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Norman Fairclough( 1992)所提出的关于话语的社会理论指导下,依托跨文化传播研究、阐释学、符号学,将新闻编译置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这样一个三位一体、共核并有着层级蕴涵关系的框式,剖析了新闻编译者的多个角色.在文本层面编译者成为“译码者/编码者”;在话语实践层面编译者承担着“编辑/译者/传播者”的角色;在社会实践层面,编译者则表现为特定文化意识形态的主体.研究新闻编译者角色的多面性,有助于理顺新闻编译这一话语实践中所集结的多重社会关系,并揭示跨文化传播中新闻编译语篇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话语研究教授托伊恩·A·梵·迪克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新闻。他认为,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新闻话语是“对过去所发生的政治、社会或文化事件的报道”。并且说“为了让受众注意、理解、再现、记住,最后接受乃至和他原先的认知体系融为一体,新闻内容本身就要进行进一步的组织。如果新闻命题要被接受为是真实的或可能的,那么就需要有其他的方式来增加它们的真实性或可能性。”①在现实的新闻话语的言说过程中,为了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新闻传播者往往要考虑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一些策略性手段…  相似文献   

3.
环境新闻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新闻报道。环境新闻传播着环境问题同时也进行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而环境新闻进行社会建构主要基于体现不同利益观点的环境话语,要改变媒体缺乏完整环境话语的现状有必要提高重视环境问题的深入报道,提升媒体自身环境素养。  相似文献   

4.
方言新闻节目在弱势群体话语建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过对方言新闻《拉呱》中相关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发现方言新闻节目对弱势群体的话语建构体现了地方话语对精英话语的对抗;易于强化受众对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未能与政府话语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教育的现代化过程始终带有务实和实务取向。2020年,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记协的直接指导下,作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创新之举和重要抓手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正式发起建设并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2023年是“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推进开展十周年,本文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135位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话语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元新闻话语与社会角色理论,探索面向高等新闻教育的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建构。研究发现,职业话语叙事阐释了典范传统与时代语境下当代新闻人承载的角色期望。同时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在组织、公民、家庭多重角色扮演中,呈现了理想化与现实性并存的认知张力。基于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的现实,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致力于开展对新闻边界和新闻权威的共同维护。多维的角色建构剖析有利于破除新闻实践与学术知识系统间的认知壁垒,将新闻理想注入青年一代的认知系统中,同时为辅助理解新闻教育实践提供了思考的新视角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话语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和结构,而且还建构社会现实和结构。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闻话语日益成为构建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受众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渠道。本文以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环境新闻话语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分析《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有关河北省的环境新闻对河北省生态环境形象的建构。结论表明,环境新闻话语建构了环境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形象,同时建构了全面、深入、全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积极正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新闻文风属于社会风尚,而不是指个人风格,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从新闻文风所蕴涵的受众和文本的关系出发,中共确立的新闻文风具有明显的话语属性.作为话语的新闻文风,建构着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和传播重要的着力点.以运动模式解决文风问题具有局限生,从话语的角度出发,新闻文风要回归对话的本质,才可能自然解决.  相似文献   

8.
方雅致 《东南传播》2021,(7):142-146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成为主流媒体的必争之地,央视推出的康辉vlog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从建构主义视角解读康辉vlog的叙事话语特征,对于洞察融媒时代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话语秩序有一定的揭示作用.通过诺曼·费尔克拉夫提出的三向度话语分析框架——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对康辉vlog进行剖析发现,视频文本通过细节的政治隐喻、受众的互动控制、说话主体的普遍特质和场景剪切的互文性完成了时政新闻报道这一话语实践,彰显大国外交风采,阐释中国国际地位的现实基础.然而,vlog+时政新闻报道也存在一定问题,新闻话语的技术化和商品化趋势消解了新闻深度,媒体当以更谨慎的态度发挥新技术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稿类新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人物》杂志为例,以“创新性话语建构”为切入点,意在研究媒体融合时期它在文本话语、交互话语、话语体系重构等三个层面的一些创新与不足。通过逐层梳理,笔者得出:《人物》这一老牌纸媒在融媒体时代的突围,是其创新性话语建构的结果,凭借深度、质量与商业利益的平衡,意在实现高价值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后真相时代的“人本回归”。  相似文献   

