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般若无知论》一对中国佛教哲学与认识论影响深远。解读其能照之智(认识主体)与所照之境(认识对象)以及能照与所照的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尤其是现代物理学思想的观点来看,《般若无知论》中既包含合理的辩证逻辑思想,又有相对主义与蒙昧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唐君毅解读《肇论.物不迁论》,认为其般若学的主旨与立言方式皆与玄学相契合。首先对唐君毅这一哲学诠释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诠释路向实际上含有对《物不迁论》的误读、误解;分析了《物不迁论》中是如何言说般若义理的,指出其言说特点在于"转俗见为真见",这一番转折或是唐君毅出现误读、误解的原因;并探讨了佛教所界定的自身义理与玄学理论的差别之所在,认为唐君毅所谓"般若与玄学相通"、"《物不迁论》兼通般若与玄学"的说法,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对唐君毅之《物不迁论》哲学诠释的考察,可以视为民国时期熊十力《新唯识论》所引发激烈争论的余绪。  相似文献   

3.
僧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准确理解和揭示般若学派的学术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撰写了一系列的佛教哲学论文,这些论文被后人编写为《肇论》一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三篇。其《不真空论》对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的批判性的阐述,以及对空宗学术的理论性总结,展现出僧肇的有无观。  相似文献   

4.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一派理论,站在佛教信仰者的立场,以一种彻底唯心主义观点,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答刘遗民书》等。其中《不真空论》是代表僧肇世界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佛经是《般若经》,而《金刚经》则一直被学界认为是《般若经》的总纲,历代佛家诸大师纷纷论疏《金刚经》,如开善寺智藏、嘉祥寺吉藏等。天台智顗也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疏》中智顗以"无所有"为总纲,用"三观三智"、"二慧三转"及"无所有、不无所有"论疏了"般若"、"波罗蜜"及须菩提与世尊的对话,充分显示了天台宗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6.
当代新儒家中,牟宗三先生看中船山的历史哲学,认为蕺山是宋明理学的殿军,故牟先生对于船山学总是忽略之;徐复观先生的精神则放在先秦及两汉;相对于此,唐君毅先生对于船山学很能有其相应的理解,故唐先生的船山学值得探讨。唐先生并不强调宋明理学的分系,认为张子与船山为气论一派,而不同程朱陆王。唐先生的船山学,重视船山的天道论与人性论,船山特重人成,故吾人亦谈唐先生对于人道论的阐发。此文中,唐先生并未引船山原文,主要就其心中的船山印象作一发挥,然大致可以看出,主要是以《张子正蒙注》为背景所作的论述。《张子正蒙注》谈变化气质、气质之性,船山亦有文字诠释之,而唐先生能分别出张子与船山所重注之性之不同。依此吾人把唐先生此文作一分析与探讨,以见唐先生所侧重的船山学之面向。  相似文献   

7.
"基础论"的本体观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体现在历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语法词汇为本"和"阅读为本"的教学偏差。个中原因错综复杂,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部分专家学者的坚守,也有学生水平的局限,更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反拨。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从共核英语教学的"基础论"走向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论",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然之路。  相似文献   

8.
唐君毅先生分判周、张、二程与朱子五人之思想内涵,将其分成两大类,周敦颐、张载是从天道论下贯至人性论的思路,二程乃先从内在生命开始致思,由人性论而上升至天道论,朱子亦循此路径以入。从解释程颢的人性观开始,唐先生提出"生之理"一概念,此概念贯彻于程颢、程颐二兄弟之学说,是唐先生诠释儒家"性理"一概念之重要解析。生之理落实而成为人性之理,循唐氏之解,它应是具有改变人之现实生命形态的能力,人唯有赖此性理,生命才得以不断充实提升。唐先生疏释二程之学,"道德义务之感"是首要之前提,唐先生乃基于"道德义务之感"所蕴涵之义理来解述二程的心性论与天道论。唐氏于"心气"之见解也是左右他对二程之学的诠释与评价,从他对朱子之"心为气之灵"的解析、疏释之过程,可以见出唐先生一步步抬升了"心"的地位。唐氏宏伟丰富之学术内容,若能握其纲领,顺其宗旨条理一贯而下,则对于他所诠释之宋明理学的各项、各层义理内涵,当更可了然于胸,明白何以会有如是之论说。  相似文献   

