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聂坤丽 《云南教育》2001,(19):20-21
“知”、“行”统一,注重实效,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特征和最终目的。然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往往反差较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一矛盾,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发挥德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师凭借课本传授道德观点,总以为自己传授的思想道德观点是惟一正确的,学生不仅要接受这些观点,而且要按照事先设定的思路和程序去接受教师的观点。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带有明显的暗示性,让学生追随教师的思路想问题,围绕教师讲课的思路转,将学生创造性的意见强行统一到标准…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谈论的是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话题。在文中,作者针对许多人都局限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一个相反的观点,这本身就表现出一种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并与文中的“鼓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要满足于单一的答案,而要多进行创造性思维,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论调一脉相承。文章不仅主题鲜明,而且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读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3.
权威抑制创造,创造性教学需要民主。只有教学民主,学生才能积极思维,大胆想像,不断产生新观念;否则,学生处处看教师的脸色行事,唯教师的观点是从,其思维必然狭隘僵化,乃至枯竭。民主平等表现为要允许、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教师意见不一致的观点,不要迫使学生钻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中。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用强制、恐吓的办法对待学生,是学校中最坏的事,它窒息了真正的科学动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4.
刚进高一的学生,对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确定学习重点普遍感到茫然。我校采取由各学科教师编写“双导提纲”的方法,粗线条地为学生描绘学习蓝图,以此促进了教字质量的提高。我们的“双导提纲”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简要提示、认知与探究、反馈与梳理。一般不陈述结论或答案,更不强调答案的惟一性。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就地理学科的“导学”、“导思”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现在,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感受。”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所以学生乐于说出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习语文了,教师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  相似文献   

6.
课堂上,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已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教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但稍作观察、分析,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  相似文献   

7.
林碧真 《广西教育》2005,(7A):74-7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以说,每一位教师真的到了革新观念的时候了,因为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没有创造性的学生。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写作资源,用多元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在灵活多样的习作实践中自由表达,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体现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反映在课程上,则是从主张把教材当作“蓝本”到主张把教材当作待解读“文本”,这是因为若把教材看成金科玉律,教学也就成了凝固的、共同寻找所谓惟一正确答案的机械活动,教师也就成了“教师匠”。若把教材作为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对象,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来进行解读,就能展示阅读者自身的创造性、独特性,展现出教材的不同光彩,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也就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把“由知识走向学生”(即知识的再现、知识的传递)转向“由学生走向知识”(引导探求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陈敬秋 《山东教育》2003,(28):46-46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他还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观点正在被接受。做数学可以分为三个大的环节:创新、听讲、实践。它的核心是,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适应学生创造性地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浅显的体会。一、…  相似文献   

10.
多年的教学实践,感触最深的便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届不如一届,这大概和现当地老师办的“小饭桌”、“辅导班”不无关系。现在有很多家长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寄托在老师的家里,教师在这个时候就成了家庭教师。学生一有疑难问题,一问教师答案立现,用不着学生自己思考,教师会直接给他答案。学生读书读得像个少爷,好像读书的目的只要知道答案就可以了。南于长时间的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己单独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无从谈起,思维的惰性渐渐养成了。不少在小学里学习顶尖的学生,一到初中,由于课程增多,  相似文献   

11.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数学新教材与原来的教材比较,更注意实践性、社会性和创造性。要教好新教材,教师要用好“找、做、玩、问、用”五字。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教师应由希望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快速的回答转向注重分析、询问、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教师应由马上提供问题的答案转向提供机会让学生暴露自己错误的观点,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思维,逐步接近全面、精确的概念、原理。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应由鼓励学生理解教师提供的答案、组织的知识,转向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建构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影响学生认知思维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以下六种教学活动是本人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3.
马斯洛将创造性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另一类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的创造,如学生的学习过程。物理学习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末曾学习过的物理知识经验,能批判某些公认的观点或认识,能独立地发现新事物“创造性学习”。以物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物理”创造性学习”的过程,称为物理“创造性教学”。“问题”和“创造性解决”是…  相似文献   

14.
教学案例 在《少年闰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并呈现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闰土让鲁迅先生回忆了那么多年?教师让学生读书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正要读书时,教师却进一步“明确”问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鲁迅与闰土依依不舍的画面,并让学生谈“我”为什么与闰土依依不舍。学生回答:因为闰土心里有“许许多多稀奇的事”。于是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具体的“许许多多稀奇的事”。由此.一个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转了一大圈,  相似文献   

15.
马智君 《湖南教育》2004,(14):22-23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当教师提出问题后,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不要直接宣讲答案,而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让他们探索“过程”,获得结论。这就需要点拨与肩发。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儿童具有个性的创造性劳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文不仅要让学生在观察、判断、分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众说”“他说”,大胆表达与众不同的多元理解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种挑战,更是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讲授模式的一种改革。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教学,教师如何才能开展好创造性教学呢?近几年来,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创造性教学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琦 《教育探索》2003,(5):85-86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这些行为问题主要是:导求惟一正确的答案,不听学生的见解,企图控制学生,对学生“偏心”和对家长不满。教师形成良好教学行为的原则与措施主要是:树立新的教育观,重视积极倾听,预见行为的后果,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家长积极沟通。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主体性,决定了考试命题的导向性。语作为最具有工具性特征的一门学科,在测试时当然必须首先体现其现代教育的特征,以全面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开放性试题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题目,它的主要特点是答案灵活,不求惟一,鼓励考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意见。由于它舍弃了答案的“惟一性”,考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使解答的角度不一,观点对立,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符合题意就行。其常见的题型有:  相似文献   

20.
“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有独到的见解”,《语课程标准》崭新的理念,让广大一线教师逐渐明白了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参、教案,以及教师对本的理解不再是惟一正确合理的标准答案。学生因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视角,对本进行着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读。尊重具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思考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