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她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舞者,她是惟一登上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中国舞蹈演员,她和舞蹈《千手观音》或许是2005年让我们留存在记忆中最温馨的感动。她就是“2005年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邰丽华。  相似文献   

2.
陈衡哲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先驱人物,她的《西洋史》是民国第一批世界史教材之一。她的世界历史观以主张世界和平为基础,强调文化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文化交流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认为各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道路可以有多种选择。尽管她的世界史观存在凸显精英意识这一局限,但她的世界历史观念及其研究和教学实践,尤其是她对世界和平的执著追求和包含中国的世界历史观,对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Bradstreet,1612-1672)是美国首位女诗人。清教徒主义提倡在这个世界生活却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深受清教徒主义影响。因此她诗歌中的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经常处于对立状态。这两个世界的对立同时反映了其思想状态,即作为一名清教徒的安妮和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女人的安妮,这两个角色的冲突和交战,从而使她的自我与超我处于被迫分裂的状态。这两个世界的冲突也显示了她对于上帝及所处的父权社会的一种质疑,从而使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赛珍珠是美国人,却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她热爱中国,发表过不少以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解读她的中国情结:(1)双重教育下的“偏爱”;(2)身心的“合二为一”;(3)“我的世界”;(4)“两个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在《可以吃的女人》中,主人公玛丽安生活在一个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她却抵制男权社会强压在她身上的一切。她的内心世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时刻觉得被这个男性世界所吞噬的焦虑感,和到最后勇敢地对面对这个男权社会的反抗精神让她成了一个生活在男权社会的边缘人。从女性主义的基点出发,分析了玛丽安的边缘人形象,呼吁和谐的两性观念,并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平衡男性与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徐琳 《文教资料》2012,(27):70-7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儿童视角是她所青睐的一种叙事策略。她借助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来窥探人生百味,礼赞天地万物,从而在对生活本真的真情抒写中传达了她对于人生的独特观照。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是一个强大的日常生活世界。它严重影响了中国迈进现代化的进程。我们的教育要有“文化自觉”精神,在立足于中国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实施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教育,而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超越不是简单的脱离,而是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生活世界,追求更完关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的赛珍珠对中国社会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人民有着自发的情感,她以一种跨越国界和种族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客观描述.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心态有着细腻、直接的观察,她准确地把握住了“土地”这一中国农民的生存基础和文化命脉.在其代表作《大地》中,赛珍珠饱含女性主义的同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阿兰、王龙等一批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她的作品既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人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人的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农民热爱土地、珍视土地的“大地情结”,从而开启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之门.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1612-1672)是美国首位女诗人.清教徒主义提倡在这个世界生活却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深受清教徒主义影响.因此她诗歌中的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经常处于对立状态.这两个世界的对立同时反映了其思想状态,即作为一名清教徒的安妮和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女人的安妮,这两个角色的冲突和交战,从而使她的自我与超我处于被迫分裂的状态.这两个世界的冲突也显示了她对于上帝及所处的父权社会的一种质疑,从而使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她曾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聋哑人,她是舞台上用心灵无声“雕琢天使”的艺术家,她是2006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魅力女人”候选人之一,她就是舞蹈《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一个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天使。  相似文献   

13.
张帆 《小读者》2012,(9):57-57
瑞士人极讲规则,这是世界公认的。一位在日内瓦生活了近20年的华人琳达,她的女儿在中国出生,六七岁就来到瑞士,接受的基本上都是瑞士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张爱玲的创作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把那个变动的社会作为她所写生活与人物的活动背景,描写那个社会中属于旧时代的人们变动的生活,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动中人和人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是世界文学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位美国女作家,她成长在中国,是最早注意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外国作家,也是第一个吸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外国作家。她是一位擅长写中国生活的小说家,她一生著述百余部作品,就有三十多部是关于中国的故事,她本应受到我国读者和评论界的重视,可相当长一段时间受到冷落,有时还遭到非议。最近几年,才成为我国文学界研究的热点,对她以及她的作品给予了比较公允的评价。就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位与外部世界和他人格格不入,内心充满冲突,生活在自我世界的囚徒.她是社会和历史的殉葬品,她在两种来自男性的定义中顺从,反叛,失去自我,从最初的"屋中天使"异化成了"魔鬼".试图从社会,他人和自我三个方面入手,揭示爱米丽的异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中国,甚至是世界,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算不上名牌,但她是品牌。她意味着在改革开放历史滥觞之时,中国私学传统与当代民办教育的对接;她意味着中国的象牙塔里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最初的探索;她意味着中国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她意味着十几年来成百上千这样的人才从她的校门走向社会,证明了它的品牌。所以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是典  相似文献   

18.
论苔丝之死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苔丝是哈代所刻画的众多人物中很出色的一位,她是哈代最钟爱的也是哈代理想中的人物.在哈代的理想世界里.苔丝是美和爱的化身:她代表纯洁,善良,单纯,仁爱,忍耐;她热爱她身边的人并信任他们,而且,她很勇敢,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反抗虚伪的宗教和邪恶的世界.与哈代的其他主人公相比,苔丝更勇敢,更漂亮,更具有活力.在哈代看来苔丝是那么的纯洁、高尚.然而命运很会捉弄人,并不总是善有善报.在苔丝短暂的一生中她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她对世界感到失望,绝望,最后悲惨地死去.苔丝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反射着19世纪小农的真实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残忍和宗教的伪善.这个纯洁的女人的生活就是一部悲剧,那么谁应当为此负责呢?是她自己、她的家庭、社会,还是宗教?  相似文献   

19.
哈佛大学     
《高中生之友》2010,(10):F0004-F0004
她与世界上第一条电话线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几乎所有的革命先驱都出自于她的门下,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先后诞生了八位美国总统,四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三十位普利策奖得主。她的一举一动决定着美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走向,商学院案例教学盛名远播。她是微软、IBH等商业奇迹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20.
论郝思嘉     
郝思嘉是美国长篇小说《飘》的女主人公,她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从十六岁登上人生舞台,到二十八岁剩下孤单一人,在这十二年间,她先后嫁过三个丈夫,二度守寡,生过三个孩子,为“振兴家业”干过一阵子,成了十九世纪美国的“乱世佳人”。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作者将她放在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多方面地描写了她在爱情生活、战争生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性情仪态,揭示出她内在的精神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为鲜明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