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初上讲坛的教师谈备课吴忠师范赵英奇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和前提,要上好课就必须备好课。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初上讲坛的教师要学会备课。一、备学生教学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必须针对学生备课。有的教师说“备课必先备人”,这是经验之谈。对新的学生,要及时了解和掌...  相似文献   

2.
<正>期中,对教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时,我检查了5位教师半学期以来的作业批改与编写教案的情况,边看边思,感慨不已,是备课重要还是编写教案重要?个人觉得:备课永远重于编写教案!因为备课是分析与思考的过程,是编写好教案的前提,备课要做到五备,即:一备"教材"——了解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二备"学生"——  相似文献   

3.
备课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是指普遍认同的观点,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从广义上讲等同于生活。备课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备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备课的丰富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获得人生的完整与幸福。  相似文献   

4.
备课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是指普遍认同的观点,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从广义上讲等同于生活.备课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备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备课的丰富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获得人生的完整与幸福.  相似文献   

5.
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板书,备习题……但至关重要的是备学生。 有的教师备课时,把学生撇向一边,只顾备自己如何讲解,上课时就好像演员背台同一样,于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焦,学生在下面听得糊里糊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些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道理: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不健全的。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地重要。”因为学生之间存在智力的差异、知识缺陷程度的差异、考虑问题角度的差  相似文献   

6.
“备己”是备课中的重要一环,它跟“备书”、“备人”一样重要。一、“备己”是备课中的基础广义地讲,教师为了搞好教学,平时认真读书,经常阅读报章杂志,勤于积累资料都是备课。狭义地说,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一定的阶级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所以,既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在教学的基本环节上有所创新,让“两课”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一、备课要三管齐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备课创新了,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创新。“两课”的备课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精益求精,三管齐下,即备教材教法、备教师、备学生。1.备教材教法。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钻研教学大纲和…  相似文献   

8.
张丽华 《学周刊C版》2010,(10):181-182
备课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它是教师职业中最习以为常的,然而又是最为重要的工作.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对象千变万化.要把教材中的知识变为学生的财富.使学生喜欢你讲的课,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认真的准备——即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要认真做到“八备”,即备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备课堂提问、备板书设计。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说上课是关键,那么备课是基础。怎样备好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传统的教师备课主要是“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而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备课不仅要重视“三备”,还应关注自身准备即“备己”。备课“备己”是教师学习、反思、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清醒认识、深刻理解,并积极主动地加以实践,提升自己并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发展。一、教师备课“备己”的意义阐释1.备课“备己”有利于教师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新观念,转变角色,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其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再也不能将知识灌输作…  相似文献   

10.
减负的关键     
《宁夏教育》2010,(12):80-80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一要备课充分。在深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备课,做到备过程、备语言、备板书、备习题、备教具。二要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强信息输出的有效性,减少讲课的随意性,精简板书,加强教学活动的“流程”管理。三要改变课堂结构,讲、练、查结合,要求教师讲课知识点准、教法活、步骤实。四要优化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1.
备课这个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凡是教师都知道上课前要备课,但备课备什么?很多教师会回答备课就是写写教案。实际上,备课真的那么简单吗?关于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 ,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备课。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要想上好课 ,就得先备好课。那么 ,究竟怎样才能备好课呢 ?有的年青教师认为只要熟记了语文教学法的有关备课理论 ,诸如“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等 ,就可以备好课了 ,其实并非这样简单。从书本理论到实践工作是有相当距离的 ,尤其是语文教学备课这项复杂而又操作性很强的工作 ,要将书本理论转变成实际工作的能力 ,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年来 ,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师备课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 ,发现有不少年青教师在语文备课的教学环节存在这样或那…  相似文献   

13.
备课略谈     
要上好一堂课,必先认真备好课,新教师如此,老教师也是如此。郑板桥有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白天挥写夜间思,削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教学同样有个生、熟、生的过程,新教师要做到“生书熟讲”,老教师要做到“熟书生备”,都需要在备课上面下大功夫。备课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论教师备课     
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概括为备课(包括写教案)、授课、批改作业、辅导等几个环节。备课是对教学活动的构思,教案是备课的文字体现。可见,备课、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备课一般是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所谓“备教材”需要达到“六要”:一要熟悉《教学大纲》要求;二要熟悉教学“计划”安排;三要明确教材的目的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四要了解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和作用;五要突出重点、突  相似文献   

15.
备课的艺术     
安建伟 《学周刊C版》2010,(5):140-140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认真备课,善于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保证。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条件下的备课,要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倡导"一切为了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转变备课的观念,教师要更新备课观念;教师要备学生;教师要备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师,不论讲哪一门课程,都要备课。备课备到的水平程度用骨髓、肌肉、皮肤来表示,则有:上档备以研备之,备至骨髓矣:中档备以学备之,备至肌肉矣:下档备以看备之,备至皮肤矣。以看备课。拿到教材,看一句书就写一句教案。教案形式上写的很规范,其内容只是教材的大段摘抄。讲课时照本宣科,离开教案玩不转,他们对教材只掌握到皮肤,其所讲的课自然讲不出什么深度。以学备课。教师拿到教材,先通读,并视为自己的一次学习。在学的基础上再写讲稿、教案,这种备课,讲起课来比较灵活,能有自己的发挥,课讲得有血有肉。以研备课。这里的研字指研究,指在以学备课的基础上,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教研是每位勤奋教师的共同特点。研究,首先要研究教材,不仅要吃透教材,还应了解教材的质量。对教材个别错的地方能及时  相似文献   

18.
<正> 如何培养成人学习兴趣,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两备”,增强感染力“两备”就是备学员、备教材。成人进入课堂,有的自卑自贱,怕教师瞧不起自己;有的好高骛远,试探教师水平高低;也有的存在逆反心理,故意出些难题、怪题、考问教师。对于这些,教师应心中有数,备课时既要备好教材,又要备好学员,尽力使教学富于感染力。当学员课堂上发问时,从容解答,不但答出其然,还要答出其所以然,并在答疑时,和蔼可亲地启发诱导他们向更高更深的领域发问。这样,使学员感到你既有  相似文献   

19.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重在抓好常规教学,所谓常规教学,即教学中的备、讲、辅、改。作为常规教学之首的“备”,即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二、深入研究教材;三、全面不解学生;四、组织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案。其意义有三: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2.备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3.备课的过程同时又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何德华 《考试周刊》2009,(17):183-18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证,备课管理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较多学校的备课管理方式单一,不能反映教师的真实备课过程,不能开发教师备精品课的潜能;教师的备课与实际教学相脱节.教师抄教案应付学校检查、低质量简单重复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对备课疏于管理,教师课备的多与少、好与坏缺乏相应的指导与评价,其危害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