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教材处理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其实是两个内容,笔者在处理时将二者进行重组.按我的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提出与溶液配制属于解决问题层面的问题,而浓度计算则是纯技术层面问题.从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角度分析,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本节课在提出并理解了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后,马上进入溶液配制环节,进行仪器的选择与设计、操作流程的设计等,从而使课堂内容紧张有序并使学生充满期待.而浓度的计算内容则放在后续课中进行.这样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①学习概念(物质的量浓度);②认识新仪器(容量瓶);③探索新方法(配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此对高一化学中涉及到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题型作一归纳,供同学参考.一、根据溶质质量(或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利用定义式计算已知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往往使用定义式cs=nBV求算.例1将4gNaOH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然后从中取出25mL,求所取出的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多少?解析:首先利用定义式计算出所配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然后再利用这一浓度值求算所取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配成的250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nV=4g40g·…  相似文献   

3.
高一学生学习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后,涉及化学计算的问题大量增加,计算层次不断提高,出现了一类用关系式能更直观、更快捷解答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推导关系式并进行计算,以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关系式是化学计算中用来表示已知量与未  相似文献   

4.
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可称量物质的桥梁.在高中,化学计算大多都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展开的,能否学好物质的量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有重要影响.学好物质的量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有关概念,把握各概念之间的  相似文献   

5.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重要的理论知识之一,在各种版本的化学教材中都提出了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平衡标志判断及勒夏特列原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但等效平衡中比较或计算某种组分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等问题时,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答案.因为它的变化过程抽象、理论解释难以理解.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若...  相似文献   

6.
高三学生进入复习阶段训练时,比较惧怕计算型选择题,我在教学中以“物质的量守恒法”给予学生点拨,收效明显,同学们不妨一试, 细心去领会这种方法——“物质的量守恒法”: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所求的各反应原子,在反应前后其物质的量始终不变,从而建立等式求解得答的方法. 例1 已知2.1g KOH和1.6g硫粉混合  相似文献   

7.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是高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能够从理论到实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本课是上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第二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物质的量的概念及有关的简单计算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认知这一概念时的最大障碍在于其抽象性,同时"物质的量"、"摩尔"等具有混淆性的新名词的集中出现,不利于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知.本课设计从计量思想方法回顾、集合体方法采用、集合体量的确定、物理量的规定、微粒数和物质的量的转化等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引导下逐渐形成对抽象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一、情境描述"探究气体体积的规律"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它是本章及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习气体摩尔体积,为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量,掌握了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的关系,虽然没有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但他们具有微粒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的重点知识,不仅刚跨入高中就学习“物质的量”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在随后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与能量、原电池和电解池等章节中也会涉及“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及计算。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尤其是涉及各种类型的计算较难理解。其实,“物质的量”这一章所涉及的基本公式只有5个,而各种类型的计算题也只是将这几个公式组合在一起综合应用而已。在这里简单谈谈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技巧。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化学计算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仅仅涉及物质质量的计算,而到了高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除了涉及物质的质量,还涉及物质的量、气体体积、溶液体积、溶质物质的量浓度、多步反应的计算等。由于初中化学方程式的物质质量计算先人为主,在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到了高中后,相当多的学生都喜欢沿用质量进行计算,甚至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为某物质的物质的量,求另一物质的物质的量时,学生还是先把物质的量化为质量算,最后再把所求得的质量再换算为物质的量,绕了一大圈子。即使能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  相似文献   

12.
差量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某些成分在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等的变化来进行解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很多时候也给大家的解题带来便利,可将两个反应的计算合为一个.在高中化学解题过程中常常要用到差量法,以减少大量的计算过程.而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差量法,为解题服务.在学习时要注重归纳与分析,总结各个类型的差量法  相似文献   

13.
物质的量浓度的求解,是高考化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抓住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思维起点即找到思维的切入点,是突破这一难点,正确、快捷地分析和解答有关计算问题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应用"一二三四"策略,即一个思想——守恒思想为核心,两个守恒量——质量守恒、物质的量守恒为关键,三套公式——定义公式、一条龙公式与稀释公式为桥梁,四法——物质的量为中心法、简设法、单位合理取舍法、建立情景法为技巧,则可以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产生学习困难的根源和调整学习要求的考量入手,给出"物质的量"的教学建议和教学设计。其关键是:突破语言的障碍、思维能力的不足、方法转换的不熟练;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趣味并能从宏观到微观处理的、具有方法论启示的故事或案例作为引入,引导学生从探究物质颗粒与总体质量的关系过渡到微粒个数的科学表述上;淡化概念的抽象表征意义,突出其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性工具的作用和方法论意义;删繁就简,突出主题,构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衍生关系,建立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简单计算。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热爱科学的优良品质。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2.向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后体积的变化。3.创立新的浓度表示方法。三、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7.
<正>一、“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概念建构分析1.以化学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物质的量教学架构“物质的量”在整个中学化学计算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其重要性体现在学生开始从微观角度和用定量方法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由于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内容较多、抽象难懂,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距甚远,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很难适应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8.
学生对于学习抽象化学概念无感性认识基础,不能用直观的演示实验来完成认知过程.抽象概念成为了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公认难点.本文以“物质的量”教学为例,通过形象化教学的方法学习抽象概念并分析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线,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遵循电子守恒定律,即氧化剂得到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或个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或个数),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掌握计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方法将成为高中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是两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题型较多,现归类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