10.
浅谈新闻报道的“口语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新闻即叙事”、“新闻即‘事学’”等理论更加广泛地用以指导新闻实践。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也进入了一个注重“讲述”的叙事时代。面对这种话语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新闻工作者如何优化话语模式、创新报道手段,以受众所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形象化和感染力,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11.
张二平 《青年记者》2007,(20):59-59
叙事学家把叙事分为两个层次:"故事"和"话语"。作为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与建构的产物,新闻话语无疑是一种叙事话语。叙事分析的资料不仅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童话",还包括"新闻报道"。叙事是对序列事件的再现,再现是逐一展现的过程。如果对一组事件的了解是不完整的,那么无论遗失的信息是被暂时延宕,还是被永久压制,对已知事件的阐释都可能得到被压制或被延宕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丰灿  易芹 《新闻世界》2011,(3):117-118
新闻的美主要是通过文本来呈现,而新闻文本中的美主要是由叙事话语来表达。叙事话语可以细分为叙事时间、结构、修辞和情境等。因此,笔者通过对新闻文本中叙事话语的时间设置、结构安排、修辞塑造以及情境构建等方面来解读新闻的美。  相似文献   

13.
“伪娘”与“女汉子”看似都是对性别二元对立的话语抗争,表达了对男女两性气质多元重组的社会发展需求,但媒介新闻却通过对“伪娘”与“女汉子”不同的话语表达和意义建构维持着传统的性别话语,甚至强化了原有的性别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4.
从学理视角看,新闻角度是新闻报道中的价值诉求和目标指向.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潜在的价值预设、以事实为依据、明确的对象意识等特征.新闻角度的建构具有多样性、主观性,但并不是说新闻角度的建构是任意的,而是受到政治意识形态、不同的媒介定位、记者的人文素养、新闻话语形态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话语的编码和霸权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红 《现代传播》2004,12(2):38-40
本文探讨新闻话语编码过程中霸权的形成等问题。通过介绍新闻话语的编码过程以及三种主要的霸权建构方式 ,来说明掌握新闻话语权的阶层是如何将其思想意识形态“自然而然”地嵌入新闻话语中的 ,新闻话语又是如何影响受众对真实事件乃至世界的认知的  相似文献   

16.
蔡敏 《新闻界》2002,(6):20-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核心——多中心”的传媒文化生产结构,与之相应,新闻话语方式也产生了转换,体现在由话语生产的政治学转向政治学与经济学原则的并立,而传媒的使用与满足图式则建构了认识新闻话语的文化之维。  相似文献   

17.
新闻奖的设置是新闻话语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与《南方都市报》新闻报道奖这两种看似不在同一层面新闻奖的比较研究,考察媒体如何尝试在"中国新闻奖"为代表的价值标准之外另辟别途,寻求对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进行价值彰显的策略。本文在国家话语体系以及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之中,为赋予了多重价值取向的媒体寻求在当前的社会情境中可行的生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话语的设置、表述与对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话语是新闻话语者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叙述与建构新闻事实的工具。新闻话语功能的实现起始于话语的设置,因为新闻话语的设置规定了新闻表述的内容框架和意识形态框架并支配着表述的倾向。不同地域与国家的新闻媒体由于所持的立场、观念、态度不同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所设置的新闻话语就可能会出现分歧,其表述的具象新闻事实就会产生差异,这必然会导致话语对抗。因此,在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中我国就非常有必要去建构国家话语体系和民族文化发展战略,以把握属于自己国家的话语权、确立自己的国际话语地位而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大数据新闻报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与普通新闻相比,大数据新闻报道的话语风格以及话语机制等存在较大的区别,它不会完全屏蔽任何一方,更能体现出新闻媒介自身的传播逻辑。大数据新闻报道的话语构建是新闻报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话语构建与社会认知进行了分析介绍,之后分析了大数据新闻报道特点,最后探讨了大数据新闻报道的话语权构建。  相似文献   

20.
何晨 《青年记者》2009,(16):32-33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概括性看法,具有不可避免、加速认知、沉淀共性等特点,新闻话语中通常充斥着大量的刻板印象。意识形态是将原初事实进行“符号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意识形态既能够体现为直接的观点,也可以形成一种特定的诠释事件的“框架”,作为特定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具有自然化的效果。新闻叙事不仅是单纯地报道新闻事件,更是一种通过新闻话语构建新闻事件意义,从而进行意识形态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