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之于中国现代小说生长所发生的作用,是既调整了中国作家看取"现代"的视角,也丰富了小说叙事的方式,小说的诗性品格在这种小说体例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强调。在文体意识上,李劼人的小说无论是体裁、语体还是风格,都在艺术创作的中西融汇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此同时,李劼人从对本土文化的肯定和尊重出发,致力于发掘文学叙事中的人性存在和文体深层的诗性向度,他的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现代审美精神,无疑是其从理念到实践的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
成书于考据学高峰期的《阅微草堂笔记》创新了笔记小说的文体,是"著书体"笔记小说的典范之作。纪昀的这部小说形式短小,叙述简洁,是汉魏六朝小说文体风格的继承;纪昀刻意追古,这与乾嘉学术的复古思潮息息相关。纪昀的小说借助花狐鬼魅探索自然、社会的真谛,著述倾向明显,这是受乾嘉学派反理学、探求新义理、尚博学的学术风气影响的结果。作为学人小说,纪昀的笔记小说拒绝通俗小说的言情倾向,小说重探讨情与理、情与法的关系,有不少"资考证""补史阙"的条目,这提高了小说的品位,体现了乾嘉学人的雅趣。  相似文献   

3.
学界迄今未有关于志怪小说韵文方面的专门论著。志怪小说中的韵文体量较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体形式和思想内容;其成因与韵散结合的文学传统,所处时代的学术、思想和创作思潮,以及作者的文化学养和创作雅尚都紧密相关;其艺术水平、文献价值和小说功能总体上相对平庸。志怪小说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韵文承载能力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4.
历史在思想文化的层面上与现代性的相遇是20世纪中国的原生事件,而中国现代文学即是建立于现代中国独特的想象方式基础之上的,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现状与国民心理的叙事。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解析中国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形态,并将其归纳为两种叙事模式,重点论述了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与这两种叙事模式的纠缠与疏离,以及巴金的小说创作所具有的这两种叙事模式的标本特质。  相似文献   

5.
正《路》(2006)是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后继者"的科马克·麦卡锡(1933—)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通过一对父子面对被灾难毁灭的家园而南迁的旅途经历,展现了灾难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破坏给予人的警示,人性的善恶是作品探讨的重要内容。而小说在叙事方面,通过运用一些独特的电影元素和电影叙事艺术,如蒙太奇、画面、色彩等,来表现小说深厚的主题思想,体现了麦卡锡独特的艺术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小说在中国古代地位很低,被称之为"小道",但它的创作和传播情况并不亚于正统的诗文。既然小说的地位不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文献收录它,甚至官修大型图书也要大量选入刊行?主要是因为小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作用。历代丛书和类书编选小说,尽管不是从小说文体的意义出发,但它们的编选对于小说起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传播作用,特别是在序跋中弘扬小说的社会作用,客观上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小说观念朝着有利于小说繁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空间叙事研究大致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来自于"空间"转向之后的叙事学界对学科自身的再思考;一种倾向于就已有的对空间叙事理论(或言叙事理论中的"空间")的研究成果,观照、剖析具有叙事性的不同媒介的作品。就小说艺术而言,关于空间叙事问题研究大致集中的热点有两个:第一,真正结合文本实际,探讨"空间"叙事问题的成果。主要表现为从叙事作品中文本所建构的故事情节发生的"空间"和人物视点角度出发用眼睛和言语看到并讲述后所建构的"空间"研究探索叙事规律。第二,则属于对空间叙事问题的外围研究。主要表现为据佐伦、列斐伏尔、弗兰克及爱德华·索亚等相关"空间"理论对小说空间进行分类,着重解读小说艺术的空间形式以及文本作品的空间叙事结构。还包括对小说空间形态、空间构成的研究,以及小说空间形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伤痕"叙事由最初的病理范畴延伸到了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各个艺术领域。随着世界大融合和中国国门的开放,西方文化不断渗入中国社会,新一代年轻人所接受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夹缝中挣扎着发生了变化。除了与南京大屠杀、"文革"以及唐山大地震这些重大历史伤痕有关的艺术作品以外,关注青少年成长伤痕的"青春疼痛文学"开始出现。到了21世纪初,在电影中渐渐展现出了更明显、更多元的青春伤痕,产生这些伤痕的原因包括了家庭离婚率的增高、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金钱化等。本文立足于伦理学视角,分析和探究属于这个时代特有的因素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新伤痕叙事"。  相似文献   

9.
<正>印度"诗圣"泰戈尔的诗歌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他的诗集《吉檀迦利》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相较于诗歌,他的小说创作学界则少有关注。泰戈尔的小说不同于西方写实主义小说和早期的情节小说,它既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也不注重讲述情节生动的故事,而是带给人一种散文化、意象化的独特韵味。所以,当读者以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衡量泰戈尔的小说时,就不免有所诟病。事  相似文献   

