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李政 《中国教师》2013,(9):43-46
<正>教师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依托其传递经验、教书育人的特点,构建以其职业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价值观体系,对于净化我国教师队伍,规范教师行为,树立职业观念,发展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关于"教师"这一职业的思想极为丰富,其中蕴含着各位哲人、教育家、社会大众对教师价值观的深刻论述。从中国古代"教师"思想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审视教师价值观构建的过程、主体内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呈现出开放多元化,价值取向不明确,教师专业价值判断标准提高和差异明显的变化特征,教师教育价值观在实践发展中冲突明显。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视角下的对策是明确并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教师教育的"创新意识"价值观,实现整体价值的融合,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确立转型期教师教育专业化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对知识问题的讨论是在知与行及其先后、轻重、难易的框架中进行的,《六经》的教育价值成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知识价值阐释的焦点所在,经学价值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中国传统的知识价值观是道德知识至上论,古代课程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不同的知识价值取向导致课程目标的差异,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亦有所不同。研究中国古代知识价值观的演变及其支配下的课程变革历程,概括其特点,总结其经验,有助于为我国当下的课程变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论知识观的演变与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观与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依存关系,是构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前提.随着知识转型以及传统知识观到现代知识观的演变,教育价值观也经历了从古代理性主义、近代传统教育价值观到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发展.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知识观的发展要求教育改革主动调整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实现知识在教育中的双重价值,更好地促进教育、社会和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师教育的演变遵循着一条以教育实践为起点的逻辑线路,即"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理念"。推动这一演变发生的动力源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的矛盾,它构成了我们分析和区分不同教师教育道路的直接线索。对这一逻辑线路的考察表明:现代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脉络是"培训——教育——学习",该脉络的形成有其内在必然性。走向教师学习是未来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大致路向。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学校教育发展历经三次重要转型,最终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价值为导向"的方向。在这一变革思路下,新加坡教师教育注重塑造教师的品质修养,关注价值观教育,让教学活动回归本质状态;实践中形成"价值、技能和知识"的培养模式"、教师专业与个人发展"框架以及全新的"教师成长模式",以推动教师教学的专业化与卓越性。教师教育变革呈现出关注教师全人发展、构建专业共同体、实施整体策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代中杰 《中国教师》2014,(21):56-60
<正>合作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对当代教育的要求。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是社会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诉求,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建设的主要走向。建设教师合作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层次支撑作用。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学术界关于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概括,以期丰富我国教师文化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一、教师合作文化研究的背景"社会转型的过程,也就是文化更新的过程,传统的文化心理、思维定势、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倘若  相似文献   

8.
师范院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就是教师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把社会对学校教师的期望和要求转变成学校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由外在的约束转变为内在自觉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学校通过"认知—教育,熏陶—认同,实践—养成"这样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过程来完成师范院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在"以提高教师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流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澳大利亚教师质量与教育领导专门小组于2003年制定了教师专业标准,于2010年推出了修改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专业标准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以此透视澳大利亚的教育价值理念,以期从理论上对我国当前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供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0.
与其他组织中的成员发展相似,大学教师的发展也是内在驱动与外在激励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同价值观指引下的激励制度设计不尽相同。历史上三种大学价值观。即个人本位价值观、知识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所设计的大学教师激励制度。由于他们分别过度强调大学的某一方面价值。事实上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进而对大学教师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有力保障。近三十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颁布了许多有关教师教育的政策文本,使我国的教师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呈现出动态的过程性发展特点:一是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发展;二是从效率优先向公平均衡发展;三是从单一封闭向多元开放发展;四是从阶段分离向整体连贯发展,逐步形成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整合的良性教师教育发展格局。但是,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处于社会新旧混杂"转型"状态下的教师教育政策,由于价值主体的多元性、教育政策内容选择的复杂性、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以及教育政策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疏离性等方面的制约,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因此,应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审视,以史为鉴,提出完善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历史悠久,变化多样;中国近代教师称谓从教习到教师演变;到现代,教师、老师这样的称谓趋于稳定。文章通过梳理教师称谓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演变历程,使读者更加了解教师这一职业,并从中得到启示,以促进教师及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回顾我国近年来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历程,发现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突显出的一系列问题,致使其呈现出一种"静态化"的发展样态。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发展的"静态化"样态的价值进行反思,分析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样态的异化,笔者试图重塑教师教育课程的本体性价值、通识性价值、实践性价值以及标准化价值。在新的价值定位下体验实践化教学、建设模块化、梯度化以及融合化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从而建构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理想样态。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70多所中小学校的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对生态整合价值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是也不排斥学术理性、认知过程、人文主义等其他五种价值取向,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价值观具有"后设课程取向"的特点。性别、教龄、学历、区位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为认同和重视这六种取向。16~20年教龄的教师在除社会重建取向之外的其他五种取向上认同度均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表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课程价值取向有影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学术理性和认知过程取向上的得分均低于其他学历的教师,表明教师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认同度随着学历的提升而逐渐降低。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差异显著,表明经济及教育发达程度影响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15.
教师生态化发展是从教师发展的专业自我中心向更加广阔的个体——群体——教育社会系统发展进化的历史超越;教师生态化管理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下教师管理的扬弃。当前,以追求单纯经济利益、人与环境分离为原则的教师管理,不仅成为教师生命有机体、教育价值观、专业知识结构发展极度失衡的直接原因,而且更成为了危及教育——社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恶性毒素。因此,教师以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建构生态化内生发展机制;管理者创新管理理念,实现教师管理制度的生态化变革;学校扩大有机体的生态域,促进教师通业性与专业性的全质发展,才能够有效实现教师个体——群体——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经历了前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并正向信息化经济变迁,这种变迁也使教师经历了兼职人员、职业教师和专业教师三种不同身份演变。教师身份的演变使教师教育由自然养成方式发展为封闭式师范教育,进而发展为以大学为主体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我国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处于以信息化经济为发展方向的前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经济并存交融时期,因此,教师教育的走向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任玥姗 《考试周刊》2016,(15):150-151
自我国古代"重学轻术"的社会思想到如今依然实行的"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其背后隐含的是中国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化,而这一思想之错误,恰恰在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单一。西方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并不是才能的高下,而是才情的差异。基础教育教师教学亦是如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在"发展性"的教学目标上、"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上、"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上探索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马小明 《学周刊C版》2014,(4):153-153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与学生的成长、学校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学习化社会背景下,中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论从社会需求出发还是从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美国教师教育基于“问题意识”,经历了从“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师学习”到“教育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变.本文通过对其历史动因的考察,结合研究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它们的社会价值、国家价值和教育价值.作者认为,反观美国教师教育研究范式演变过程有利于审视我国当前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教师角色的定位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历史上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经历了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知识的传递者的演变历程。在新的世纪里,教师这一角色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构和评价方法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理念下,新课标强调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内容。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把地理教学的总目标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要求,地理教师的角色将要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