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传染病成为全球史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麦克尼尔和克罗斯比等全球史学家对传染病的研究,从疾病传播来理解人类文明变迁及欧洲扩张,并且提出了"文明病"、"寄生梯度"、"处女地传染病"、"微寄生"和"巨寄生"等概念和分析范畴,为我们理解跨文化接触中的重大历史现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他们的研究表明,在欧洲人对美洲扩张与移民过程中,传染病成了殖民者的"生物武器",造成了印第安人口急剧下降和欧洲人对美洲的迅速征服.但我们要警惕这种历史解释中以疾病传播来掩盖武力征服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全球史强调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运动、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上。近些年来,史学界出现了全球史研究热潮①,但大多仅限于从批评“欧洲中心论“出发,提出构建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的新的世界史体系,以及对全球史学本体论进行研究,而对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球史学的兴起与发展的历史变化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对全球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做一整体梳理并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3.
英国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以研究西班牙历史为起点,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历史,从专门史家变成通史专家。他的大多数著作只用一个词作标题,但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念,体现了全球史和生态-环境史视角。他真正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影响,给予各个文明各个国家几乎同等的关注度;他的历史不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而且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他是当代最为多才多艺的历史学家之一:全球乃至宇宙的视角赋予其作品全新的面貌,灵活的文风使其历史著作引人入胜。他也是为数不多的成功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的历史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逐渐走向了一体化的进程,各地区间的交流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从狭隘的以西欧为中心的论点而渐次着眼于全球的背景之下,去探讨世界各个地区的交流与互动,全球化与一体化成为了时代潮流。文章从不同时期对世界史的研究来论述从"世界史"到"全球史"的发展及其各个时期所具有的特征,从而展示全球史观对于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史"又称"新世界史",是一个有别于旧的世界史的史学流派。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不断关注用跨国的和全球的方法研究过去,形成了历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全球史在普世价值观、历史观、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许多新观点,对传统的教育史研究提出了诸多挑战和启示。教育史学者应密切关注国际史学发展的这种新趋势,并考虑如何加以应对,我们可以从全球史视野推进教育史研究。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育,是社会共识达成的重要精神基石。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历史进程与全球史进程呈现复杂的互动格局,对当前国史认同提出了新视角和新挑战,同时也对国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适时转换历史视野,直面"全球史"语境下的国家历史认同问题,树立科学历史观,引导国民达成可靠的国家历史共识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东非往往被放在以西方为中心的新航路开辟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交通史的框架中进行考察。然而将视角转换到以印度洋为中心的贸易网络和经济世界,用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探讨东非,会对东非的地位和意义有新的认识。从印度洋的范围看,东非的一边是印度洋贸易世界(foreland),另一边是广阔的东非腹地(hinterland),这两个因素为其沿岸地区进入世界贸易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以印度洋为主的贸易世界中,东非城邦及其腹地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印度洋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使历史上的印度洋贸易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8.
李海军 《考试》2014,(2):37-39
<正>概念解析:"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史作为一种新的史学现象兴起,已为国内外世界史研究者逐渐接受并大力发展。在美国全球史的萌芽时期,由威廉·麦克尼尔、马歇尔·霍奇森、列夫顿·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率先主张和采用的全球视角,不仅推动“西方文明史”课程向“世界历史”课程的过渡,而且尝试超越民族国家,寻找更大的历史分析单元,重新界定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并重新看待欧美历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历史。他们的史学思想和史学实践都力图超越西方中心论,顺应了时代对历史教育和研究的新需求,引领了美国“新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全球史视角的主张与倾向(一)全球史视角概念的锚定全球史的概念与全球史研究的发展理路密切相关,尽管它仍处在探索阶段,但其基本理念已初露端倪。全球史观念起始于批判"欧洲中心论""维多利亚史观",之后在倡导整体历史观及宏大叙事的世界史书写实践中逐步完善,并以此为出发点建构新的世界体系。20世纪80年代发展出文明互动、跨文化交流、跨区域贸易、哥伦布交换等的解释体系。时至今日,全球史的研究建构了繁复多元的历史观察角度和层叠的历史论述。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ole of global universities and globalisations in an age of global interdependence and cosmopolitanism. Competing agendas that result from actions and reactions to multiple globalisations ar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ese agendas are crucial in understanding dilemmas of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in relation to education. Key emerging agendas are highlighted, including those of the hyperglobalisers, skeptics and transformationists. Three themes are central for this conversation, namely a) how multiple globalisations are impacting global life and academics, b) how networks have become privileged sites for global education, and c) the implications of globalisation and networks for global citizenship and global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2.
Going Global     
The educational exchang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not accidentally non-Western) countries has always been characterized by imbalances and asymmetries. Accordingly,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North-South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between donors and recipient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needs to be located in a historical context of colonialism, and many constraints continue to pose barriers to genuine partnership. Today, neocolonialism is the relationship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to deal with.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quation has certain institutional and intellectual "centers" that give direction, provide models, produce research, and in general function as the pinnacles of the academic system. At the opposite end of the spectrum are universities that are peripheral in the sense that they copy development from abroad, produce little that is original, and are generally not at the frontiers of knowledg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locate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institutions located in the centers.