9.
一《般若经》是佛教大乘空宗宣扬本空观念经文的总名,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放光般若经》《道行若经》《大品般若经》等多部经文。据说释迦牟尼从初成道日到入涅槃夜经常讲《般若波罗蜜经》,“般若”学是佛教哲学中重要学说,可以说是大乘空宗哲学的认识论,“不得般若,不见真谛”般若是佛教徒必修之行,“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要入涅槃,先修般若。但般若又是概念十分广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上帝的能力如何融贯在人的整个生存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与运动之中"这一问题,库萨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他在早期的《论有知识的无知》中已初步提出"极大"和"对立面的相合"来表达上帝的这种能力,虽不如中、后期成熟,但已与以阿奎那为代表的类比性认识模式和艾克哈特为代表的神秘主义体验模式有效区分开来了,而这正是理解库萨所谓的"有知识的无知"的关键,也是把握其背后的根据——即"对立面相合"的思想——现代辩证法之区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唐君毅诠释佛教思想运用了四种方法。宗教性的崇信与历史考证相结合的方法使古圣先贤的义理在后世语境下重新得到宣扬,但也走入了借古人之言宣扬自己的主张,而"厚诬古人"的歧途;"仁义礼智"的思想诠释方法可以端正个人的动机与态度,但会忽略其他学术规范;融会贯通、异同互见的方法使佛教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以及外国哲学等融会贯通成为一种可以为智性所能接受的知识,但牵强联系易造成对文本的误读、误解;"义辞"到"义贯"的研究方法在"义辞"、"义涵"、"义系"等方面基础性的考据有所缺失,难以在五个层面都做到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2.
近年,对唐君毅伦理思想的专门研究趋向日益增强,成果也日渐丰厚,但学科性、系统性地探讨唐君毅伦理思想的成果并不多见,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亟待深入和拓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唐君毅伦理思想的研究应基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文化观与伦理观相统一的立场,重视唐君毅道德哲学强调道德实践性的特征,对其以仁心感通为基础而形成的伦理思想体系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剖析,对其伦理思想的中心范畴和核心精神进行透彻的把握,并深化对近代西方理性主义的反思比较。  相似文献   

13.
《柏溪随笔》是唐君毅早年两篇以家乡“柏溪”命名的人生随笔.文本中独特的生命情调和所包含的生命学思想,对唐君毅成熟期思想的“人”和“文”具有支撑性意义.因此,《柏溪随笔》可以看作唐君毅思想的萌芽与源头.  相似文献   

14.
唐代隐逸诗僧寒山曾流传诗作三百余首,佛理禅机贯穿始终,赋予其诗意蕴悠远玄妙,气质超凡脱尘,风格清新脱俗。寒山诗因其特色迥异独行于世,尤其在美国风行一时,影响深远。斯奈德寓禅宗情愫于个人创作风格之中,从其生态思想出发,选译了寒山诗二十四首。综观其译作,禅宗生态美学思想氤氲其间,这种以"禅"解诗的译文,纵然与原诗之"禅"难免不失偏颇,然却已是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15.
唐君毅,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文思想经历了启蒙期、思想基础和创作基础期、探寻期、发展期、深化期和鼎盛期,最终形成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文世界。唐氏人文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其人文教育观怎样?这些问题的追寻,对我们认识这位新儒家大师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感通哲学”或“感通的形上学”,以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易传》的阴阳之思为思想资源。唐君毅的感通思想缘于对当今人类生存处境最深层的回应,是宋明理学发展的自然结果。这一思想具有基础性、融摄性、超越性、次第性、历程性和方向性特质。唐先生通过感通之理,深入系统地探析哲学史内部的问题、环节、脉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哲学概论》为唐君毅于1974年出版的专著,初衷为哲学教科书而作,但绝非简单的教科书式写法。该书述及伦理学较少,于价值论着墨甚多。唐君毅由易而难,陈述价值论之存在地位之各种说法,层层推进,以儒家致中和之价值论为归趋;明辨价值之本末与选择之原则,提出"心灵、生命、物质"之价值等差原则;最终落实于人道之实践功夫。《哲学概论》体现了唐先生要旨,显示出中国儒家思想的独特洞见。  相似文献   

18.
唐君毅对宋代儒学朱陆之争的解说别具深意,认为两者共出一源、同溯二程,只是在学圣成贤的工夫论上各现峥嵘;其实二贤之论始终相涵、博约相资,不论涵养、致知或省察,只要善会其意,善用其心,皆可使本心呈现、增扩存养;而如对朱陆的会通不以其道,则难免徒生门户之见、意气之争,如古今八百年来诸多学者的轻易之论。唐君毅意旨细腻,分解绵密,虽过多翻折推说,却实为正本清源之举,一扫前人之窠臼弊端。  相似文献   

19.
朱利安撰写的《唐君毅之中西自然宇宙观》是以西方人的视角,对唐先生《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五章中西自然观的钩玄撮要。朱利安认为,中国之自然律为内在,与西方之恒视自然律为超越相对;中国之自然律为万物之性,而性则能随境变化而有创造生起,此与西方之必然的自然律相对;中国之以物之性,表现于"与他物相感通之德量",此与西方以物之本质为力之说相对。此三点乃是中国之自然宇宙观之核心,而最重要的是可由此引申出"自然物之实中皆有虚"之观念,但他同时认为唐先生对缺乏决定论的可能问题的思考不够严密。朱利安所撰札记以另一种语境皱折呈现中国当代新儒家思想,为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方式,意义自深一层,为法国研究该领域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