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白居易闲适诗代表作的分析及相关关键词的统计 ,白居易的闲适精神可概括为遂性逍遥、知足保和、委运顺化、“此心安处即吾家”、重“意”的生活审美等五大内容。白居易闲适精神的渊源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白居易接受道家思想的过程中 ,陶渊明是一个重要的中介。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闲适诗和他的讽喻诗一样都是社会政治的产物。闲适诗经历了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的就是社会政治。把影响白居易的重要政治事件与闲适诗的创作特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反映出闲适诗和中唐社会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说明闲适诗所具有的特定历史内涵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白居易的闲适诗为研究对象.阐析白居易闲适诗的内涵,“闲适”包括闲境、身闲适、心闲适、忘适四个层次;将白居易的闲适诗分为“自适”与“适俗”两个方面的内容.从雅俗、世俗、庸俗三个角度解读白居易闲适诗中的“尚俗”问题;进一步解读闲适背后白居易思想内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闲适诗创作心态刍议张金亮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他当时已作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并解释闲适诗的涵义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作者不仅在分类的行文次序上将闲适诗列为第二,而且在下文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闲适诗...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的闲适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年间。通过对元和政局的剖析理解白居易的闲适诗和其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6.
对白居易晚年诗歌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晚年的心态以闲适为主,但以闲适为主并不意味着事事如意。他晚年的“闲适”是因为没有实现“兼济”的条件,可谓生不逢时。尽管如此,他的兼济之志也从没有完全消失。对白居易的评价我们要抱着科学客观的态度,不能因为白居易晚年“兼济”的淡化就一味地贬斥苛责。在很大程度上,他所得到的种种非议与他的作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菅野在同题论文下篇(同上153,85.12)里指出,白居易用“慵”、“拙”这两个词,不但是受陶渊明的影响,而且是对嵇康的生活态度共鸣的结果。笔者按,西村说“慵”不一定限于白居易的定义,菅野说应该按照白居易本人的定义理解“慵”的意思。两人都依照白居易的定义探讨闲适诗。但是闲适诗是什么此问题,应该就闲适诗的实际加以探讨。川合康三《来到长安的白居易——喧骚和闲适——》(集刊东洋学54,85.11)一文,探讨白居易在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从早年的入仕到晚年出世,一直都在“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中徘徊。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闲适诗,是诗人矛盾人生观的产物。具体说来,白居易闲适诗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是独善与兼济相交织,知足与保和相融合。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闲适之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轼一生,数遭贬谪,然所作诗文,多闲适之乐,且与白居易相较,自有特点。他所体认的闲适之乐,其含义比白居易更深刻、更丰富,表现为旷达心境,忘身化外。“适意为悦”表现出苏轼的苦乐观和价值观,这种生活姿态,超越了物质因素和生活形迈,臻于委顺自然、纵浪大化的精神境界,与前代失意文人的心境,亦有异同。  相似文献   

10.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 ,闲适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以“知足保和”情趣的“池上篇”闲适系列作品是他“独善之义”思想的反映。本文从“池上篇”系列作品入手 ,对白居易的诗歌中的闲适作品做深层次的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11.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素质抑或精神情怀广泛显现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之中。追本溯源,从白先勇的个人身世经历、宗教情感以及所受的中外文学遗产的影响等方面可以发现白先勇小说创作中人道主义的清晰印痕。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原本想通过白雪这样的人物来拯救现代文明的焦虑,或者说拯救传统文化的现状与生存困境。他把白雪当成一个圣母来塑造,寄托作者无限的理想,可白雪在现实中的处境,使贾平凹深感力不从心,他深知这只是他精神的乌托邦,只是一首无法回避的历史挽歌,但他仍然执著前行,去寻找精神的自我慰藉。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与庄子     
诗歌是哲学的通俗演绎,哲学是诗歌的精神领袖。李白作品中体现出的虚静的创作状态亦即道家所谓的"精神漫游"和李白山水诗的精髓,充分证明了庄子哲学思想以及文艺理论的内涵在李白身上的具体表现。从李白的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精神放逐的诗人,是一个没有完全被尘世所拘累的灵魂。压抑的力量越大,暴发力越强。和多年前的庄子一样,为了摆脱压抑而忧郁的情绪,便把美好的希冀付之于文字,这样便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逍遥。  相似文献   

14.
白族家谱深受汉族家谱的影响,在秉承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同时,在家谱编纂特征之篇幅、体裁、体例、首纂时间、追溯历史等方面;在家谱内容特性之白族姓氏族源、冠姓父子连名制、重名制、白文记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家谱是记载白族历史文化的资料库,对补正史料、白族民俗的研究及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文学革命运动以来,现代汉语文论话语与古代汉语文论话语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断裂。如何应对这种断裂,如何建构新的文论话语体系,近年来,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与三种策略。第一种倾向是力图使传统文论重新言说,包括"转换论"与"重建论"两种策略;第二种倾向是不论话语的来源,一切以"应用"为指归,即"实用论"策略。"转换论"、"重建论"更多地站在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上,"实用论"似乎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但隐含其中的却是比较厚重的功利意识。  相似文献   

16.
李白故里的人民为李白而骄傲和自豪,千余年来对李白十分崇敬,为了表达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修祠堂、塑金身、行祭典、办庙会、讲故事、演戏曲……积淀成了深厚的李白非物质文化。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科学认识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江油人民的宝贵财富,千年难得。"5.12"大地震中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地震后,河南援建李白故居,文物修缮全面完工。随着工业设施、道路桥梁、民房民居灾后重建如火如荼地展开、竣工,笔者希望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灾后重建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将江油精神家园也建设起来。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代不断发生的精神和心理的剥离,才使文学创作发展到《白鹿原》的萌发和完成。从"农业合作化"到"分田到户"的体制变化,引发了对历史和生活的深刻思考;社会的巨大转变也在创作过程中流下了清晰的印记,并触动了自身思想和精神的彻底剥离;对原有观念和意识的彻底剥离,为《白鹿原》的创作植入了生机。  相似文献   

18.
刻画显示民族精神的鲜活人物——读秦腔《白鹿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腔《白鹿原》以白嘉轩与鹿子霖的矛盾为主要戏剧冲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直观而细腻地刻画了白、鹿等人的复杂性格。较之小说,剧中的白嘉轩显得情绪更激动,人情味更浓。但剧本将白、鹿这间的精神格 斗简单地归之于争夺风水宝地,是一种失误,与最后鹿子霖疯说小娥之死一样,浅释了原著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白先勇小说中的人物有一个重要的精神特征就是精神的漂泊,人物的这种漂泊源于家园感的丧失。从他的前期小说到后期的《纽约客》、《台北人》和长篇小说《孽子》来看,精神漂泊者成为其小说中连绵不绝的形象系列,他们对安放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的痴情追寻终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梦。  相似文献   

20.
李白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心系社稷、贵民固本、亲和自然、刚肠疾恶、恪守真诚的文化人格精神,深深地烙印着中国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宇宙哲学、人生哲学的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是值得我们挖掘、整理、开发和借鉴的宝贵文化资源。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结合为李白的文化人格精神,在极其阔大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昭示了李白的不朽和永恒。李白把心灵和谐对应于宇宙自然,再拿宇宙自然的和谐反观社会和人生,就使得他的文化人格有着批判现实生活所存在的不和谐的精神价值,这是李白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李白最为赢得读者的关键所在。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是李白诗文中的生命张扬,最终造就了他别具一格的诗学风格和独立于世的人格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