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证托马斯·赫胥黎的演讲和论著,发现早期他将博物学和生物学混为一谈。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该学科在智力训练和人文关照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随着19世纪中期的科学进展,赫胥黎逐渐意识到两个学科背后的范式不同:博物学代表经验论的科学范式,而生物学则代表数理科学范式。后期他主张以生物学代替博物学,并有力推动了生物学在英国的教育体制化。这是19世纪英国博物学衰落的外部原因之一。尽管博物学的人文价值被忽略,但在生态学中,这种价值理念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2.
中国博物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是人们所见所闻的各种知识的总汇,它既包括自然世界的知识,也包括社会生活的人文知识。中国特有的“博物”学术系统的分合消涨、源流演变构成了中国博物学的变迁史,它是和西方博物学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差异的另一种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代早期博物学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是近代早期博物学编史学必须处理的核心问题。20世纪中叶前后,很多传统科学史研究者并不倾向于强调近代早期博物学内部的断裂和革命,在这样的叙事中,近代早期博物学和科学革命的关系多是外在或无关的。福柯则率先主张近代早期博物学中存在一次与数理科学革命有内在关联的认识型转换。八十年代以来,英美科学史界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福柯的看法,根据不同的主题对近代早期博物学内部的变革进行了分析,同时也研究了博物学和数理科学在近代早期科学文化上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博物学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被当成最没有阶级性的科学活动。然而,不同阶级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大不相同,与高雅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贵族博物学,以财富、地位和权力为支撑,将自然知识物质化和权力化,在国家战略、学术圈和大众文化中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皇室的博物学兴趣带动了博物学在全社会的流行,班克斯领导下的皇家学会把博物学当成学会的重心,并借助国家权力把帝国博物学纳入殖民扩张战略,猎奇的自然收藏品和昂贵的彩色绘本成为自然知识高度物质化的表现,在跨阶级的博物学网络里不同阶级的处境也完全不对等,甚至动植物的命名也无不彰显着知识的权力。因此,看似跨越阶级的博物学却难以抹去其阶级差异和贵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佛教典籍中极其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及其著作,主要存留于佛教类书。文章从博物学的角度,以四部佛教类书(《经律异相》、《诸经集要》、《法苑珠林》、《释氏六帖》)为典型,分别从编纂宗旨、知识分类模式、古代博物学知识的扩展这三方面,论述佛教类书的博物学特色的演变过程,力求丰富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内容、拓展其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博物学相关知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上看,博物学与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基础、注重综合、注重实践的理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民间自然教育的兴起既反映了当代小学科学课程在博物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对其形成了一定的挑战。调查显示,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的博物学素养存在明显的问题。以博物学纲领为指导的小学教育(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注重该专业师范生的博物学及自然教育训练,希望借此培养出具有博物学素养的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  相似文献   

7.
博物学(进化论)传统和医学(生理学)传统是生命科学中两个长期分立的传统,在近因和终因生物学结合的大趋势下,它们的结合也出现了曙光,达尔文医学应运而生.本文在简单的历史考察基础上,尝试着对达尔文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结构作出建构,并进一步对其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思想家、民俗学开拓人。本文将以他的部分小品文为例,探讨其博物学与科普价值。在中国现代科普领域,周作人缘何遇冷,其作品与同时代科普作品相比有何区别,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看来,周氏作品仅仅只是"闲适小品文"?本文试图论述,在我国现代博物学发展之初,人文与科学之间具有真诚的、深层次交流的意愿与能力;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与现代科学之间具有相互弥补和促进的可能。把周作人那些夹杂着民俗、国学、西方博物学兴味的小品文,置于今天的环境中重新品读,会发现它们对民族、社会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都有着深切的思考和关照,能够给予当代人启示。  相似文献   

