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声训浅析     
郭杰 《现代语文》2007,(6):20-21
一、声训的定义周大璞在其《训诂学初稿》中指出:"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简单地谈,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①  相似文献   

3.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4.
汉代许慎《说解字》中出现的声训是汉语语源学,汉语词义学研究的珍贵材料。《说解字》声训中被释词和训释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有同源和异源两种类型。异源关系主要有借音(17例)、异体(34例)、化义(44例)、疑误(58例)等几种形式。这几种情况都未能正确地利用声训探源,系源,是《说解字》声训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因声求义作为传统训诂方法之一,虽早在汉代已出现,但缺少系统化、理论化。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因声求义"这一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广雅疏证》借助"因声求义"的理论,在同源字、连绵字、通假字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广雅》的释义方法主要有声训和义训。其声训是对汉代声训的继承和延续;其义训对后世辞书编撰和注释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声训"与"因声求义"在训诂学著作中经常被看做两个等同的概念,在训诂实践中也往往没有区别地交替使用。其实"声训"和"因声求义"在"训释词"和"训释目的"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更反映出二者在其适用范围和求义层面上存在着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8.
声训,仅仅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方式或训诂条例。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周,秦时代,大盛于两汉,魏晋,唐代以后渐微而趋于消失。声训在《说文》中的运用不乏其例,但远未达到“什九”或“十居七八”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传统训诂学以解释词义为首任,训诂方法多种多样,《春秋公羊传》正文训诂主要采用了据境索义和因声求义两种方法。据此认为,传统训诂学在先秦已经萌芽,在《春秋公羊传》时期已经基本成熟。穷尽性地整理与研究古籍中的训诂资料对于新时期训诂学的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奉唐太宗诏命编撰的《五经正义》之一,“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通过声音来探求词义的传统训诂方法.《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实际是对东汉郑玄“因声求义”训诂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清人“因声求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孔颖达“因声求义”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传统训诂学关于音义关系的研究,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古音与训诂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音义之间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古代学者提出“义存乎声”,因而可以“因声求义”,这是训诂学上的一个伟大发现。因声求义的目标,在于根据早期的语音关系,探求它的信息内容。就古音以求古义,是对“义存乎声”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学习训诂学应该具备先秦古音知识。训沽所用古音知识,要求了解声韵系统,确定字的声韵类别,掌握声韵转化的具体条件,对音转义通现象作出合乎规律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埤雅》是宋代名的训诂学作,它详尽地探索了声训方法中最高深莫测的“声旁训义”的释义方法,建立了科学的“有声即有义”的声训体系。为宋代人的小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通过对黄生《字诂》、《义府》的具体训诂实践的考察。以方法为纲。兼及训诂材料。归纳和总结了其训诂学方面的成就与贡献。认为。黄生在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等三种传统训诂方法的运用。以及相关材料的选择上。都显示了不同凡响的远见卓识。确实不愧为清代训诂学大盛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浅论《荀子》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一书存在大量的声训,这并不与荀子的语言理论相矛盾。声训是儒家正名的重要手段,到荀子这里得到了最充分体现。荀书的声训多声韵俱近,且意义也多相近相关,可取之处颇多。其对后世训诂学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因声求义是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前人和时贤在一些训诂学著作中都有相关的论述,但都局限于具体实践,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去阐述其流变。这一方法经历了从声训到右文说再到因声求义这样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因声求义在清代走向成熟,清代学者利用它在训诂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它存在的依据是由于汉语中存在通假字、同源词、联绵词和音转等语言现象。因此,因声求义的具体实践也就体现在破通假、系联同源词、释联绵词和考证方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右文说作为联系声音研究意义的理论到了清代被戴震发扬光大,他的转语理论以及"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论成为打开"右文说"局限的钥匙,使语源学从零散的原子式研究中走出来,并带动清代训诂学进入一个崭新的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7.
汉时于文字训诂崇尚声训,《说文》虽是以据形析义为主,但若所训与重要史实、典制、礼俗、风尚有密切关联者,亦多辅之以声训,以揭示形析义训难以深达的文化底蕴。再者经典多通假用字,不明声训则难以达诂,故亦兼之以声训,以区别所训之字的本义、通假义和古今义。鉴于此,本文以“shu、爻、葬、豰、娭、pu、嗞、粗、死、差”十字例释之。  相似文献   

18.
高邮王氏父子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大家,在清代《诗经》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王氏父子《诗》学成就得益于其家学传统、个人的勤奋努力以及同代学者的相互鼓励。他们以博采群书、融会贯通的治学精神,通过因声求义、归纳通例、以三家诗考证文字的治学方法,取得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就,并对现代《诗经》学研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评述了清儒黄生训诂学的成就与不足。黄生明末清初在训诂实践中躬行了因声求义的方法,阐发音转。由声原义,在探讨语源、明假借、贯通连绵词,考释俗语及字本义诸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由于时代的局限,说解中亦有疏舛,取训不当之病,但这只是“通波之留介”。黄生以其卓著的训诂成就给后来的乾嘉学者作出了良好表率,为清代训诂学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唐萌 《湘南学院学报》2012,(4):54-57,65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义界明,旨归显"的著作,其运用声训这种文体释义方式与当时的训诂学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刘勰在文体论部分对各类文学体裁囿别区分,运用以"求源推因"为旨趣的声训这一训诂方式对文体名称释义,目的在于探本求源,反映了刘勰依文字原义推求文体本源的文学思想,是"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文学观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