Meanwhile, the contemporary academic worl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multipolarized. A critical mass of non-Western scholarship is emerging, and beginning to force a reconsideration of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theories. The latest work in research fields is done at many more centers of scholarship than before. China, a giant periphery, as some scholars describe it, is especially noticeable and should be treated seriously, with its massive investment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long-standing observation of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aintenance of international links in Mainland Chinese universities, set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It ends with some critical comments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ith particular regard to the genuine collaboration and reciprocity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between the best institution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ir Chinese peers.  相似文献   


13.
视窗     
《上海教育》2012,(5):5
要刊视点大学校庆不宜官本位清华大学政治味极浓的百年校庆,应是这次南大校庆"序长不序爵"的原则引发这么大关注的重要原因。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像中国的大学这样大操大办校庆。比如牛津大学900年校庆,没有举行任何纪念活动。让所有回来  相似文献   

14.
视窗     
《上海教育》2012,(2):5
要刊视点教育改革的动力在民间由民间爱心人士邓飞等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行动,得到了政府回应和迅速跟进。免费午餐从民间行为变为政府行为,彰显着公民社会的真实力量,也预示了一种促进社会变革的新模式。由无数微改变凝聚的公民社会的力量,将会  相似文献   

15.
视窗     
《上海教育》2012,(9):5
要刊视点高校"清理"博士:超期之惑很多超期博士并非是因为课题无法攻破,更多是由于忙于工作、项目,根本没时间和精力搞研究。从根源上杜绝"超期",需要严格的准入与准出制度。此外,强化对博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导师的管理,也是摆在诸多大学面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17.
视窗     
要刊视点迷途知返说教育整体的教育可以大中小学齐头并进,办大学也不妨本科和研究生同时发展。大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发展知识,若新办一所大学,先侧重研究生部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当举国都对教育不满又似乎找不到什么出路的时候,或不妨借鉴迷途知返的古训,回到近代新教育体制开创的初期,回顾一下过去的想法和做法,或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视窗     
要刊视点人心是怎么变坏的小孩在中小学阶段,凡是不能直接兑换为分数的事情,都得放弃,家长和老师是小孩开始社会化时的两个最大的权威。这些消极的经验会形成一种奇怪的个人意识:一方面,父母的呵斥不要管别人的闲事!很早就让他习惯性地觉得,自己最重要;另一方面,他同样很早就明白了,自己是不能做主的,奋斗和反抗都是没用的,从而扭曲了孩子的心。  相似文献   

19.
视窗     
要刊视点民办学校分类争议对大多数民办学校举办者来讲,分类管理会陷入两难:选择营利性,民办学校成了企业法人,要按照企业交税,还可能得不到民办教育政策优惠,加大了民办学校的投资;选择非营利性,意味着举办者要放弃合理回  相似文献   

20.
视窗     
《上海教育》2011,(10):5-5
学龄人口减少扯动中国教育学龄人口减少对教育的最大影响就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出现。他们大量流出农村,加剧了农村学校的生源不足;他们进入城市后的教育保障,又没有得到制度性的解决,形成城市公办学校生源不足。这两大教育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