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桔子的回忆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生活很苦。那时最令我高兴的事是母亲去赶集,因为每次母亲赶集回来,都会带回一些既便宜又好吃的东西让我一饱口福。和母亲一起去赶集渐渐成了我日思夜想的事。记得6岁的时候,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母亲终于答应带我去赶集。那天,我是那样的兴奋,跟在母亲后面跑了半天也不觉得累。快散集的时候,母亲着手买东西了,因为这时候摊主的东西快卖完了,  相似文献   

2.
冰坨童话     
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个腊月天,年少的母亲跟随大人去县城街里赶集。要过年了,年货需要办很多。母亲低头走路,一边想心事,一边随意踢着路边一疙瘩冰--感觉有些不对,拾起细瞅,却是一坨冰糖!  相似文献   

3.
送你一本书     
<正>我的父亲不识字,可是每次出门回来,都要送我一个礼物,就是书。不知道是因为我爱看书,父亲才买书送给我,还是因为父亲每次都送给我书,我才爱上看书的。书是我少年时候最想得到的精神食粮,小书桌旁,院子里,房顶上,甚至树杈间都留下了我读书的影子。如果是去赶集,或者去县城买东西,买一本书回来,那真是一件最令人高兴的事。有了书,可以忘掉一切,躲到僻静的角落,读到天黑是常事。记得有一回,父亲赶集回来,送给我一本优秀作文荟萃的书,当时我正对写作文感兴趣,捧了书钻到村外的麦秸垛里去读。竟然不知不觉到了天黑,而且睡着了,害得家人四处寻找,  相似文献   

4.
赶集归来     
今天是星期六,恰逢县城赶集,老爸便带我到县城赶集。吃过早饭,我和爸爸打扮一新,坐上开往县城的班车,经过半过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县城。一下车我和爸爸就被一条"剑河县家电下乡启动仪式"宣传标语吸引了。  相似文献   

5.
回家前,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母亲告诉我,父亲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赶30里的路到县城去卖芋头。赶到家里时,已是下午2点。父亲还没有回来,妈妈在院子里拣芋头,把从地里收回来的芋头按照个头大小分类,并整理干净。放下包,我来到院子和母亲一起收拾。母亲告诉我,这个时节家家都开始刨芋头了,卖的人一多,芋头的价格就一天比一天贱。县城里比村里贵一两毛,父亲为了卖个好价钱,每天坚持到县城里去卖,这样可以多赚20块钱。家里没有农用车,他只能用自  相似文献   

6.
算起来,这是我第三篇半写母亲的文章。第一篇是《谷雨》,写母亲到县城帮我带初生的女儿,我因此可以去参加一个活动。我到了车站,母亲意识到天气变冷,送衣物到车站给我。我因此获得了给女儿取名的灵感,叫谷雨,让谷子记住雨水的情谊,让我们每一个人记住母亲的恩德。  相似文献   

7.
赶集纪事     
儿时,只要逢到赶集,贪睡的我便会一骨碌翻身下床,动作比母亲还快。我们那儿的集5天一次,地点是刘庄。刘庄是一个不大却很热闹的小镇,小时候刘庄在我眼中特别神秘。因为那儿有在农村看不到的宽宽的公路,大大小小的汽车,琳琅满目的商品,我最喜欢的便是看那些小摊上各式各样的小玩艺儿,最讨厌的就是被母亲提醒,事实上是责骂:要贴着路边走,眼睛长哪儿去了?赶集的那天,天还没亮,人们便起身了。船开动时,水面上还是雾蒙蒙的,村里的河道不算宽,船驶过的地方,波浪被两旁的堤激得老高。直到船已离去老远老远,水面才安静下来,岸上提着淘箩的老奶奶才敢…  相似文献   

8.
一、经历之后长思想1976年的一个炎热的大暑天,我母亲的痢疾病又复发了。村医建议母亲必须吃中药才能除根。父亲拿着中药的单子,问我敢不敢一个人到二十里远的县城益民药店去买药,我点点头。父亲把崭新的军装书包抖空,装了满满一袋米,告诉我先把米卖了,再拿卖米的钱买药。不认识路可以问。那年,我只有10岁,根本不知道二十里路有多远,根本不知道药店在什么地方,根本不知道如何卖米,可是我知道,我一定要去做  相似文献   

9.
西瓜的味道     
艾科 《中学生百科》2014,(36):29-31
1放暑假的第一天,我睡了个自然醒。慵懒地在床上打呵欠的时候,闹钟已经指向了上午10点。母亲见我醒来,立刻兴奋地说:“今天下午陪我一起到地里摘瓜,明天咱赶集卖瓜去!”在我的记忆里,她天生就爱赶集,尤其是带着一些自家地里新产的果蔬瓜菜,去镇上换钱,于她来说是再开心不过的事了。农村家家户户都种蔬菜瓜果,量多类乏,拿到镇上真心卖不了什么钱,但母亲依然乐此不疲。她喜欢将房前屋后闲置的零零落落的土地都利用起来,星星点点地埋下  相似文献   

