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目:A城和B城相距180公里,甲车从A城,乙车从B城同时相向出发。两车相遇后,甲车再过两小时到达B城,乙车再过41/2小时到达A城,求各车的速度。分析: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题中的等量关系:甲、乙两车行程之和等于全程;甲、乙两车同时相向出发到相遇的时间相等。解:设甲、乙两车在C点处相遇,如图  相似文献   

2.
[题目]A、B两地相距30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开往B地。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车到达B地后又立即返回,在途中与乙车相遇。从开始出发到与乙车相遇,甲车行了多少小时?  相似文献   

3.
题目: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对开出,当甲车行了全路程的3/7时,乙车行了36千米;当甲车到达B地时,乙车行了全路程的7/10。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4.
审题要细心     
解答应用题,细心审题很重要,粗心大意往往会把题目解错。比如,有这样两道题:(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经过4小时后两车还相距2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经过4小时后两车又相距2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两道题只有一个字的差别(注意题中的“·”),但这一字之差,就决定了两题的解法不同。第(1)题中的“还”字表明了两车经过4小时没有…  相似文献   

5.
师生在复习了行程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后,教师出示如下题目:甲、乙两车从相距10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开出,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多少小时两车相距200千米?师:这道题中没有告诉我们甲乙两车开出的方向,我们应该怎样思考?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了多种解法。生1:如果两车相向而行,本题就是稍复杂的相遇问题。解法是(1000-200)÷(60+40)=8(小时)。生2:我认为生1说的只是相向行驶中的一种,就是在相遇前两车相距200千米。其实两车还可以在相遇后继续行驶,这时就成了相背而行,直至两车又相距200千米。解法…  相似文献   

6.
用扩散联想分析应用题,主要包括:抓住题中的数量关系联想多个新的数量关系,交叉综合已知的两个或多个条件生发多个新的条件的联想,由问题联想多种求解的条件组合,解题经验的回忆等。下面举例说明。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车行到全程的3/7的地方与乙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0千  相似文献   

7.
不少学生对数量关系较为复杂的应用题,习惯于运用常规的方法分析解答,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其实,对于此类应用题,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角度去分析,说不定会使他们产生“风景这边独好”的美妙之感。例如:客车从A城到B城要行4小时,货车从B城到A城要行6小时。现在两车同时从AB两城相对开出,结果在距离中点48千米的地方相遇。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它的常规解题思路是:为了求出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关键在于找出48千米相当于全程的几分之几。因此,要先求出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全城的几分之几。因为“客车…  相似文献   

8.
贵刊于1998年第11期刊登了一篇题为《用假设“单位时间”法巧解两道行程问题》的文章,拜读后总觉得其“巧解”有些抽象、复杂化。为此,笔者作了些研究,认为用常规方法解更简捷。现分析如下,供老师们参考。例1 甲、乙两车从 A、B 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当甲车行了全程的3/7时,乙车行了36千米;当甲车到达 B 地时,乙车行了全程的7/10。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9.
案例 这是一节六年级的数学复习课,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A、B两城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10.
例1 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当甲车行了全程的3/7时,乙车行了36千米;当甲车到达B地时,乙车行了全程的7/10,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面对此题,学生觉得困难重重,无法找出36千米对应的分率。为此,笔者引导学生采用假设“单位时间法”,使此题化难为易,突破了难点。由题意可知:甲行全程的3/7和乙行了36千米所用的时  相似文献   

11.
本刊八三年第五期上发表的《一道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种种解法》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给出了列方程组解该题的各种解法。题目是这样的:A城和B城相距180公里。甲车从A城,乙车从B城同时相向出发。两车相遇后,甲车再过两小时到达B城,乙车再过4 1/2小时到达A城,求各车的速度。  相似文献   

12.
[题目]A、B两站相距624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站出发向B站行驶。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乙车到达B站后,立即沿原路返回,两车从出发到相遇经过多少时间?  相似文献   

13.
[题目]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开往B地,甲车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5千米,A、B两地相距320千米。经过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  相似文献   

14.
题目: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相问匀速而行,相遇后,甲车4小时到达B地,乙车9小时到达A地,求两车走完全程各用几小时?  相似文献   

15.
<正>例1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A、B两站相对开出,在A、B两站之间不断往返行驶,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是15千米/小时、35千米/小时,并且甲、乙两车第三次相遇地点与第四次相遇地点恰好相距100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分析1甲、乙两车速度比为3∶7.第一次相遇时甲、乙两车所走路程的比为3∶7,将A、B两站的路程十等分,可知第一次相遇点在C处,第二次相遇点在D处,第三次相遇点在E处,第四次相遇点在F处.  相似文献   

16.
在复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教师要求学生充分想象,积极思考,看图编应用题。学生认真观察线段图,编出了如下一些应用题:   1.甲乙两站相距 450千米。一列客车每小时行 50千米,一列货车每小时行 4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1)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2)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3)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了多少千米 ?   2.两列火车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 5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 40千米,经过 5小时两车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   3.两列火车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经过 5…  相似文献   

17.
学过了比例的有关知识后,我们都知道:如果时间一定,那么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如果路程一定,那么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利用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解决一些较复杂的行程问题。 问题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当甲车行至全程的2/5时,乙车距中点还有36千米。A、...  相似文献   

18.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主要是学生对题目理解不透 ,找不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分步求解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例 1.甲、乙二人从 A城到 B城同向而行 ,甲骑自行车 ,乙骑摩托车 ,甲比乙早 2小时 15分出发。乙走了 2小时 ,还在甲后面 11千米 ;乙再走 3小时 ,超过甲 13千米 ,结果乙比甲早 1小时 4 5分到达 B城 ,乙到 B城后立即返回 ,在途中与甲相遇 ,此时 ,甲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分析 :此题较为复杂 ,如果笼统看 ,就会把前后问题混为一谈 ,无从下手。如果将本题中“结果”前作为一部分考虑 ,“结果”后作为另一部…  相似文献   

19.
分数应用题中,如何正确建立起量率对应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下面举例说明: 一、认真审题,弄清分率的对象 1、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经12小时相遇。相遇时,快车行的路程比慢车多1/2。两车行完全程各需要几小时? 2、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12小时后相遇。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了全程的1/2。两  相似文献   

20.
资阳市1999年小学毕业考试数学试题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列快车在甲城,一列慢车在乙城,两车同时相对开出,相遇后继续前进,当两车相距92千米时,快车行了全程的80%,慢车行了全程的60%,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我在试卷评阅和试卷分析中发现,60%的学生对此题无法下笔,20%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因此,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要避免让学生记类型、套类型解答应用题。评卷中发现,此题解答有如下套类型解答错误:错误解法之一:列式为92÷(80%+60%),究其原因是学生将“92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