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建昌 《江苏教育》2014,(12):51-53
学校特色建设和文化建设已经得到广泛重视,绝大部分学校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角度,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和文化建设。虽然说还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觉悟的唤醒、意识的增强、措施的强化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些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为社会群众和教育同行所赞许的“盆景式”学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量和质的角度区域性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和文化建设,就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学校特色建设和文化建设区域性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延边州作为东北地区的重点侨乡,聚集着一定规模的朝鲜归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并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侨乡文化。本文在实地调查与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简要对延边州侨乡的文化特征形成进行概括与分析,对延边州侨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议。延边州侨乡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积淀,发挥延边州的地方特色的区位条件,充分开发延边州侨乡自然与人文资源,对建设延边州侨乡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商品竞争激烈的社会,包装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包”和“装”的功能外,本身所附带的商品附加值不可估量。一个好的包装犹如一个流动的广告,一个无声的解说员。泉州地方特产,是闽南泉州当地生活、文化习俗的一个代表,浓缩了这个地方的特色,是一种能带得走的“地方文化”,闽南特产的包装该怎么去定位和设计,使得闽南特产的包装能有独特的闽南文化特色,并且鲜明的存在在这个商品社会中,这个是我们要探讨和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地处福州与闽南之间的莆仙地区是福建主要侨乡之一,印度尼西亚是其重要的侨居地。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3个层面分析近代莆仙侨乡民居建筑的审美文化。莆仙侨乡民居建筑兼具闽东福州与闽南的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与南洋建筑文化融合过程中表现出局部的洋化现象,形成了东南两方兼得相宜、内敛尝试性开放、中外兼容并蓄的闽东南侨乡民居建筑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学报的特色必须历经长期的培育,而先行创办特色栏目则是必要的选择。《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的“泉州学研究”栏目经过8年的精心构建,在海外交通、方言、南音、地方学等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了对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该栏目于2010年转换为“闽南文化研究”。“闽南文化研究”是“泉州学研究”之内涵的延伸与扩展,将更好地服务和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民营企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企业文化建设滞后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为:文化层级低、过分多元化、文化建设性差等。要完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用系统观点对企业文化进行总体构想和规划;文化制度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形成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增育民营企业文化遗传管理制度:将民营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等。  相似文献   

7.
族群文化:闽南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的概念是模糊的,先有20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对闽南文化的具体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闽南文化”一词。时下常见的闽南文化即区域文化或闽南方言区文化的这两种主要说法.都不足于全面规范闽南文化的概念;而第三种观点即闽南文化为民系或族群文化,如果充分运用族群理论进行分析,则可以比较妥贴地阐释闽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展示了闽南文化作为一种族群文化,其具有独特的人情味与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8.
由泉州师院和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两岸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讨。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已经走向世界。学者们在提升“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整体化认识、促进闽南文化研究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艳 《甘肃教育》2013,(23):22-22
班级文化在引导学生的言行、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校是乒乓球特色学校,而我所带的班级是学校乒乓球特色班级。为了挖掘乒乓球班级文化,建设乒乓球特色班级,在班级管理中,我试图将“乒乓球精神”渗透到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中去,探索班级“乒乓球文化”在学生育德、启智、健体方面发挥的作用,促进特色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荣膺“三都”桂冠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农业资源富饶、人文底蕴深厚,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扬州地区部分乡镇的文化建设现状为依据,分析当地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并找寻问题、探析原因。建议通过加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健全优化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等策略,推进当地乡村文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命题和概念,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十五大报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一起提出来,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这充分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重要任务。要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时代课题。我们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 ,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对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认识具有飞跃性的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高唱主旋律 ,形成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景象。面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和发展 ,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表现的挑战等问题 ,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美育与校园文化关系密切,但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较少被上升至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高度来认识。闽南一些高职院校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的开展存在物质环境缺少闽南特色、美育类课程的比率偏少、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力度不够、学生艺术素质偏低等状况。实施具有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需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创设良好校园环境、开发多种形式的美育资源、增加美育课程的开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  相似文献   

14.
自19世纪中叶厦门开埠后,闽南人大量移居海外,他们辛苦劳作,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付回家乡,一代又一代的闽南华侨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由此产生了华侨和国内家眷及亲友进行联系勾通的侨批业。侨批成了华侨与侨眷重要的情感纽带,也造就了闽南侨乡独特的侨批文化。而这一文化又深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本文拟以早期闽南水客为例,对近代闽南侨批文化,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红河迤萨镇侨乡文化的形成,指出了红河迤萨镇侨乡文化的现状与特色,提出了红河迤萨镇侨乡文化开发的意义、指导思想及对策等,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提供了实例论证。  相似文献   

16.
以闽南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依靠力量、实施方案进行分析,提出创新闽南文化传承、建设文化强市的思路与对策,并试图将这些思路概括为以高校为“点”,以旅游项目、通讯传媒、城乡建设为“线”,以公共文化平台为“面”的全面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7.
传承侨乡优秀文化 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在“中国第一侨乡”的五邑大学,积极挖掘、传承包括爱国爱乡的“根”文化、扶贫助困的“义”文化、开放兼容的“桥”文化、天下大同的“和”文化、艰苦创业的“搏”文化等在内的侨乡文化精华,作为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用以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通过“系侨情、学侨史、知侨心、懂侨务、建侨乡”教育,使学生具有博爱、感恩、通达、兼容、和气、创新、务实等侨乡优秀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的闽南话属于一种跨境语言。由于槟城是马来半岛北部(北马)闽南话典型的核心区,所以通行当地的闽南话——“槟城福建话”保留了许多从本土闽南话流传下来的核心词汇。它也汇集了当地闽南人在不同时期因语言文化接触和创新而产生的特殊词汇。通过揭示“槟城福建话”与本土闽南话共有的特征词,即从本土闽南话传承使用的,以及它本身独有的特征词,即移民及其后裔在不同时期因创新或借用而形成的,说明两者共存的特征词表现出“槟城福建话”与本土闽南话之间语言与文化纽带的联系,也证明了当地闽南人对祖籍方言的忠诚态度。相对的,槟城福建话独有的特征词主要反映当地闽南人的文化特征,也说明语言的变动发展是经过长时间的变异和整合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共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历程是曲折发展的过程,是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在文化建设进程中积累大量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充分开发闽南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文创专业教育,具有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丰富闽南文化的内涵和研究理论体系、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为当地文创产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闽南高职院校的文创专业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把闽南文化融入高职文创专业教育的原因。提出内部造血和外部联合并举提升文创专业师资水平,统筹规划闽南文化必修和选修课程资源,重视培养学生文创思维和实践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共同为地方文化产业服务,建立信息化、过程化考评体系等对策,推动闽南文化资源与文创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地方输送兼具闽南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文创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