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土肥料”具有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针对性作用,将这个原理引入到小学品德教学中,其寓意同样令人深思。《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品德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新课标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教材并不等于课程资源,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阐述校内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根据自身特点,挖掘教师的能力资源;关注教学过程,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邱凯祥 《黑河教育》2014,(10):62-62
正而今,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课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现代建构主义强调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要求人们学会适应生活,在社会、学校、家庭的有机联系中创设互动开放的文化学习氛围,增加知识的弹性;强调学生要到多姿多彩的社会中去感悟、内化和践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不能局限于传统教材,而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品德与社会教学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新课改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师要用生活化的学科教学让小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当中体验品德,在生活化的教学讨论当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当中践行品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叶惠明 《文教资料》2014,(19):153-15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发掘德育在生活、实践中的着力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分理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学资源,从而造就精彩的德育课堂。  相似文献   

8.
随着不断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人们对于品德方面的建设更加重视。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对小学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教学理念给予明确,有机地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真正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一定要贴近生活,激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让品德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舞台.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价值。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用好教材资源,细化教学过程,利用社会热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1.
在一所小学校当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校进行德育活动的重点。小学品德课基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并高于其生活,让其在生活与学习当中将良好的品德习惯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起来。通过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材当中的勤奋摸索与细心研究,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进行提高,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2.
<正>一、盘活生活资源,丰润清新自然的品德田园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最好不过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将学生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家庭、学校融合,努力挖掘身边的社会资源、家庭资源和学校资源,让品德教学因多样化的生活资源而焕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陈淑敏 《广西教育》2014,(17):124-12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品德与社会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教师可以将时事资源引入课堂。时事指的是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它具有“鲜”“活”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时事资源,能够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他的教学应重在一个“开”字,即不仅在教学空间、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等方面体现开放性,而且要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眼界开放。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阶段,所以,作为小学品德学科教师,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位,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活动丰富多彩,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在小学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性。当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效率很低,新课标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无形中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把品德与社会教学植根于生活。那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对此问题做出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坚持生活化原则、综合性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动态开放性原则、认知与道德发展相统一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8.
王燕妮 《广西教育》2014,(33):76-77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知、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教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辨。一、捕捉教学中的矛盾点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教材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点往往可以使学生迸发思辨的火花。  相似文献   

19.
根据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也就是说生活化的课堂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立足生活,从身边生活实际提炼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将感悟升华后付诸于行为,最终回归生活。着重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的形成策略。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较强的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三要素是激情、明理、导向。教师在品德课堂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促使学生知理动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