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是从隋唐以来逐渐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和诗的产生一样,词也是最初诞生于民间,后来进入文人创作的阶段。花间派词人及其作品奠定了词的基调,确立了以描述艳情为主的歌词创作特色和温婉柔媚的创作风格,他们的词作以男女艳情为题材,以婉约清丽为本色,形成了“诗庄词媚”的传统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2.
五代时期,前后蜀词坛创作兴盛,词人们效法温庭筠,其审美理想趋于一致,从而产生了中国词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花间派,形成了代表前后蜀词风的“花间范式”,对后世词的创作影响深远。既使“词为艳科”、“以婉约为宗”、“诗庄词媚”的词学传统由此确立,导致“本色当行”的婉约词成为千年词坛的主流;同时经过前后蜀词人对多种题材及风格的大胆探索和尝试,也有效开启了千年词坛风格流派多样化的端倪。  相似文献   

3.
吴丹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5):101-103
在《花间集》柔媚缠绵的总基调下,孙光宪以其清新疏旷的词风,打破了自温庭筠以来充满纤词丽语的香艳格局,在花间词的创作中独树一帜。作为五代“花间派”词人,虽从本质上不脱描写男女情爱的范围,但孙先宪词题材比较广泛,除写艳情外,也有对边塞生活、历史事件、水乡风光的描写。词风质朴自然而又疏旷飘逸,于平淡委婉中露深情,能从“花间”词的“艳丽”中开拓出新的意境,以诗意入词,属“花间派”中别具一格的词人。他著作颇多,积极开拓词境和运用词调,为词的发展和词的诗化雅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初期文人词的创作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珣是五代时期花间词派的一位重要词人,他的词作在《花间集》中别具一格,与同一时期其他花间词秾艳香软的基本风格颇有些不同,他从内容到词风都有自己的特色,呈现出一种花间别调。  相似文献   

5.
<正>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合乐可歌的新诗体——词。像诗一样,词源于民间,这些民间词洋溢着清新淳朴的泥土芳香,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由于大量文人的染指,词成为一种固定文学样式的同时,也变得质轻径狭,风格隐  相似文献   

6.
从敦煌曲子词到花间文人词,再到士大夫词,中间经受了以周邦彦、秦观、贺铸为代表的才子词人与以朱敦儒、辛弃疾为代表的南渡词人的深刻影响,直至姜、史、吴、张"骚雅派"的形成和他们在后世词坛上模范地位的确立。词从开始形成以来,它的内在审美特征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革过程,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名家林立,风格迥异,然而对"雅"的追求却是他们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7.
从敦煌曲子词到花间文人词,再到士大夫词,中间经受了以周邦彦、秦观、贺铸为代表的才子词人与以朱敦儒、辛弃疾为代表的南渡词人的深刻影响,直至姜、史、吴、张“骚雅派”的形成和他们在后世词坛上模范地位的确立。词从开始形成以来,它的内在审美特征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革过程,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名家林立。风格迥异,然而对“雅”的追求却是他们的共同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从军博取功利的吸引,词人本有的积极入世心态以及边塞文学传统的积淀等,促使唐末五代以写艳词为主的“花间派”词人创作了一些边塞词.然而。由于世易时移和花间词人本身与边塞生活的隔膜,《花间集》里的边塞词终究较多地缺乏盛唐边塞诗的阳刚之气,而只能是所谓的“盛唐遗音”。  相似文献   

9.
"《花间》范式"首先是指由《花间集》所确立的一种词学创作审美规范、词学审美理想。这种规范和理想建立之后,从宋代开始就成为批评家评价词人词艺高下、优劣的准绳和重要标准。所以,不论是从词创作还是词学批评的角度来说,《花间》词的影响都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
论李煜后期词的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五代词人李煜的后期词作给当时文坛带来了新气象,改变了花间派的创作传统,扩大了词的内容,开拓了词的意境。作品格调虽有些伤感,但艺术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1.
吴丽 《文教资料》2007,(36):6-7
温庭筠、韦庄都是花间派的大家,本文从他们不同的生活遭遇出发,分析了温庭筠词"婉约"和韦庄词"显直"艺术风格,并举例说明他们词风差异的主要表现,同时指出他们独特的主导词风对后来的一大批词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李煜前期词作和花间派众多词人的作品比较,探索李煜前期作品创作的发展轨迹,了解他的词作对词由"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词这一文体经过晚唐五代文人的改造与加工后渐趋成熟,在“花间鼻祖”温庭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后,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词发展到清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繁荣的局面。尤其是到了清代的中、晚期,词坛上不仅相继出现了浙西词派、常州词派、彊村词派、临桂词派等众多有影响的词派,而且不断涌现大批各具风采的著名词家,真可谓名家辈出,佳作如林,被称作是"词的中兴光大时代"。而在临桂词派的众多词人中,有一位湖北籍的词人脱颖而出,很快成为了这个词派的骨干词家,并受到词坛的普遍关注。这位湖北籍词人就是张仲炘。张仲炘的词独具特色,自成一家,既为临桂词派的兴盛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也为晚清"词的中兴光大"做出过积极贡献,还为湖北近代词人赢得了声誉,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探究研讨。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中国的丈人就喜欢结社。在丈社里,人们可以互相用诗词来交流思想情感,而且也可以互相从诗词唱和、切磋中来提高诗词创作的水平。嘉兴梅里丈人参与文社早在明末就已经有了,梅里一地的文社较著名的有敬盟、景山八子等。梅里文人与周围地区文人之间的交往亦极为频繁,所以文社亦扩大到了周边地区。梅里词人突破血缘和地域的限制,借师友之间的应酬唱和,不断扩大影响,纠合浙西其他地区的词人,最后演化为一个全国性的词派——浙西词派。  相似文献   

16.
“去俗复雅”是歌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唐五代北宋词发展的基本走向,词的“雅化”演变进程,似一条红线贯穿于词史发展之始终。从词风大的转移角度着手,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从“花间”代言词至化抒情词;从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大晟词人以四个方面的作为昭示了“雅化”的业绩。同时,大晟词人也将北宋词人创作以自然感发为主,转变为“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推动力”,为南宋雅词作家确立“家法”。  相似文献   

17.
花间词新解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等.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了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花间词和花间词派在人门的心目中一直印象不好,这是因为人门在看待花间词时,多是以词发展的高峰苏、辛词为标杆来评判的.<花间集>对民间曲子词过渡到文人词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花间词"既有文人"长短句之诗"的文学性,又兼具民间曲子词的娱乐性.我们重新解读花间词,是从文学的动态视野来观察花间词,给予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文人词,萌生于初唐晚期,及至晚唐,日臻成熟。文人词的成熟,使晚唐(包括五代)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结束了唐诗鼎盛的局面,开创了宋词辉煌的时代。文人词的成熟,是以晚唐词人创作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花间派词人的温庭筠、韦庄,虽是同一时代同一流派的作家,但其词风绝非秾艳一体,而是同中有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春兰秋菊不同时"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似文献   

20.
北宋文人延续了花间词人“诗庄词媚”的词学观念,以婉约为正宗的主流创作思想在词学批评领域的集中反映便是诗词分体意识的逐步加强,和对传统词风的维护与坚守。虽然一代文豪苏轼力主词之诗化,开创豪放向上一派。但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理论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