10.
何谓小小说?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老舍、茅盾、林斤澜、汪曾祺等都从不同侧面作了概括,美国短篇小说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说小小说是"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却要具备一切小说要素"的文体,并进而提出小小说的"三要素",一是立意新颖奇特,二是情节相对完整,三是结尾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广泛传播于18至19世纪西方社会,被一译再译,一版再版,拥有众多西文版本和发行载体。带着中华帝国和儒家文化的光环的才子佳人小说,被西方文人学者视为表现中国正统思想的经典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仅注重礼教、德行与品貌,而且与西方文化精英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不谋而合。西人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翻译和传播,著有浓厚的文化传播意义,他们不仅注重其教化功能,还试图从中寻找儒教与基督教相通的证据,以实现中西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慕史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核心,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价值追求,均以史传为追慕对象,因此,"史传范型"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核心型式。主题强势化、时间编年化以及全知视角是这种"史传范型"主要的文本表现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小说一直有"虚构历史"的传统,这为小说进入儒家的价值规范序列提供了一种方式。但明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种慕史观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小说的发展。冯梦龙"事赝理真"、凌濛初"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袁于令"传奇贵幻"等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史真"为底色的古代小说观念。幻化叙事在中国古代虽源远流长但并不作为小说观念存在,具有幻化叙事的文学作品往往承担"史真"观念。到唐传奇,幻化叙事始与虚构相连,但同时也与虚构相混,直到17世纪才对幻化与虚构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清晰认识,并逐渐形成"事幻理真"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3.
<正>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埃尔诺是法国当代文坛上与经典文学并驾齐驱的“自我虚构”(autofiction)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auto (“自我”)这一前缀意指autobiographie(“自传”),而fiction则指虚构,二者结合,构成“自我虚构”。安妮·埃尔诺的创作就属于这种介于自传和小说之间的自我书写,将“真实自我”与“虚构自我”合二为一。在她的作品里,作为传记文学两大要素之一的“诚实”已不再是作品的必要,而另一元素“我”却贯穿整个叙述过程之中,这样,既展现了纪实性,又保留了虚构性,通俗地说,文本中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虚构的成分。所以,我们暂且把她的这类作品称为“自传体小说”。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文本有大量关于"体"的论述,他在"文体解散"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文体观念,他的文体思想很丰富。可后人对《文心雕龙》文体之"体"的认识产生了很多混乱,学界对刘勰文体观念的研究还有诸多不足与缺憾。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提出了体制、体貌、体要、体性四要素一整体说,并对它们之间紧密而又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香港《译丛》(1973-)是域外读者瞭望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1980-2011年,《译丛》前后共计译介杨绛作品11种,并推出《杨绛专号》,纪念其百岁诞辰。《译丛》的杨绛译介选材涉及散文、小说、戏剧、札记等文体,构建出她的文学概貌;译介策略以海外读者接受为旨归,以传译文学精髓为原则,"译"与"介"相结合。目前,香港《译丛》译介的杨绛作品已经成功传播到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广受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通过《译丛》,杨绛作品开启了"走出去"的世界之旅。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中吴王和娄公子访贤的叙写,强化了吴敬梓塑造的理想人物王冕的正面形象,揭示了八股取士制这一"荣身之路"利用功名富贵对读书人的残害,导致他们"把文行出处都看轻了"。楔子里明太祖征聘王冕、正文中明世宗征聘杜少卿和庄绍光以及幽榜中明神宗下诏旌贤,揭示了"一代文人有厄"的知识分子遭际和时代悲剧。整个求贤情节前呼后应、回环兜锁,对小说结构的构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之后,中国被迫纳入了全球化体系,而伴随着这一痛苦的社会现实,代之而来的是殖民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嬗变.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就从"冲击—回应"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天下"的观念实际上是与儒家的"道",亦即中国自身的主要传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出于某种原因,当近代中国人被迫求助于外国的"道"时,将国家置于文化亦即"天下"之上,也就成了他们的策略之一(《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即中国自身"天下共主"的文化心理认同被剧烈冲击,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世界的重新体认,然而这一过程却不是东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而是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强制渗透.中国知识分子再也不能用历史上"华夷"的观念看待这一次历史巨变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感在西方科技理性面前荡然无存,传统儒学构建的"道统"体系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8.
2017年《中国有嘻哈》的出现,开创了说唱选秀类节目"真人秀+选秀"叙事模式的先河,说唱音乐也因此在中国掀起热潮。中国近几年的说唱选秀类节目主要的叙事者为选手和导师,选手互动形成对叙事主线的建构,导师在叙事中起辅助作用;叙事主题以内容表达为主,"隐含作者"和叙事主体起到了重要的建构作用;叙事结构为真人秀节目。素人化的叙事主体、内容化的叙事主题及"真人秀"的叙事结构等创新设计,对"以选秀为故事主线的剧情式真人秀"模式进行了补充与完善;节目中叙事场景建构生活化、规则制定情景化、叙事话语人情化三方面的创新,为剧情式真人秀叙事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正>一我观察到的西方某些学者研究"中国学"的三个新视点中国学术思想要走向世界,也许应对"海外中国学"有所了解。最近阅读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有些想法,很想和大家讨论。但我不是研究"海外中国学"的专家,只是从我的专业(中国哲学)的角度关  相似文献   

20.
正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路先锋,被称为美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俄罗斯大叔。他以对小说体裁的成功颠覆和其鲜明的后现代性而享誉文坛。其小说也为后现代叙事理论提供了文本参考,并成为众多后现代文学的推崇对象。20世纪70年代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