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民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回族传统道德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及其地方课程开发理论。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回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开发,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回族节日、饮食、音乐、体育等民族文化的简单介绍层面,而对于型塑回族学生道德人格的传统道德文化这一深层文化内容,却较少涉及。本文就"回族传统道德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课程目的、开发意义、有利条件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实现要求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本研究开拓性地提出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该模式通过在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文化组织、中小学校三者之间建立教育平台,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共同体,在融合中、交流中实现共同体个体的传承功能,提高文化传承实效,提升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吴维 《文教资料》2012,(16):52-54
上世纪六十年代,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的提出在社会科学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极大的影响,教育理论体系强调"个性"、"特殊性"的地方性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色。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对文化信息的选择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借助"走近顾炎武"地方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文化资源,提升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唤起学生对家乡文化建设的珍视,在生活学习中以实际行动来保卫地方传统文化建设,以此丰富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5.
区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必然选择。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着眼于县域教育的发展,基于"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校园文化价值判断,探索多元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在地方文化土壤中自然生长,在学校文化重构中自发滋生,在区域教育实践中自主创生,使得姜堰教育呈现出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6.
在"大大连"建设中,城市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而发展文化建设的关键,则必须依靠教育支撑。本文在阐述了教育在"大大连"文化建设中意义的同时,对"大大连"文化建设视野中的大连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审视,提出了发挥教育在"大大连"文化建设中支撑作用的几点对策,使教育在"大大连"文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充分展现出来,更好地发挥其在"大大连"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园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先进思想、发现新知识、发展创新的重要力量,它担负着开展科学研究、传播先进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是给予大学校园"养分",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助力。  相似文献   

8.
"U-G-S"教师教育新模式是依托"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平台,在"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师范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校积极参与"的优秀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于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整合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开展教育课题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对于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主体合作、转变教师教育者成长范式、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丰富教师教育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背景。本文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必要性,揭示在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中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探寻二者有效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紧紧围绕我国建设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大胆开拓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以地方建设教育协会为支柱、以协会秘书处为引擎的运转机制。切实发挥‘参谋、助手、桥梁、纽带’作用,把协会建设成有凝聚力、有文化力、有战斗力,值得信任、值得依靠的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协会组织"。这是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为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理事长刘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60):23-24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这样的发展形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文化的发展。我国作为历史文明大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自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的关注,国家政府在全国学校内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很多校园文化建设都以"诗礼乐文化"为活动开展的依托点,在学校教育体制中传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诗书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校内师生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活动分阶段式推进,在各阶段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相关的考核评估,逐步培养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学教师队伍,不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方新建院校特定发展时期的共性特点,用文化立校的战略思想,统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强化精神支柱,锻造大学精神,打造学校特色文化,构建文化育人平台,遵循文化建设规律,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郧阳师专依托自身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优势,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将地方文化研究置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的大背景下来开展,推进地方文化教育"进课堂教学、进学生活动、进校园环境"活动,用地方文化的研究成果为人才培养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服务十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是教育的根本,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教育,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学校不是一所好的学校。文化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就有"资政、育人"的作用。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的地方,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折不扣地抓好、抓出特色,使之成为创办特色学校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5.
<正>"苏式教学"是在苏州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本土化教育教学理念,是苏州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教学形态和课堂样式,具有典型的苏州风格和苏式特色,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在苏州的集中体现,也是苏州教育现代化在教学领域的最大亮点。"苏式教学"是未来苏州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苏州教育现代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有研究者认为,"苏式教学"可以理解为是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符合苏州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的建立与高等院校传统文化建设互为表里:文化自信为大学传统文化建设提供了努力的方向,而大学传统文化建设又为文化自信的落实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探究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路径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正>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专业素养,能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提高学生文化内涵;三是能够结合企业需求,开展职业教育。范春婷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18.
特色文化课程的建设如果能充分利用家乡的教育元素,就可以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把家乡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机地相融合。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开展的"弘义"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就是基于地方文化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9.
"毛古斯"是湘西土家族在传统年节期间表演的一种仪式歌舞,其原始古拙的表演风格与内容近年来吸引了学者的关注,而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又为当地政府部门、地方专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文化保护以及旅游民俗开发提供了话语资源。目前,"毛古斯"正经历着被对象化、僵化地认知与理解的过程,这也是当地民众被疏离于自身传统的过程。作为"文化表演"的传统正在被异化为一种被复兴的、被重新发明的所谓"传统文化",地方社区的经济模式、社会关系、心理世界也因此而经历重组。湘西土家族"毛古斯"的个案表明,只有给予当地人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导性"以足够的尊重,其文化传统与民俗才能鲜活地、必不可少地存在于当地社区民众的日常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师专学报》2019,(5):88-9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强调成人与成才密不可分,其思想实质正是"立德树人"。中国古代冠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道德教育功能,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重要文化表征形态。挖掘中国古代冠帽及冠礼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方式,对于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的全面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