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探索的愿望。一、用爱心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有效地实施教育就要用爱心去培育人。  相似文献   

2.
天下是一家     
天真无邪的孩子是推开成人世界的心灵窗户,在他们眼里,我们都是一家人。  相似文献   

3.
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 ,该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呢 ?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这就需要拥有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沟通。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 ,就要靠沟通。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和电脑前长大的孩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 ,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慢慢地 ,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与成人沟通 ,是今天的孩子 ,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精神需要。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 ,是家庭的“个体户” ,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 ,更渴望与父母沟通 ,与…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孩子的创造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去引导他们、去尊重他们、去关注他们。作为一名班主任唯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成功完成教育的目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孩子,为他们点上一盏明灯?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进行着以下"三部曲"。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是一项培育生命的事业,当一个个孩子满怀希望地进入校园,他们的生命体验就开始了,语文课堂就应该成为儿童精神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就应该成为他们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就应该成为他们心灵世界的一股清泉。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诗意的,孩子也只有在诗意的课堂上,才能充分发挥诗意潜能,诗意的课堂是灵动的,是蕴含着意境的。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像一首诗,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收获语文知识,让学生得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在成人的眼里,孩子们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他们是快乐的天使.其实,这是成人对孩子的误解.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体惜他们幼小的心灵,稚嫩的生命所要承担的生活责任和承受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7.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 孩子的世界和我们成人的世界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8.
前两天,女儿在纸上画了一个圈,问我这是什么,我说:"是个大大的零。""不对不对,是鸡妈妈生的蛋。"她一脸得意,立刻又指着圈问我是什么,我想也没想就说:"是鸡妈妈生的蛋。""呵呵,又不对,是小鱼吐的泡泡。"如此反复了几次,女儿乐此不疲。她熠熠闪光的瞳仁,精彩纷呈的想象,让我有些汗颜。在成人的眼中,孩子是无知的,正是这份"无知"、好奇与童真,让他们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畅游。  相似文献   

9.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对每一位老师来说都不难,难的是爱有"问题"的"、特别"的学生。在对待"问  相似文献   

10.
方少杰 《教育文汇》2011,(12):23-23
在十六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始终奉行"爱在心头,严字当头,严爱兼施"的治班原则,将爱化作无声的春雨,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田,融化孩子心灵的坚冰,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1.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践证明,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在教他们学会生活。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协调好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那么就能让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本文就如何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说到向孩子学习,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学习孩子的优点。不错,孩子纯洁的心灵、丰富的情感,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的确能让成人重新思考和对待世界与人生。但我们可能忽略了另外一种学习:向孩子的缺点学习。缺点也可以学习吗?是的。因为孩子生活在成人世界中,他们的思想言行无不深深打上成人的烙印。他们身上的许多缺点往往反映出社会的不足和成人教育方式的失误。向孩子的缺点学习就是要从孩子的缺点中反思整个社会和我们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造自己和社会,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使自己…  相似文献   

13.
孩子是一本特别的书,了解他们的人才能读懂,不了解他们的人,永远也读不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洞察孩子的需要,猜一猜孩子在想什么,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看一看孩子表达了什么,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语言表达世界。《3-6岁儿童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首要的任务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让青少年“成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有人说:  相似文献   

15.
职专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弱,纪律观念较差,叛逆心较重,有的甚至比较会"捣包",所以课堂秩序比较难控制。怎样把这些学生的"野心"收拢到课堂上是每个职专教师面对的现实问题。一、第一堂课,抚慰学生受伤的心灵学生上了职专就意味着可能与名牌大学无缘,也就没有更高的就业平台;而学生的家长也常常抱怨孩子不争气,一味地埋怨孩子不努力等,学生的心灵早已"伤痕累累"。为抚慰这些受伤的心灵,教师每接新班都要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  相似文献   

16.
正"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受的世界。"孩子们也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心灵世界,就像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灵魂一样。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弱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美丽可爱,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  相似文献   

17.
在早教专家面向家长们侃侃而谈的课堂上,在街头发放的各种培训班的宣传页面上,在电视、广播专门给孩子们"健脑""增智"的保健品广告中,竭力宣扬着这样一种理念:如果不在0到6岁时就开发孩子的智力,如果不在上小学前就学习心算和外语,如果不用古典音乐陶冶孩子的心灵,你的孩子就不会"大有前途"。  相似文献   

18.
求知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而追求快乐义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闪为求知而被剥夺了快乐。在苦学的状态下学习.缺乏认知的需要.那么.他们便会产生厌学情绪。  相似文献   

19.
申颖 《广西教育》2010,(35):30-31
"90后"的孩子普遍有着光鲜的"幸福外衣",在日益发达的信息时代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从小就接触多元化的教育,英语、书法、美术、音乐、舞蹈都是他们周末的必修课。"9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本应成为家庭的宠儿,但实际上却很少能从整日忙碌于事业的父母那里得到真正的关爱和理解,亲情匮乏使他们精神空虚,与长辈沟通上的停滞使他们的心灵日益冷漠。  相似文献   

20.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也是当好老师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倾注给每一个学生。"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可见,爱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颗热情相待的心。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和每一个心灵去沟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对他们抱有"我相信你能行"的信心。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得到他们的信赖,点亮他们的心灯,才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