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江西教育》编辑部组织的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所以我格外珍惜这次机会.经过为期四天的学习,我受益颇丰.“什么是教育新闻?我们该如何写教育新闻?”培训班上,有学员问道.《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徐光明站长告诉我们,写好教育新闻,要学会讲“三种话”.  相似文献   

2.
2004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湖南教育》编辑部的老师打过来的,让我尽快将自己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教研情况,写一个简短的文字材料发给编辑部。我很感意外。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来,《湖南教育》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块圣地,我精神的家园。我读她,用她,汲取着她的营养,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编辑部突然和我联系,我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陈冬仁 《江西教育》2011,(12):46-46
<正>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江西教育》编辑部组织的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所以我格外珍惜这次机会。经过为期四天的学习,我受益颇丰。"什么是教育新闻?我们该如何采写教育新闻?"培训班上,有学员问道。《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徐光明站长告诉我们,写好教育新闻,要学会讲"三种话"。一是要善于"讲新话",包括通过借鉴吸收说的"洋话";二是要  相似文献   

4.
亦师亦友十年间《太原晚报》记者杨松我与《山西教育》的来往是由一篇稿子引起的。那是1986年,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一天,我带着启己刚写的一篇人物通讯来到《山西教育》编辑部。几位编辑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时任编辑部主任的是张忠泽同志,他静静地看过我的文章后...  相似文献   

5.
写给中学生     
《中学生数理化》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们要我给广大读者写几句话,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同学们交流。  相似文献   

6.
爱在心头     
无论是对《江苏教育报》还是后来的《成才导报》,我都是感激在胸,爱在心头。 与《江苏教育报》结缘是属天意。1994年秋学期开学之初,有感于教育时事,我上书江总书记,陈述自己对教育现状的担忧。这封信经过七转八转,最终转到了《江苏教育报》编辑部,并于当年年底以一位中学教师给编辑部来信的形式,全文  相似文献   

7.
《成人教育》是吾师──写在《成人教育》诞生15周年之际江文斌当今,在浩瀚如烟的报林、刊苑中,叫我偏爱、喜爱的报刊有几家,但令我梦绕魂牵的,还是《成人教育》,她是我做成教工作的启蒙老师。一、诱我学理论。我原由一名小学校长转岗干起成教工作,且不说由“热门...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在《中国教育报》"新闻聚焦"栏目看到北京某中学一位张老师写给编辑部的信,在信中他讲到班上的一位女生因为抄数学作业欺骗了他,于是火冒三丈,当场宣布,以后每天中午这名女生必须到办公室来写数学作业,并且罚她做一周的值日。不  相似文献   

9.
我与《甘肃教育》因工作而结缘。从《甘肃教育》筹办开始,我先后在《甘肃教育》编辑部工作了近10年。1988年调回西北师大美术系任教后,我又义务做了两年兼职编辑工作。在那段日子里,我有缘和各位在全省都数得着的优秀编辑老师们一起学习、共事,对我这个20出头、初出茅庐的人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相似文献   

10.
儿子正读初一,老师说他看问题常有独到之处,受此鼓励,为父的我打定主意:让他多看看《杂报》。当我将新年的第一张《杂报》交到他手里时,叮嘱说:“好好看看人家是怎么看问题的。”第二天他晚自习回家,来不及换鞋,就捧上了日记本,说:“老爸,我写了篇杂,瞧我是怎么看问题的。”我不屑地说:“只看了一张《杂报》,就写起杂来了。”接过一翻,一个蛮有杂昧的题目赫然在目:《教育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今日教育》报驻无锡记者站记者金玉梅打电话来,嘱我写一则由《教育科研论坛》编辑部、“中国教育出版网叫、学版”编辑部主办,在我校举行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本真·实效”语文味课堂教学思想研讨活动的简讯。放了晚学,立即动笔。半个小时后完成了《浓浓“语文味”,本真又高效》——  相似文献   

12.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河南教育》迎来了她的第25个生日,作为她最忠实的朋友,20年来的情愫终于有了倾诉的机会———可是,积攒了这么多年的话,竟然在此刻无声地沉淀了下来。1986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山村小学任教。临行前,我与老师告别。我的老师告诉我,要想把教育当做事业,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用最前卫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老师把他珍藏的《河南教育》送给我,并给我布置了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道作业题:读完杂志后,写一篇心得寄给他。这是我第一次…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 《上海教育》2007,(2A):44-45
在教师节前夕,《上海教育》编辑部约我对教师讲点话,这便勾起我又一次回忆昔日的学校生活,怀念曾经教导我的老师。如果说我在学校时学业上及其他方面能有所长进,今天能够为上海市民做一点事,不能不归功于当年老师的教育和培养。所以,我要借此机会,首先向曾经教育过我的老师及全体终日耕耘在教学园地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表示节日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4.
我的母亲     
陈彤 《大中专文苑》2011,(19):68-69
从小到大,我写过无数作文,其中很多成为范文,就是被老师当堂朗读的那种,但是我从来没有写过我的母亲。每次命题作文,只要是《我的母亲》,我就恳请老师给我换一个题目——我的理由只有一个,我是被外婆带大的,我要写《我的外婆》。  相似文献   

15.
许多学生,写作记叙文时,虽然也能写得具体,但是语言不够生动,形象不够鲜明,缺乏感人的艺术魅力.例如写《我的老师》:“王老师是我最敬爱的一位老师.他工作二十多年了,二十年如一日,工作责任心一直很强,每天备课都到深夜,批改作业报认真,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关心学生,下雨了,他将雨伞借给同学,自己却淋两回家,同学病了,他总要去家中探望……”.要是叙事,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也能写得眉目清楚,但是缺乏细致的细节描写.写《春天的花园》,也无非是那里有什么树,什么花,蝴蝶飞舞,小草可爱等等.这些都反映了…  相似文献   

16.
我最初接触生本教育,是2006年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了郭思乐教授写的文章《教育要变控制生命为激扬生命》。后来,我又在《教育研究》等杂志上读到他的其他文章。郭教授对当前教育弊端的种种分析、对解决问  相似文献   

17.
朱谦祥 《教育艺术》2005,(11):42-43
3月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的湖北省武钢九中李永高老师的《质疑推门听课》一文,在读者中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不少读了该文的老师,都发表了这样那样的看法。3月22日,《中国教育报》又刊发了两位校长的文章:《“推门听课”何错之有?》与《还是敲门听课好》,以回应李永高老师的文章。读了这三篇文章,我也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心有灵犀     
编辑同志: 今天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贵刊编发的一组“我心中的《教师博览》”系列文章,看后深有同感。本人在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中心从事教育部门内部期刊《市南教育》的编辑工作。前段时间,我曾写过一篇类似题目的文章,在《市南教育》上发表,向本区的老师们推荐此刊引起反响。今随信寄去这篇读刊体会《温馨的〈教师博览〉》,请编辑同志给予指导。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中心曲宗利  相似文献   

19.
“你究竟要‘奏’什么?”一位老师问。他看完((作文大王》2001年第1期《日记惹出的风波》,来编辑部和我探讨。“《大王四重奏》这个栏目,其实是同题作文的展示……”我抬起头说。这位老师说:“我有两个疑惑,先说第一个吧:那篇《儿子的日记》写小米讨厌写日记,算是好作文吗?”  相似文献   

20.
热爱专业是建功立业的基石──《我学我的专业》序国家教委职教司副司长陈德才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编辑部、《中国教育报》成职部、《职教论坛》编辑部和《职校生之友》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等职校生作文大赛”圆满结束了。这是全国广大职校生校园文化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