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赵晓霞 《海外英语》2014,(9):224+229
In recent days,with more and more frequent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ir different culture,including different rites is involved in each other.Some people think that western things are definitely much better than Chinese things,so they imitate them from every aspect.It is not good for them to do so because some western things fit for westerners more than for Chinese people.This paper endeavors to illustrate that Chinese people should properly absorb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briefly introducing food and cloth cultur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
基诺族在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传统农业体系中,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祭祀礼仪,其涉及了从备耕到收获的各个阶段。农业祭祀礼仪除表达了人们祈求丰收的愿望之外,还调整和重新安排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促进了社会的整合;同时在仪式举行的过程中也完成了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从传统来看,基诺族在这些生产活动的仪式性表达中,呈现出自己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明确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也通过这些仪式传承了农业生产知识,加强了群体认同,维系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基诺族的农业及其祭祀礼仪也发生了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3.
基诺族在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传统农业体系中,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祭祀礼仪,其涉及了从备耕到收获的各个阶段。农业祭祀礼仪除表达了人们祈求丰收的愿望之外,还调整和重新安排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促进了社会的整合;同时在仪式举行的过程中也完成了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从传统来看,基诺族在这些生产活动的仪式性表达中,呈现出自己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明确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也通过这些仪式传承了农业生产知识,加强了群体认同,维系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基诺族的农业及其祭祀礼仪也发生了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4.
动物图腾崇拜是哈尼族自然崇拜中的一种,是哈尼族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崇拜对象丰富多样,其中以虎、龙、鹰、燕子、蛇、狗等动物图腾崇拜为主,并具有崇拜的起因、发展、崇拜的形式和方法以及民俗事象。它是哈尼族最初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一,也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不可无“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一种讲礼的文化。中国古代的礼则起着培养共同的民族心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礼作为维系、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往往因其教育功能而最终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素质、精神状态,也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和社会风貌。“礼”浸润在生活中很多不经意处。作为时代栋梁、承继先辈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生们就更应该知礼,懂礼,讲礼,让中华礼仪文化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6.
周礼文化与原始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以来,关于《周礼》聚讼纷纭,迄无定论。现代相关学术研究证明,《周礼》一书虽不无后人损益,但其宏纲大旨,大抵为周代典制,是研究周代历史文化的无可替代的传世文本。周礼文化是继夏、商文化而后以礼义、宗法、人本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文化,是儒和儒术的直接源头。降至春秋,孔子传承并改造了周礼文化,创立了原始儒学,经孔门弟子的播扬,遂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学术文化的主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其伦理道德观长期以来都是整个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核心.儒家的伦理价值获得合理性有其内在原因.从整体来看,伦理规范的构建以价值的确认为其逻辑前提,儒家价值的源泉不仅指向的是终极存在,更多的是指向人自身.其价值内涵不仅体现为内在的道德价值,更外化为对群体的社会价值.儒家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德性与礼制的内外作用之下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欧洲各国华人数目在大量增加,华侨社会的结构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有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专职的,因此欧洲的华文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于1991年3月在巴黎成立,如今的欧洲华文文学,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前景一片光明。"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于1992年,今天的整个世界之上,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作家,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有完整的中华文化背景。再就是因为长居国外,多少受到一些住在国文化特色的熏陶。他们具有一种揉和了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质,他们更习惯以这两种特质的混合观点来看人生,看世界。海外华文文学代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对内,也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本身的。其二是对外,也就是对全个世界,对人类文化整体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中西方各自的传统节日作为中西方特有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具有其文化代表性。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追捧西方节日的现象,让人担忧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作者经过实证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只是对西方节日新奇的庆祝形式等产生兴趣,当涉及价值观等隐性的、核心层面的内容时,大学生仍然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仍处于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思维是在大脑中进行的一种复杂过程 ,表现于声音就是语言 ,表现于形象就是文字。同一思维可用不同的文字表达 ,例如各国的文字。中文由不变的方块字组成 ,欧洲文字的拼写常由于属性的不同而有变化。欧洲人的世界观正如欧洲文字所体现的十分重视个体的、单元的属性 ,并倾向于对它们之间互动的关系进行分析。中国人的思维则比较重视总体的、综合的方面 ,这正是东方和西方世界观中表现的主要不同之点  相似文献   

11.
叶华 《鸡西大学学报》2008,8(6):137-138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有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比较中,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试从中土佛教和基督教的比较角度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吴歌中有很多"仪式歌"包含了人生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不同仪式上所唱的人生礼仪歌,而婚姻礼仪是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次,它在吴歌作品中经常出现,十分繁褥。其形成及所反映的内容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既有传承性,也有变异性;既蕴涵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同时体现了吴地水乡古朴的民风特色。  相似文献   

13.
形象学是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这里的异国形象并不是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在形象学的框架中,很多中国古典名著都可以看做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呈现。《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反映出典型的中国形象。《论语》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在西方,《论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同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传播。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语境的落差和译者决策的不同,译者对中国形象的创造会因为个人主观感情的渗入而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14.
从整个人类文化的角度,知识分子文化始终是处在国家主义文化和无政府主义文化之间的夹缝中,并受到从两个方面来的排挤和压制的文化.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自身也有国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两种思想倾向,但它们从根本上不等同于中国古代的国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而是两种知识分子文化形态,这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带来了复杂性和艰难性.加强文化选择的自觉性,并且自觉承担自己所选择的文化道路上的风险和困难,尽量克服自我文化选择的盲目性,是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但客家以族群式迁徙,聚族自保使中原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一直在客家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客家民间丧葬礼俗深深留存中原烙印,丧葬礼俗是依托生存自然环境或族群共同心理观念、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围绕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相似文献   

16.
《左传》作为我国春秋时期一部历史性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礼文化资料,显示出当时礼文化所达到的卓越水平。随着春秋时期宗法关系的变化、政治秩序的衰朽,中国社会逐步步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文章以《左传》提供的材料为依据,分析了春秋时人们强调礼仪之分的背景,它是宗法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必然结果,是周礼背后“亲亲”、“尊尊”精神消除后而丧失其政治功能的反映。礼仪之分所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人们对礼的生存合理性的反思:政治生活中的秩序规定以某种本有的秩序为本,将自然的存在赋予价值根源的意义,天人关系式的思维模式被采用。  相似文献   

17.
藏族礼仪有多种多样,但最为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是众所周知的“哈达”礼节。对哈达礼节来说,了解它的人比较多,但其文化内涵和表现的手法知道的人甚少,特别是不懂藏文和藏族历史的可想而知。本文从历史的眼光和实际的表现手法就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藏族礼节———哈达的文化内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与林语堂的《吾国吾民》这两部著作都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为西方讲述中国人,与西方人带回去的中国形象相比,他们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东方。但他们描述的中国人终究还是脱离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有对应依附的后殖民色彩。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辜与林的创作是在西方话语权的隐蔽制约下用西方的期待视野来阐释中国。  相似文献   

19.
老舍早期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熏陶 ,亲历了五四文化传统影响 ,在英国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又有了切身体会。特殊的思想资源构成了老舍复杂的心灵世界 ,当这种灵魂被老舍情不自禁地写进他的早期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时 ,体现出老舍那种跨文化眼光 ,体现了老舍一方面深刻反思民族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又在深层心理和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眷恋。这种复杂的文化心态 ,使老舍的作品 ,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既体现出了时代的文化选择 ,又充分显示出属于老舍的个性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0.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