9.
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认为创刊于1925年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生物学学术期刊.它的办刊理念在于将科学与国家的荣誉和国民的安康结合起来,放宽视野,走国际化道路,为中国现代生物学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华莱士和达尔文分享了共同发现"自然选择"理论的殊荣,虽然对性别选择、种间不育和人类起源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但二人在世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自然选择"理论本身也存在着侧重的不同,后来的研究者们关注到了二人在"自然选择"理论中的微妙差异。对比华莱士和达尔文存在不同的出身经历和社会关系,以及不同的博物学动机和理论兴趣,能更好地理解两人在博物学实践中产生不同的习惯与方法。而二人在博物学实践中不同的习惯与方法,又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华莱士在标本采集中对种与属层面的关注,以及达尔文相关工作中对个体细节的关注。对比两人不同的博物学实践工作之后,展现出来的是两条完全独立的"自然选择"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谚语的功能和意义,并有意识地收集谚语。然而随着近代理性主义的兴起,谚语传统一度受到忽视,不仅"谚语"(proverb)一词的语义缩减,谚语的语境范围也从广阔的生活世界退守至狭隘的文学与民俗学研究。近年来谚语研究出现新的进展,谚语中包含的博物学思想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拟从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编写的《英语谚语集》入手,在博物学语境下探讨谚语中展现的生活世界,剖析谚语与博物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介绍第一篇由中国作者正式发表的研究中国淡水藻类的论文及其作者。1916年,胡烈(即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胡经甫)在上海博物学会编辑、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发行的《博物学杂志》上发表了《藻类之研究》一文。对其学术价值和在中国藻类学上的意义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正>(加)卡拉·纳皮(Carla Nappi)著,刘黎琼译,《本草:李时珍与近代早期中国博物学的转向》(The Monkey and the Inkpot:Natural history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in early modern China),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170千字,定价:42元。国外汉学家对中国科学史与博物学史的传统的关注似有延绵不断的趋势,近年来,更是有不少被译为中文出版。2015年,吴秀杰、白岚玲译的《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出版后,在国内引起了江晓原、张学渝、龚俊文等学者的关注,并提供了一个国外学者研究晚明技术知识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也将人类与大自然的距离逐渐拉远。如今,更多的年轻人乐意呆在大都市,习惯"宅"在家里,与大自然愈加生疏。这种现象甚至蔓延到科研领域,许多原本该走进大自然的研究者也在不知不觉中更习惯坐在电脑前工作了。过去60多年来,生物教科书中有关自然发展的内容已下降了40%,生物标本采集也日渐衰落。在欧洲和北美,植物标本室的数量从1990年开始就再也没有增加过。一些科学家对此忧心忡忡,呼吁博物学研究者走出去,希望那些学习生物的年轻人必须具备观察和记录生物学数据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5.
闽西北的武夷山是一座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名山。自19世纪下半叶法国传教士谭微道在那里收集到许多动植物新种后,它就引起了西方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后有众多的外国博物学到过那里进行生物学考察和收集。他们从武夷山的挂墩一带收集过数量众多的动植物标本,其中有大量的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和昆虫是此前未被科学描述过的新种。从这里采集的动物学的标本后来有数百种成为模式标本。20世纪前期分别由英国和美国出版的《华东鸟类手册》及《中国的爬行动物》等有影响的作,都与这一地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为上述原因,武夷山逐渐成为动物研究的圣地而为世人熟知。  相似文献   

16.
自18世纪以来,中世纪早期流传下来的"埃克塞特书"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书中谜语更是引起热烈讨论。谜语惯用隐喻、拟人、对偶冲突等手法,具有模糊、晦涩的特点,通常不被视为严肃的知识形态,谜语史也极少受到科学史界关注。实际上,埃克塞特书中的谜语包含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分析其中的谜语既能了解中世纪博物学的特点,也能一瞥中世纪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如果人类消失,地球上将欣欣向荣;如果蚂蚁消失,成千上万的生物将会跟着消失。20世纪初,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曾经骄傲地宣称:科学除了物理之外就是集邮。他的话语中显露出对科学中的博物学传统的轻蔑和不屑一顾。进入20世纪之后,各门科学的研究内容都越来越细致,从前那种"集邮"式的博物学者已经少之又少。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不合群的人,偏偏就喜欢研究那些别人不屑一顾的东西,当今的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一种小东西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8.
《科教文汇》2014,(13):F0004-F0004
查尔斯·.尼科尔(法国,1866-1936年),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于192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尼科尔出生于法国里昂。父亲是里昂当地一位颇受尊敬的医生,同时还兼任里昂科学和艺术学院博物学教授。  相似文献   

19.
《百科知识》2021,(25):46-48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时候准备一本"武林秘籍"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以人类观察、利用、保护植物的过程为基本线索,为家长和孩子们展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秘境和奇趣植物. 我们赶紧翻开书来看看吧!书中的每一个展开页就是一个主题页,围绕某一类植物或某一种自然现象展开说明,主题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刘华杰说:"这本书集结了中国植物科普界的力量,编纂历时两年,其中每一个知识点的选取、每一张图片的选择和修饰,都需要精心完成."  相似文献   

20.
让我猜一猜,当你看到“博物学”三个字时,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了什么:达尔文目光深邃的肖像?法布尔《昆虫记》不同版本的封面?亚里士多德大堆头衔中的一个——“博物学家”?或者是博物馆里丰富而生动的动植物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