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画面+解说"模式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主流,随着纪录片的发展,画面和解说两个表现元素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只是画面的改变更明显,而解说的改变则相当隐秘。纪录片解说词从直接的宣教到隐秘化的规训,解说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历史发展的梳理来找到解说转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是变化着的画面艺术、音响艺术或者说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二者融合。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要有画面、解说、字幕、配乐、特技等多种手段,撰写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电视专题片归属于纪录片的范畴,它是记录生活中某一过程或介绍某一事物的一种特殊体裁。它的创作包括画面、解说、音乐、音响效果、同期声、字幕六大要素,解说作为其中一个辅助条件,与画面互补并互为转化。解说的作用是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画面所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影视配音工作近二十年的从业经验,探讨了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阐释了纪录片解说者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并对电视纪录片的解说形式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5.
真实具有极大的诱惑,在电视纪录片《傻子沉浮录》的纪实声音创作期间,作为现场录音师,对此我有着亲身的感受和深切的体会。以往,人们一提到电视纪录片的构成元素,通常分为声音和画面两部分,声音主要是指解说、音乐,很少有人提及纪实声音并将它列入纪录片创作元素之中。随着  相似文献   

6.
赵婧 《新闻传播》2010,(9):138-138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兴起,打破了电视新闻初创时期的,现场画面加画外音解说的电影纪录片式的格局,开创了电视新闻独特的传播方式,更大地发挥了电视传播现场感强和面对面传播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写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电视台编辑、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里本文不想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进行全面的研究探讨,只想结合自身实践对解说词写作中的语言要求谈一些粗浅看法。具体、形象、准确具体。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存在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明晰的印象,使之便于…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兴起。打破了电视新闻初创时期的现场画面加画外音解说的电影纪录片式的格局。开创了电视新闻独特的传播方式,更大地发挥了电视传播现场感强和面对面传播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李魏 《记者摇篮》2005,(4):33-3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几十年代初时纪录片的叫法儿是“电视专题片”.我们所接触到的作品已经形成基本的创作模式.用简单的公式可以表述为:画面 解说 音乐.当时的纪录片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一直是电视工作者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钱猛 《视听纵横》2002,(5):50-50
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更是因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纪录片中的声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经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声音效果。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声画关系的争论又往往表现在对声音的认识上。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声音的认识,主要有这样两种偏差:一种是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是为了补充画面的不足,它注重的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另一种则是强调解说的作用,画面只是图解解说的意义而已,它注重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及创作主观情感的抒发。虽然这两种认识各有各的理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忽视了电视本身所具有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1.
周平  谢丽娟 《视听界》2001,(4):54-54
在电视诸元素中,解说、画面、同期声、音乐、字幕等都应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统一为主题服务。看电视讲的是一种感觉,观众不可能把诸多元素分隔开来去欣赏。观众看的是一种感觉,一种自我理解的感觉,即“观众感觉”。因此电视的各种元素都必须围绕你要给观众的感觉做文章。一、主观解说与客观采访相“融”。目前,电视纪录片大都采用解说与同期声互补的叙事方法。作为解说除应该避免与同期声的内容重复外,更应该讲究一个“融”字,即在不知不觉中解说与同期声准确并最简练  相似文献   

12.
电视是影响力极大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以自身视听兼备的优势叩开了无数观众的心扉。特别是近年来,电视纪录片以其鲜明的风格,有冲击力的画面,优美的解说词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不过,如何将电视赖以生存的重要语言手段—解说词写好似是困扰电视工作者多年的难题。不少纪录片的解说词写得要么辞藻华丽,诘屈聱牙;要么板起面孔,正襟危坐;要么播音解说,以一贯终;要么虚张声势,故做深奥等等。结果往往因文害意,这虽不占多数,但也不算少数。这种纪录片、专题  相似文献   

13.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它脱胎于电影纪录片之日起,就一直笼罩在电影的巨大影响之下,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对真实生活的记录,对真实时空的复原,始终未能得到完全、彻底的体现。这既有政治、文化、社会的复杂背景,也有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曲折。前者使电视的造型特性受到了过分重视。一大批画面优美、解说动听,音乐悦耳的电视片便  相似文献   

14.
电视是用画面及其伴音传播信息的,画面和声音构成电视广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画面是无声的形象语言,解说是有声的诠释语言。没有画面就无须解说,没有解说,画面就是难以解读的“天书”,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由于电视宣传比其报纸、广播具有直观、形象的强大优势.因而在电视编采人员中产生了“画面万能”轻视解说写作的倾向.这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15.
王正 《视听纵横》2004,(3):27-29
大约15年前,纪实美学风潮对中国的电视创作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随后10年里,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和纪实性电视节目,打破了画面加解说一统天下的局面。纪实美学不仅从观念上激发人们重新认识电视,对诠释大于纪录的创作理念作了修正,而且将电视从对大众的俯瞰,拉向与平民比肩。  相似文献   

16.
以真实再现客观现实为特征的纪实手法,正在成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又称专题片)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相对于画面配解说的传统创作方法,这无疑是一大突破。如果说,《望长城》是“真正自觉地走进了”纪实手法的“新天地”,那么,去年底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毛泽东》,则标志着这种创作方法正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邱珏 《视听纵横》2001,(4):55-56
在以往的纪录片创作中,人们更注重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作品是需要精心构思的,声音当然也需要设计,它同画面的剪辑一样需要选择、创作和组接,通过人物同期声、音响、音乐、画外音的密切配合,表现人物性格感情,环境气氛及情节发展的过程,创造一个艺术化了的听觉世界。  相似文献   

18.
拿到一堆素材,题材很好,主题也很明确,但很难做成一个过程完整的纪录片。与同事们商量,如果做成一个兼抒情、纪实和音乐于一体的电视散文,可能倒是一种巧妙的方式。于是开始关注和学习电视散文,逐渐对电视散文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电视散文的类别界定   电视散文是近几年继音乐电视之后新出现的一种电视形式,是一种画面、解说、音乐齐备而且各方面都很讲究的电视表现形式。它不同于表演性质的文艺节目,也不同于一般的电视专题,而是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手段的作品。电视散文更注重抒情,更具有美感,构思更精巧,画面更精美…  相似文献   

19.
一部电视纪录片,它本身的画面、解说、音乐、字幕、特技等共同表达的内容,是一个历史层面和现实层面的交融,无论是人物纪录片还是事件纪录片,片中所反映的人或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是与周围环境及历史的渊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主观地、随意地割断这种联系,那么所要反映的人或事就会使人感到不真实,甚至使人产生逆反心理。一部完整的电视纪录片一般都有历史层面和现实层面。在具体的纪录片中,如果历史层  相似文献   

20.
桑翠林 《现代传播》2004,(5):130-132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 (genre) ,是处于“艺术与新闻”之间“灰色地带”的混合品种。它融合了电视节目制作的各种手法 ,堪称是电子媒体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研究英语电视纪录片的脚本就会发现 ,每部片子都会采用多种手法来制作节目 ,包括解说、访谈、现场报道以及穿插运用音乐和画面等等。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报道体裁 ,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它的语言也由于需要配合多样的报道手法而有别于印刷媒体报道体裁的语言。电视纪录片的体裁决定了它需要使用的语言。因此 ,它的体裁特点和语言特点是互相体现的。一、体裁特点体裁是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