10.
赶集     
赶集韩美林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和弟弟第一次去农村赶集,那是去济南以西的齐河县,这个县与济南只有一河之隔,这条河就是黄河。我们住的村子叫焦庙,是个大村儿,村里住着解放军,我和母亲就是来送我大哥参军的,他才十四岁。城里的孩子来到农村什么都觉着新鲜,听说赶集...  相似文献   

11.
李洪敏 《家庭教育》2013,(11):41-41
我不知道是因为父亲太过于心细而显得母爱粗粝,还是母亲一向木讷的缘故,反正从我记事起,母亲就给我一种距离感。赶集回来,我们会争着掏父亲的包,而从不去翻母亲的包,记忆中,母亲是很少给我们买零嘴吃的。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我手脚有冻疮。记得上小学那阵子,每到冬天,手脚就肿胀得一塌糊涂,父母伤透了脑筋。刚—入冬,他们就强迫我戴上母亲做的大棉手套,可天性顽皮倔强的我,并不顺从他们,直至手冻得满是伤疤了,才肯将手套戴一戴。待慢慢长大,我才渐渐爱惜起自己的手来。有时到了秋末,就自己找双手套戴上,尽管如此,冻疮所留下的疤痕至今仍历历在目。每到冬天,我不愿和别的孩子玩耍,因为怕他们讥笑我,特别是那些女孩子,与她们玩,就需格外小心,一不留神她们就喊我:“小疤子……”几年后,我考上了高中,要去县城读书。那时,父母给姐姐买了双蓝色的手套,说是冬天结婚用的。我一想自己就要去县城读书了,也该有双像样的手套吧?于是我缠着母亲,非要一双同样的蓝手套不可,尽管母亲已为我准备了棉手套。  相似文献   

13.
老家至今还是个自给自足的小山村,人不多,母亲独自住在那里。以往给母亲汇款,她要跑到县城去取。母亲不识字,每次到城里都得托亲戚才能拿到钱。两年前,原本通往县城的班车因为乘客减少而停运了,母亲到城里取款变得更为艰难了。于是,母亲这两年便不再让我汇款了。  相似文献   

14.
顾正龙 《教育文汇》2014,(22):42-42
母亲的“高考”,是从我离家到县城一中上高一开始的。三年如一日,她一直陪读,照颐我的起居。母亲原先说好让我住校,末了还是跟着我到县城来了。租住的房子离学校很近,附近有条街,上学、买菜都很方便。  相似文献   

15.
冰坨童话     
正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个腊月天,年少的母亲跟随大人去县城街里赶集。要过年了,年货需要办很多。母亲低头走路,一边想心事,一边随意踢着路边一疙瘩冰——感觉有些不对,拾起细瞅,却是一坨冰糖!大人急忙揽过母亲,将那坨"冰"掉头翻个反复确认。哦,好大一坨冰糖,那时是说什么也舍不得买的。不要钱的,从天上掉下来的,抱在怀里心安理得却又不太踏实的冰糖,让人惊喜得不知所措。一时间母亲恍若身处梦中。母亲说,当时她又想拿着又想扔掉。哦,就像人说的,母亲如同抱了个烫手的山芋。这故事我听后,也有些发懵如坠梦中(一半清醒一半梦中,这很典型。如任何一个正常人,半日劳作、半日睡眠,乃标准人生境况)。  相似文献   

16.
(一) 讨债猪妈妈去县城赶集,碰到也来赶集的松鼠大妈,两人一起逛集市,都买了好多东西。可是松鼠大妈带的钱用完了,就向猪妈妈借  相似文献   

17.
从家到镇上有十多里路,有时候,爷爷会带我们去赶集。弟弟5岁,我8岁,我们边玩边走。到了镇上,爷爷给我们每人5分钱,让我们去买烧饼。每次,我都费尽心机地说服弟弟,让他把钱给我去买小人书。一本小人书要7分到1角钱。爷爷是木匠,手艺是方圆几十里最好的,只是年  相似文献   

18.
杨汉光 《湖南教育》2005,(12):43-43
小时候去放牛,要过河。河上有座木桥,很长。我挥动放牛鞭想,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桥。后来,母亲带我去县城。从县城回来,我垂下脑袋,饭也懒得吃。母亲说:“隔壁阿三从城里回来高兴得又叫又跳,你怎么像吃了老鼠药,一点精神也没有?”我说:“城里的桥,比我们的木桥长得多。”我为木桥不能称雄世界伤心呢。从此,我很关心桥。我要弄清楚,世界上最长的到底是哪一座桥。读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专讲南京长江大桥,还配有插图。图里的桥有两层,上层过汽车,下层过火车,一眼望不到头,县城的桥没法比,家乡的木桥更不在话下。我幼小的心里,一度认…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手     
我的母亲是一个小商贩,每逢乡镇赶集,她就背着一个很大的包,去挤车,去占地盘,去摆摊,与顾客讨价还价,卖些七零八碎的东西.一场下来也卖不了几个钱,却累死累活,弄得灰头土脸.……  相似文献   

20.
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父亲欣喜不已。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在县城还可以顺便照顾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