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新 《新闻三昧》2005,(12):17-19
时下,新闻界上下一心制止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许多新闻媒体在强化管理,建章立制,严密防范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发生的同时,组织从业人员反复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论述,以进一步提高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认识路线的自觉性,从根本上铲除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赖于生存的土壤,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严重虚假失实报道将责令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可是,近一段时期,《京华时报》等报刊出现的严重失实报道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损害了新闻单位的权威性、公信力。日前,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报刊出版单位规范新闻采编工作,制止虚假报道,维护新闻单位的公信力。那么,在新形势下,虚假新闻有哪些特点?产生虚假失实新闻的成因是什么?如何防止虚假失实新闻的发生呢?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无数新闻工作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屡出现,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新闻传媒的信誉和新闻工作的形象因此受到严重损害。新闻为什么会失实?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其危害在哪里?如何从新闻职业道德的角度寻找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新闻的办法?这是本讲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失实报道使媒体的信誉受损,也是对读者,听众,观众不负责任的表现。本文在借鉴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闻记者》期刊2013年和2014年的虚假新闻报告,分析了造成我国目前新闻失实的原因,并且对如何维护新闻真实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应当确保新闻真实性,对此,业界是达成了共识的。但是,虚假新闻仍时有发生。 虚假新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作假的报道,即报道者凭空捏造事实然后加以报道,或故意改变事实原貌加以报道。另一类是有所失实的报道,也就是指与事实原貌不完全吻合的报道。 根据失实的显隐程度,可区  相似文献   

8.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分别从新闻记者采访的基本规范、新闻机构管理的基本职责、虚假报道的处理规则和法律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我们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小部分虚假新闻、失实报道也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社会带来了危害。为此,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宣传部的要求,杭报集团积极行动,采取措施,制定规章,严格把关防错,坚决抵制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10.
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禁不止,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它与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传媒界的"四大公害".虚假新闻的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11.
军事新闻摄影中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摄影,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使读如临现场。真实可信的新闻照片具有魅力,为众多的读接受、喜爱。在新闻图片的采编过程中,我认为新闻摄影必须讲究美学。那么,新闻摄影特别是军事新闻摄影中的美学有哪些基本要素呢?真实,是新闻摄影美的本质特征,理所当然也是军事新闻摄影美的本质特征。一切新闻报道手段中,惟有摄影报道是和被报道处在最直接的面对面的关系上。摄影离开被报道的客体、离开新闻发生的现场就无法获得形象。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摄影报道因虚假造成新闻失实。这个  相似文献   

12.
北京电视台7月8日在《透明度》栏目中所播的“纸馅包子”被认定为虚假报道,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由是,新闻行业在“新闻报道失实”的词语中,又流行一个“新闻造假”。什么是新闻报道失实,什么又是新闻造假呢?它们究竟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实践中,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在各种新闻媒介中,电视报道能够把事件现场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于观众面前,满足观众亲眼所见的愿望.无疑是最值得信任的。然而,多年来电视报道画面失实现象却长期存在.组织拍摄、扮演重拍、张冠李戴等“手法”不但严重影响了报道的可信度,也败坏着观众的胃口.影响着整个电视媒体在观众中的公信力。而且,在激烈的新闻竞争和高新技术普及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画面的戏剧性和感染力.新闻造假手段越来越隐蔽,利用率越来越高。本文将简略分析当今中国电视媒体较常见的几种新闻失实现象.以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2011,(12):38-38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6.
吴哲  张楠 《青年记者》2012,(8):34-35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发生虚假或失实的报道,从全国来看,虽系少数,但其影响恶劣,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教、卫生等各个领域.这些虚假和失实的报道非但毫无新闻价值,还鱼目混珠,混淆视听,甚至造谣惑众,极大地破坏了党、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威信.无论它是“蓄意造假”,还是“主观无意”,都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如不杜绝将会摧毁整个新闻行业的公信力,甚至严重危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坚守新闻真实性的生命线,增强社会责任,杜绝虚假新闻,当好舆论阵地前沿的哨兵.  相似文献   

17.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准则。为切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传播的公信力,2011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但媒体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失实报道,而这些失实报道多数是在所谓的真实幌子掩盖下存在的,这种现象对新闻公信力的伤害较之虚假新闻同样严重。  相似文献   

19.
兰小棵 《青年记者》2012,(16):40-41
近期,有关部门重拳出击整治网络谣言,对新闻工作者也不无启迪:借助网络,一些谣言和虚假新闻得以迅速传播;另一方面,网络特别是微博的发展,也为查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辟谣提供了便利条件.媒体在近期一些虚假新闻事件中的得失很有研究价值.本文所称虚假新闻,既包括失实新闻(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也包括假新闻(以虚构事实为本源).  相似文献   

20.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应当遵守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然而,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各种各样的虚假报道经常不断、失实新闻层出不穷,究其原因,除了少量是恶意造假外,大多是因为新闻采编中的方法不当,特别是没能做到用完整的新闻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