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微时代已经来临的社会背景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信息已经成为年轻一代沟通交流、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主要途径。为顺应微时代的信息传播趋势,"微课"这一新的教育信息化手段逐渐成为国内高职教育界研究和探索的热点之一。文章简单介绍了"微课"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主要优势,结合具体课程分析了现代高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途径及取得的成效,以及在实践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际,在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在分析国内近三年来不同领域中微课概念研究现状及概念衍化的基础上,阐释了微课的生态发展、资源开发与实践应用的情况。同时,结合国内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的有关调查数据,对微课的实践内涵及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将我国微课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关注微课资源构成阶段、关注微课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微型网络课程(微型视频课程)建设阶段。最后,从微课的视频制作、系统设计、教育应用、配套资源和共建共享五个方面对国内微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度阐述,并提出启示建议和总结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网络》2014,(Z1):74-76
正学界对微课概念的争论焦点集中在微课是"课"还是"课程",从长远来看,微课概念应该向微课程概念演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探讨的焦点。在国外,基于微课的"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自2010年以来,国内微课实践日益加强,相关研究逐步深化。本文研究关注国内微课研究现状,对国内微课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在以信息个性化为特征的后信息时代,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应运而生。本文将微课程的研究放在后信息时代背景下,分析信息技术给教育传媒带来的新挑战,阐述微课程发展和应用的现状,探讨其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微课程的完善和持续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微课程、微视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可汗学院(Khan Academy)、颠倒课堂(Flipped Classroom),以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等理念与实践的引入,引起了教育工作者极大的兴趣.这些教学实践无疑会对我国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加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国外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很多,如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e-Learning业界、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小学语文微课程的优势,并研究设计了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路线和步骤.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行动研究与经验总结,系统架构拓展性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路径,从学习难点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学习方式、数学文化等途径进行资源开发,应用于课前预习、重难点学习、典型题型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等方面,形成本校特色的初中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系列素材资源库.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初步培育了技术回归教育本质应用的区域样本;初步形成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拓展性微课程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冲击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而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应用为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在对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概念、内涵与国内外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有效结合微课程与翻转课堂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探讨的焦点.在国外,基于微课的“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自2010年以来,国内微课实践日益加强,相关研究逐步深化.本文研究关注国内微课研究现状,对国内微课研究作一综述. 笔者以“微课”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分别进行精确和模糊检索,共有文献75篇,再以“微课”为主题对中国知网进行精确检索,共有文献50篇,排除重复结果(网络出版时间截至2013年10月)后共有文章81篇,其中包括综述类文章1篇,介绍性文章7篇,与微课内容不相关的文章4篇,另外69篇文章的内容涉及到微课概念内涵阐释、微课设计、微课开发以及微课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国外,由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网络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最初创立"微课程"这一概念;国内,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随后涌现出了大批专家和一线教师,他们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初步厘清了微课程的概念;从时间长短、学习方式、材料格式以及应用领域四个角度,指出微课程与微视频、微学习、微型课程等的区别与联系;归纳了中小学微课程的制作方法和评价要素;指出了当前中小学微课程的基本功用。最后,对中小学微课程进一步应用给出了四点展望,具体为:微课程概念仍需梳理、注重微课程资源设计与应用模式研究、微课程应用效果需要实证干预、做好微课程与微型课程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11.
微课程是一种以3-5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它以微视频为核心,并辅以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学测评、学习反思等教学支持服务,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半结构化等特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工学矛盾普遍突出,微课程的即时性、交互性和针对性能够很好地满足成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广播电视大学在系统结构、办学、学习群体等方面的先天优势为微课程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笔者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微课程,提出了一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学习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热潮。微课程建设成为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层面广泛关注的新课题。基于概念辨析和基础理论分析,文章结合实践提出现阶段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在推进理念、建设主体、课程内容和学习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并从整体规划、完善保障、建设模式和探索研究四个方面初步尝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促进社区教育微课程健康、有效发展,不断丰富社区教育学习资源、拓展社区教育学习方式,满足更广泛社区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微信平台搭建的微课程为学生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了资源。同时,完整的微课程资源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条件。从微课程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构建微课程在《道路工程试验与检测》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流程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创建微课程。最后,总结微课程的应用情况,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后续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在教学应用、社会交互、技术设计等方面存在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应加大在教学应用、师生互动、内容更新等方面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教育行业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微课作为"互联网+教育"下的新兴产物,具有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等特点,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乃至成人高等教育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简单理论微课的含义、特点以及应用价值入手,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简要分析研究微课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微课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源于美国。2010年,微课由广东佛山引入,并迅速在国内兴起。依据2010~2014年间国内教育类期刊和外语类核心期刊关于微课的论文,以及对国内微课研究进行的文献综述,发现该领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微课的内涵与特点、微课在中国的开发、建设与应用情况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化手段在高职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微课程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对高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课程从设计到制作及应用都需要信息化环境和手段的运用。为了加快高职的信息化教学,微课的信息化手段应用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微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广泛运用,积极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微课程是微型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支持移动化学习,并提供多样选择,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具有优势。大学阶段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文以微型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微型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比较,以微课程自身特点分析、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对微课程的要求分析为基础,阐述了微课程在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微课程在大学生民主性教育、选择性教育、自主性教育中应用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程"的概念与新课程背景下它的价值,但是国内对于初中学科微课程的设计研究比较薄弱,特别是实践反思总结少,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微课程研究实践处于刚起步阶段,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对历史微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全球进入“微”时代,在高职推进微课程刻不容缓。心理学研究为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建构主义和认知负荷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微课程的应用应理性而慎重,课堂中的真实交流和互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