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8,(1):39-43
模糊语言学认为语言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语言翻译过分追求准确性有时会使文学作品丧失美感,尤其是在诗词翻译中,而追求模糊可以达到美的再现。以模糊语言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词的模糊美、意境的模糊美和音形的模糊美这三方面对《声声慢》的英译本进行研究,来探讨宋词英译的模糊美再现,促进中国诗词文化的外传,在此基础上给文学作品翻译以启示。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模糊在古典诗词中的体现主要有词语模糊、数量模糊、语法模糊等."三美论"是模糊英译的指导思想.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词的模糊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何鹃 《广西教育》2013,(47):126-127
分析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及特征,提出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模糊处理应坚持符合原文精神,做到模糊描述,重现作品的意象美,注意模糊语义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语言的模糊性衍生的。在诗歌翻译中能有意识的传达模糊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语言的模糊性衍生的。在诗歌翻译中能有意识的传达模糊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它往往赋予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诗歌中的模糊语言俯拾即是,它创造诗歌的模糊美。译者应尽量找到恰当的语言再现原诗的这种美。《葬花吟》是《红楼梦》诗歌的代表作,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试图从霍克斯的英译本总结归纳出处理诗词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英汉数字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模糊语义,重在表义、言情、显势。本文从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出发,结合毛泽东诗词中“万”字的翻译探讨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寄望于对模糊语言研究和模糊语义数字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磨蚀了诗歌翻译的模糊美感,翻译的模糊美,是汉英两种文化共同的需要,接受美学应更加注重高译者的语言功底,以保证诗歌翻译中模糊美感的磨蚀。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存在的.本文通过对张培基先生两辑<英译现代中国散文>中的个案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模糊语言的三种翻译策略:从模糊到模糊、从模糊到半模糊半明晰、从模糊到明晰.同时,还提出了对于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增译、减译、阐译和变译四种,旨在探讨汉英语言翻译中的对于模糊语言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充分考虑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1.
翻译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国内外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模糊性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模糊语言学和翻译学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模糊翻译理论。分析了国内模糊翻译研究的现有成果,讨论了模糊语言现象的构成特点及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学模糊语言具有较高的审美意义,其翻译质量的高低对译作起着重要作用,而对模糊语言翻译质量进行评估则是模糊语言翻译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基于文献综述法,对国内模糊语言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现状及方法进行归纳,即主要以经验式、感悟式的研究居多;科学的、客观的研究比例较少,研究方法上需要突破。模糊语言的质量评估应鼓励大胆创新地引进新的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将语料库与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结合起来,在方法论和实践上有望出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龚晓斌  金兰 《海外英语》2014,(19):125-126
文学模糊语言具有较高的审美意义,其翻译质量的高低对译作起着重要作用,而对模糊语言翻译质量进行评估则是模糊语言翻译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基于文献综述法,对国内模糊语言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现状及方法进行归纳,即主要以经验式、感悟式的研究居多;科学的、客观的研究比例较少,研究方法上需要突破。模糊语言的质量评估应鼓励大胆创新地引进新的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将语料库与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结合起来,在方法论和实践上有望出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文学模糊的类型,即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句法模糊等方面分析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并以翻译实践为基础探讨汉英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语言的模糊性衍生的。而析字辞格作为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以其含蓄委婉的辞趣备受诗人青睐。在诗歌翻译中有意识地传达析字辞格模糊美,对指导翻译实践和提高译作质量都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不同的宇宙观和不同的美学追求产生了不同的美学观:中国美学讲究"模糊",西方美学崇尚"明晰"。汉英散文翻译可从结构、意境和联想三方面体现汉英语言各自的美。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本出于保密、观望、礼貌等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较于普通文本更频繁地使用模糊语言。本文结合实例,借用法国塞莱斯科维奇创立的翻译释意理论,探索政治文本中的模糊现象及翻译方法,指出译者的认知在原文模糊语言理解中有重要作用,政治文本模糊语翻译的标准是追求意义对等而非表面上的语言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本研究有助于提高政治文本翻译的质量,也有利于加深对释意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语言模糊现象主要包括语音模糊、词义模糊和句法模糊三个方面。语言模糊现象是《道德经》翻译的特征之一,从语音模糊、词义模糊和句法模糊三个角度分析不同译者翻译《道德经》的模糊语言时采用的翻译策略,具体体现在通假字的使用、一词多义和句法模糊上。  相似文献   

19.
魏艳  陈喜贝 《海外英语》2011,(11):188-189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英汉数字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模糊语义,起到修辞和增加语势的作用。该文从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出发,探讨毛泽东诗词英译中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浮生六记》英译本可以看出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灵活的翻译手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