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登山》(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第17课)一文,主要叙述了列宁两次走“经过深渊边上”的小路的经过。第一次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第二次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时,我们可抓住列宁的心理变化,通过议、比、看、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人物特点。一、议中体会心理变化教学描述列宁第一次走小路的部分(2~18自然段),我们可分三步进行。1.明“路情”。找出描写小路的句子,说说那是条怎样的路?让学生通过对“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的理解,感受路的窄和险。2.知“心情”。划出描写巴果茨基走…  相似文献   

2.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险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教学本课,引导学生去充分认识、感受列宁两次走过的小路的险,是理解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关键.学生对小路的“险”认识得越是深刻,就越能深刻地理解列宁对待困难的态度和锻炼意志的自觉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抓住小路的“险”,引导学生去充分地感受、认识,在此基础上理解列宁锻炼意志的自觉性,并在引导学生理解感受的过程中,扎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人.  相似文献   

3.
《登山》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靠近深渊的小路 ,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教学重点是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根据教材的特点 ,我抓住课文中表情达意的词句、段落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 ,读中感悟 ,鼓励学生展开争议 ,在比较、讨论辩解中对课文产生多元理解。一、读读议议 ,悟其情在教学《登山》时 ,就有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登山 ,作者为什么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呢 ?”我以此为切入点 ,以读见悟。首先要求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学生从…  相似文献   

4.
运用对话描写这一艺术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物内心活动,发展故事情节,揭示题旨,是《登山》一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描写的作用呢? 一、渲染铺垫靠近深渊的小路究竟是怎样令人心惊胆颤,作者除描写巴果茨基通过小路的情景从侧面作了渲染外,就是通过巴果茨基和列宁第一次越过小路前的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5.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教学时可以紧扣一个“走”字,强化学生对列宁走险路的认识。一、自学入手,初识“走”法 1.启发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你登过山  相似文献   

6.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 ,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 ,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 ,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 ,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教学时 ,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变序教学 ,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自学入手 ,直奔中心1 出示自学提要 ,让学生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填空 :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 ,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 ( 2 )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并概括段意。 ( 3)找出课文的中心段 ,画一画 ,读…  相似文献   

7.
理解革命导师列宁的伟大,既是《登山》(六年制第九册4课)一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达此目的,教学中可按行文顺序,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一、课文交代故事背景,为的是暗中点示列宁锻炼自己意志的崇高目的。文章开篇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这一交代,除为整个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正因为普罗宁那地方“四周环绕着”“巍峨的高山”,登山看日出这件事才有发生的可能)外,更为重要的是使下文所写的列宁在登山中来回通过小路锻炼自己意志的事与当时列宁所处的危  相似文献   

8.
《登山》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以中心为线索,逐句开展教学,以点带面返顾全文,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引出中心感知全文教学时,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概貌。①课文写列宁什么事?②列宁几次走小路?每次走有什么不同?(为分段作铺垫)③列宁对两次走小路有什么感受?(引出中心)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并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列宁隐居普罗宁——列宁第一次走小路——第二次走小路)。  相似文献   

9.
<登山>(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第17课)一文,主要叙述了列宁两次走"经过深渊边上"的小路的经过.第一次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第二次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时,我们可抓住列宁的心理变化,通过议、比、看、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人物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六年制第八册的《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品质。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的中心所在,教学时,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变序教学,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三段对话描写,占去了《登山》(第九册第4课)这篇课文三分之二的篇幅。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这些对话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呢? 一、渲染危险铺垫下文靠近深渊的小路究竟是怎样地令人心惊胆颤,作者除描写巴果茨基通过小路的情景从侧面作了渲染外,就是通过对巴果茨基和列宁第一次越过小路前的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2.
《登山》(第九册第4课)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和巴果茨基隐居在普罗宁时,一道走险路、爬山看日出的故事,赞扬了革命者不怕危险,勇于战胜困难,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登山,本来是件平常的事,但作者却从这件小事发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文章着力描写了列宁他们舍易就难,沿着一条危险的小道攀登的情景。列宁登山走的是怎样危险的小路呢?是靠近“深渊”的小路。文章通过记叙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展示出巴果茨基担心发生意外,不愿带列宁走小路,又不好直说是路险难走的缘故。(两处省略号可说明)当列宁听说后仍提出“我们就从那条小路走吧!”  相似文献   

13.
《登山》记叙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如何教学这篇课文?我们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紧扣“险”字,了解故事内容。列宁与巴果茨基登山观日出,侧重叙写的是如何“登山”,作者突出了哪几点?  相似文献   

14.
点示·烘托·展现——《登山》一文简析河北师大附小师彦英文章主要写列宁登山看日出,毅然从危险的小路通过,表现了列宁临危不惧、自觉锻炼革命意志的高贵品质。其写作特点有三,现简析如下:一、交待故事背景,是为了暗中点示列宁锻炼自己意志的崇高目的。“俄国十月革...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2.引出课题:登…  相似文献   

16.
《登山》是人教社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一天早晨,列宁和巴果茨基为了赶时间看日出,从深渊边的峭壁上经过。回来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决定还走深渊边那条险路。他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今天听一位老师上这篇课文,她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要两组学生表演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险路。老师把讲台上的桌子稍微后移,在讲台前留下一条空隙,代表深渊边的险路。第一组同学顺利表演完了。第二组的两个同学一上台就笑个不停,没办法忍住,结果在半路上就掉下去了。他们爬上来接着表演,谁知又掉下去了,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正当听课的老师一头雾水的时候,执教的老师说“:那么列宁回来的时候应不应该还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大家不妨开个辩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下是辩论的内容:反:列宁回来当然不应该还走那条险路,又不要赶时间了。这就像如果要你跳楼,第一次没有死,第二次就一定不会死吗?正:跳楼是自己不想活了,是自杀,而列宁是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反:列宁作为一个革命者,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人物。如果一不小心死在这里,多么可...  相似文献   

17.
《登山》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列宁为了看日出,不畏艰险往返两次走山路的事,通过这件事说明列宁随时随地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在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注意运用“一边读、一边想”...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简析《登山》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列宁登山看日出,先后两次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寄寓"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欣赏到险峰之上的无限风光,只有主动面对困难,向困难挑战,才能磨炼出顽强意志"的  相似文献   

19.
《登山》是六年制小语第九册新选课文,记叙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在登山过程中,列宁镇定自若,迎险直上,履险而下,意志顽强,气魄非凡,确实令人钦佩。其实,课文这样写只是借题发挥,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这就是通过记叙列宁不畏  相似文献   

20.
记得奶奶家的门前是一段小路:小路的一边是一片庄稼地,穿过庄稼地是一条大河;河的对岸是一座大山,山脚下是一大片竹林,正是这一方净土陪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春天春天的早晨,当第一抹阳光悄悄洒进屋子里,大哥、二哥就敲响了奶奶的房门。“丫头,快点跟哥哥一起去玩。”哥哥们催道。“来啦,来啦!”我应了声,胡乱扒上两口饭就随哥哥们一起跑过小路,穿过庄稼地来到河边。这时,河边总会停着一排小船。我们所找的是用墨绿色帆布拱着篷,篷中有个小灶台,灶上架着锅,旁边放着油盐和柴火的那条。一阵小跑上船,大哥便拿起篙撑船,二哥和我则坐在船舱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