大量的符号图语,为巴文化符号图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本文以宣汉罗家坝遗址所见的符号图语为基础,探讨其所表征的内在意义,认为手"心"纹之"心"所表征的并非是心脏,而是代表巴人图腾——蛇,该"蛇"形符号也是"巴"字的原形;虎纹符号反映了巴人崇虎的文化习俗;罗家坝遗址和云阳李家坝遗址的凤鸟纹的形象应是文献所载的"比翼鸟",是巴地特有的纹饰;祈禳摆手舞图语和巴人印章,是罗家遗址巴人独具特色的符号标志。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蜀文化中的巴文化,至今没有发现高级别的中心遗存和文化辐射中心.夏商周时期四川盆地及邻近地区是以"蜀"为核心的"古蜀文明".东周时江汉平原的"巴人"进入四川盆地东部,与原是蜀地的一些土著民族结合形成"巴文化",于是与"蜀文化"一起,共同形成"巴蜀文化区".因此,这是三峡考古至今未发现夏商西周时期"巴文化"或"巴墟"的原因.寻找东周以前的"巴文化"、"早期巴文化",应是在汉水流域和江汉平原,其中汉水流域尤其值得关注;巴文化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演进值得关注.而以前认为是巴文化遗址的罗家坝遗址,确切讲应属于"巴文化"中的"賨文化",李家坝遗址也与賨、彭有关.  相似文献   

7.
巴人是一个早己消失的民族,巴文化也只存在于远古典籍的只言片语之中.巴人的踪迹何在?巴文化缘何消失?都成为千古之谜,也是《大河之舞》言说的文化起点.罗伟章将他对巴文化的思考浓缩于一个小岛.故事发生在古巴国地界川东宣汉县境内.罗家坝半岛位于宣汉境内后河与中河的交汇处,环境封闭,民风强悍,保留了古代巴人“尚武好斗”的习俗.对内以武力解决争端,“他们的交谈方式,不用嘴而用拳头”;对外“他们的好斗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御”.半岛居民的好斗和喜欢跳一种集体舞“摆手舞”是古巴人“刚勇好舞”的古风遗存.这样的古风使得罗家坝“多年来没添过一个外来户”,半岛人顽强地保留着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8.
<正>巴人与蜀人即使在交通和通讯如此发达的当下,巴人和蜀人,也就是川东人和川西人,仍然一望即知,其内在的不同质地,仍然锵然有声。从文字学上来看,尽管人们对"巴"字的解释有多种说法,但它一定与一种较为凶狠的动物相关(毒蛇或猛虎),则是人们所公认的。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说:"巴,蛇也。或曰食象它"。这个说法在甲骨文的"巴"字中,也部分  相似文献   

9.
古文献对于巴人来源的记载有很多,学术界也未有定论。但一般说来,学术界认为巴人的来源有这么几种:一是源于黄帝;二是源于太皞;三是源于丹山之巴;四是廪君之巴。事实上这里的巴人来源是指巴国王室的来源及地域所在,而不是指巴国民众即被统治者族群先世的来源和地域。  相似文献   

10.
张吉应 《中华文化论坛》2023,(2):118-128+189-190
巴渠文化是巴文化的构成部分,巴渠文化对川渝绘画的风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它是生成川渝绘画品性的源泉。巴人精神是川渝绘画的思想灵魂。川渝绘画生动地呈现了巴渠文化的多元性,并通过视觉形象实现对巴渠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丰富了巴渠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巴文化论     
巴文化与蜀文化是巴蜀地域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两大主干部分。本文专题论述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銅时代、铁器时代,巴文化的发生,巴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论述巴文化的基本轨迹、发展规律及其主要特征;阐述巴物质文化景观遗产与口述史精神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巴文化在陇蜀广域龙头文化中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淹没区的地下物抢救发掘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古大会战。这次考古会战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揭开三峡的古代巴人化之谜。云阳李家坝遗址是三峡地区当时巴人的一个区域性中心聚落。这一遗址的发掘,对于我们认识古代巴化、尤其是三峡地区的古代巴人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作以自己的亲身发掘经历,介绍了1997年度李家坝遗址重要考古发现的主要经过,以及这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来自北京及长江流域11省市的100多位专家,于2016年4月27至29日聚集在醉美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出席"首届长江文化带发展论坛"。与会专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长江文化体系建设"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研讨,达成如下共识。一、振兴长江文明,构建长江文化体系。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一书,从土家族与古代巴人在历史、地理方面的联系入手,论述了两者在文化、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异同和关系,从更深层次上证明了土家族与古代巴人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一、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巴文化的研究,这是达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一)巴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已经取得了积极成就巴蜀文化、巴渝文化、西藏文化、三秦(关中)文化,岭南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等等,都是祖国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且,巴蜀文化、巴渝文化、巴楚文化,皆与巴文化相关,而且以巴文化为连接词,体现了巴文化的特殊性。四川达州市近年来加大了对巴文化的保护,如渠县在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址方面起步较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经  相似文献   

16.
重庆位于中国的大西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内陆唯一的中央直辖市。秀丽的山川、纯朴勤劳的人民以及大江大山、东西交汇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重庆独具特色的文化。公元前11世纪,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771)王朝的建立者姬发──周武三封宗姬于巴(周朝国名),巴人即以江州(今重庆)为都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后,重庆署巴郡,此后改为渝州、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赵停,以他先在此封恭王,后称帝双季喜庆(1190-1195执政),升恭州为重庆府,年庆山此得名。公元1357年,明玉珍(1331一…  相似文献   

17.
唐甄祖籍考     
唐甄是唐瑜的十一世孙,现将新近考证的《新唐氏世系表》附后。《兰溪唐氏文化》称唐瑜是兰溪市"东鲁郡"中的一支——"晋昌郡"。唐甄的思想理念与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的唐姓祠堂要旨基本相似;达州唐氏族谱、墓志铭自称浙江金华的兰溪是唐甄的祖籍地;唐瑜将出生地浙江的"兰溪"、"东阳"在达州命名。唐甄的父亲唐阶泰在生病时说:"浙江之上,三泉之隩,我唐氏之所出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宣汉罗家坝遗址东周墓葬的随葬器物和墓葬形制为切入点,研究罗家坝遗址墓葬的文化面貌,探讨其典型器物及其形制演变情况和文化属性,并结合周边地区的考古学资料,探讨罗家坝遗址墓葬的墓葬形制、葬俗、殉人以及非正常死亡情况。认为罗家坝遗址的矮柄豆、圜底罐和釜,铜兵器钺、矛、柳叶形剑,铜生活用具铜鍪、铜釜和釜甑,时间延续性强,形制继承关系明显,是罗家坝遗址墓地战国时期常见的典型器物,具有鲜明的巴文化特征,墓葬形制和葬俗以及殉人现象与峡江地区的巴人墓葬相似,随葬大量铜兵器和一些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巴国战事频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系统工程,"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翻山铰子是从我国古代巴文化区域内传承发展而来的一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从原始舞蹈翻山铰子的传承与发展说开去,试图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寻求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巴楚文化的母体是巴文化和楚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是两个紧邻却异同互见而互相渗透、吸收,具有高度亲和力的文化圈,这两种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相互渗透、覆盖、吸收和混融,便形成了一种既非纯粹的巴文化,亦非纯粹的楚文化,巴中有楚(当然是以巴文化为主调),楚中有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