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博传播与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微博成为最快信息源和公共讨论的平台,更多公共事件在微博上发酵、扩散,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受到质疑和批评.微博“围观”成为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强大外力,有助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梁芷铭 《新闻窗》2012,(5):32-33
《201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指出,政府部门要利用社交媒体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减低成本,增加政府透明度,并建议各国政府更加重视电子政务,发展和推进政府一体化,推动公共治理的合法有效,为今世后代实现包容、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2009年11月2日,湖南省桃源县官方微博桃源网发出第一条政务微博,标志我国步人政务微博时代。  相似文献   

3.
姜巍  传馨 《报刊之友》2014,(9):15-17
微博时代,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形象输出的另一个出口,政务微博的建设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政府形象有重要影响。前微博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主要由大众传媒和政府自身完成,微博产生后,政务微博成为了政府形象展示的另一个途径,在公共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平安广州”等三家政务微博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地方政务微博在塑造政府形象中的作用,并探讨利用政务微博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微博时代,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形象输出的另一个出口,政务微博的建设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政府形象有重要影响。前微博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主要由大众传媒和政府自身完成,微博产生后,政务微博成为了政府形象展示的另一个途径,在公共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平安广州"等三家政务微博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地方政务微博在塑造政府形象中的作用,并探讨利用政务微博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傅海  李明远 《当代传播》2013,(2):106-108
微博具备民主参与功能,这一功能主要表现为: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的参与增加了微博的深度和社会影响力;草根的声音可以得到放大,草根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微博成为思想启蒙阵地。微博民主参与功能的特点有:把关人的个人化;公共领域的扩大;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的弱化。微博民主参与功能的社会价值在于:推动言论自由,拓宽公共领域;促进新闻改革,改变传媒生态;维护公民权益,有效监督政府;推动电子政务,改善政府形象;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依托于Habermas的公共领域和Dahlgren的构成性三向度理论,本文探讨了微博的公共领域表征.本文认为,从结构的角度看,微博颠覆和重构了我国现有公共领域的格局;从再现的角度看,微博为信息和意见同时提供了最大的可视性;从互动的角度看,微博成为民意平台的同时,也让公众与媒介、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扁平化和互动行为趋于前台化.  相似文献   

7.
依托于Habermas的公共领域和Dahlgren的构成性三向度理论,本文探讨了微博的公共领域表征。本文认为,从结构的角度看,微博颠覆和重构了我国现有公共领域的格局;从再现的角度看,微博为信息和意见同时提供了最大的可视性;从互动的角度看,微博成为民意平台的同时,也让公众与媒介、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扁平化和互动行为趋于前台化。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务微博对于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行政运作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政务微博已颇具规模,但与当下网民对各级、各地政府的信息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为此对我国政务微博运作提出如下建议:重视政务微博的规范化,提升政务人员的媒介素养;提高政务微博的内容质量;提升政务微博的互动功能;重视政务微博的服务功能;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及沟通交流;与微博运营商充分合作,强化认证机制.  相似文献   

9.
当前,微博平台越来越呈现出影响舆论甚至制造舆论焦点的力量。在2011年初的微博打拐事件中,微博在引发事件、信息传播扩散、聚集多方力量、整合政府与民间行为等方面释放出惊人能量。驱动微博打拐事件的能量是什么?如何对微博能量因势利导?本文将以微博打拐为例来解构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能量聚变。  相似文献   

10.
政务微博与“南京发布” 新媒体时代,微博是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作为政府机构进行公共管理的方式之一,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政务信息、受众进行网络问政的重要工具,通过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及时转发互动,政务微博成为沟通政府与受众的桥梁之一.从部门类别来看,较之部门分布不均、多以公安系统微博为主的发展期,目前开通政务微博的部门已涉及宣传、交通、司法、公安等各单位,部门类型日趋均衡化.伴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政务微博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推动着政务微博的机构化与机制化进程.①  相似文献   

11.
搜集突发公共事件柳州镉污染事件的相关微博,根据其内容进行分类。利用GMDH算法建立各类微博的模型,并分析权威信息的发布对微博内容发展趋势的影响。最后利用新浪微博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权威信息的发布,行动类和疑问类微博的比例减少,观点类和情绪类微博趋于平稳。因而,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需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并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以正确控制和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2.
政务微博作为政府机构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媒介,其传播效果对于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和加强官民互动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选取"江宁公安在线"在研究观察期内的微博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利用影响力评价方法计算出其微博影响力,进而分析各项微博特征与用户行为的相关性,得出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政务微博,即中国政府部门或官员个人推出的微博账户,致力于公开政府信息、引导新闻舆论、倾听民众心声、树立政府形象等诸多方面。伴随政务微博的迅速集结崛起,这一新事物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文章简明报告了政务微博的发展背景,重点论述了政务微博的广泛传播对于公共决策、民主政治、道德伦理、政治社会化等四个方面的深远影响,归纳总结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短板,并提出了健康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社会经济深度转型,反映民众利益诉求的社会情绪极易在开放性、公共性、匿名性的微博平台上发酵,形成影响全社会的微博公共事件.涉及公共安全的事故灾难类事件几乎是每年舆论的爆点之一.本文梳理了2013—2016年发生的事故灾难类事件,基于新浪微博平台,选择并分析舆情热度较高的事故灾难公共事件传播与社会情绪共振及政府的舆情应对.  相似文献   

15.
当下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时期,社会矛盾凸显,多发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政府管理部门是处理公共突发危机事件的重要力量,把握好其在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特别是政务微博运用中的身份状态有利于事件的解决和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局内人和局外人是突发危机事件中的两种身份状态,2017年的"11.26宁波爆炸案"是近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中成功运用政务微博的案例。对比2018年"11.4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故",前者由于处理得当而未引起谣言传播。可以发现,"局内人"是政府管理部门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的最佳身份,且政府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身份可能发生从"局内人"沦为"局外人"的过程。这取决于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是否能在最快时间内积极、主动、公开透明地处理突发事件,否则将会在媒体、民众,尤其是微博时代网民的声音中失去天然的"局内人"身份。  相似文献   

16.
艾则提 《大观周刊》2011,(46):48-48
近些年来,以政务微博为载体的公民政治参与愈加受到政府和民众的亲睐,成为公众意见表达、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尽管这一绝佳的官民互动形式为公共管理领域提供了很多便捷,然而,政务微博这一新生工具,由于其还不具备完备的制度及规范,使得其在整个参与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在此通过分析,得出政务微博在参与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罗潇潇  何跃  熊涛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1):123-127
搜集突发公共事件柳州镉污染事件的相关微博,根据其内容进行分类。利用GMDH算法建立各类微博的模型,并分析权威信息的发布对微博内容发展趋势的影响。最后利用新浪微博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权威信息的发布,行动类和疑问类微博的比例减少,观点类和情绪类微博趋于平稳。因而,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需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并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以正确控制和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8.
吕菲 《今传媒》2012,(7):21-23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迅猛,政务微博也得到重视。尤其是2011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中国舆论的重心迅速向微博转移,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的转向微博。但是不成熟的政务微博还存在很多问题,而对于政府,如何利用微博进行舆论引导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公共课题。  相似文献   

19.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49亿,网民使用率为38.4%。①较上年微博用户有所减少,但随着用户的积累,微博将在舆情管理、行为预测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在众多社会公共事件中,微博成为公众舆论的集散地,同时也是谣言、虚假信息传播的扩散地。由于微博在社会舆论中频频发力,政府急需快速、高效,引导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当代基于微博媒介传导网络事件的新特征及其对政府公共治理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进而针对我国实际,立足应急回应,探讨公共管理部门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