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尤金·奈迭和彼得·纽马克是在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翻译理论家中影响最大的两位。国内已有很多关于他们翻译思想的比较研究,但比较范围只局限于个别方面。为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两位翻译理论家的翻译思想,本文从翻译的定义、性质、方法及翻译的评价等九个方面对这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差异。概括起来说,奈达的理论为功能论,而纽马克的理论则是文本论。  相似文献   

2.
黄雁 《文教资料》2010,(34):40-4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百花齐放,各种流派竞相角逐。国内翻译界积极介绍西方各种当代翻译理论,为我所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的尤金·奈迭和英国的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他们给国内翻译研究注入了活力。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读者反应论”翻译标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以原文本功能为中心.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本文通过比较奈达和组马克的翻译理论.使我们认识两大翻译理论的特点。找出两大理论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找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可供借鉴的东西,促进中国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对于诞生于德国的Functionalist Theory的译名和归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造成很多研究者们在概念上模糊和理解上的混乱,常常将德国的功能翻译论、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以及纽马克的文本功能论混为一谈。笔者试图将三者加以比较研究,找出差异,并探讨functionalist theory的译名。  相似文献   

4.
余晓洁 《考试周刊》2008,(47):216-217
翻译活动在世界上存在了几千年,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翻译理论研究也已存在了超过2000年,随着20世纪初西方翻译理论进入我国,我国的翻译理论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概括研究了在西方两位著名翻译家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影响下的中国现代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5.
林敏煜 《文教资料》2008,(33):61-62
作为当代英美两国翻译从事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两大代表人物,纽马克和奈达的观点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作为同一时期的学者,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纽马克和奈达的观点理论在很多方面有相似或重合的地方.但同样二者在很多问题上有不一致的见解和观点.本文着力于对二者相似和相迥之处作出一些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奈达和严复是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了动态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严复从《天演论》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翻译中提出了信达雅原则。二者的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方面。通过比较,奈达的理论是翻译的文本构建标准,而严复的理论是翻译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7.
言后效果对等是奈达的“动态对等”及纽马克的“等同效果论”之后又一新观念 ,此理论旨在将J Austin的语言行为理论嫁接于翻译领域 ,使译文读者得到原文读者的感受和效果。本文客观分析了实现这一对等的可译性障碍 ,并就实现这一对等的可行性进行尝试性探究  相似文献   

8.
交际对等,其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基础之上的.通过对中国介绍和评论功能对等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文章进行分析,可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发现两种理论必然会产生交汇点:即交际对等的概念.该概念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并可以在口译领域得到十分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言后效果对等是奈达的“动态对等”及纽马克的“等同效果论”之后又一新观念,此理论旨在将J.Austin的语言行为理论嫁接于翻译领域,使译读得到原读的感受和效果。本客观分析了实现这一对等的可译性障碍,并就实现这一对等的可行性进行尝试性探究。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关于翻译本质,古今中外有许多的论述和研究。许多学者指出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在实现文本信息的对等基础上,兼顾文化再现。而以美国的尤金。奈达、英国的纽马克等语言学理论的译论家则认为翻译的本质是科学,因为语言学的发展揭示了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规律。2007年,莫娜?贝克教授演讲中提出的“翻译的本质是重述”引发了学者们关于翻译本质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探求“翻译的本质是重述”这一命题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翻译活动繁荣的今天,中国无论在翻译理论的发展还是在翻译教学中,都没有给纯翻译理论以应有的重要地位.纯翻译理论优于特色翻译理论与应用翻译理论.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发展来看,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开展纯翻译理论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形成基本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古代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理论、现代翻译理论、当代翻译理论。本文对中国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展望了解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西译学理论起源于宗教翻译,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实践分别为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理论思想,是其演进、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由于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具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使中西译论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中西译论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中西翻译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异.从历史、语言、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角度探寻中西翻译理论差异的原因,可以为进一步建构、完善和发展中国翻译理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活动大约都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世界,都产生过各式各样的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介了大量西方译论。然而,几千年来的中国翻译史,在西方研究者笔下,不过寥寥数笔。作为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有必要了解西方世界的中国译论研究概况,以便加深我们对中国译论的认识。基于此,笔者将对西方世界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以期中国学者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译论是现代译论转化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构建我国现代译论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译论进行一次有益的评述,进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译论建设服务。本文针对我国传统译论中一些固有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就这些特点与西方译论进行对比,试图分析各中原因,以期实现对传统译论的批判性继承。  相似文献   

17.
汉学主义是知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国译论的构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行为自然也难逃其影响。对西方译论的盲目崇拜和对古代译论的追捧是汉学主义在中国译论构建中的主要体现。这两种行为一时间给中国译论的构建带来了虚假的繁荣,但是从长远而言,这种繁荣无法持续,并将彻底消解中国译论。因此,在中国译论构建中解构汉学主义势在必行。基于翻译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中国译论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双语词典是翻译人员的必备工具,词典编纂本身也是一种翻译,因此,翻译理论必然对其编纂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而编纂中的翻译实践活动也会对译论有所促进。Nida的“共核论”及译论对双语词典的编纂不无启示:翻译就是通过共核部分找到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的对应语,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浅谈苏珊·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的两点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珊·巴斯内特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文集》一书中一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是在其对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的描述探讨中却存在理论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其理论存在两点误区:一是对理论的概念存在误区,把翻译原则等同于翻译理论;二是对翻译理论的作用存在误区,对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认识不清。因此, 要想完成科学的译学构建就需正确认识理论的概念、作用及其和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它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这些译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内篇和外篇两个层面上。内篇方面的译论包括翻译之难、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及翻译的文体等,外篇方面的论述包括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功能及翻译批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