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琴歌是一种以古琴伴乐,以古诗词为载体的自弹自唱的古典艺术歌曲形式。古琴本身的音响色彩结合诗词格律形式以及诗词的四声吟诵特点,使得琴歌不仅具备了独特的文学意境美,还具有鲜明的旋律音韵美。对琴歌谱例的分析和演唱实践对比,探寻我国古诗词琴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特点,归纳其中的美学意蕴,可以有效推动琴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迪是我国著名的古琴家、民族音乐学家。《弦歌雅韵》一书收录了她整理定谱的100首琴歌,此书对促进琴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对该书中收录的琴歌的表现内容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艺术瑰宝源远流长,琴在这样的艺术价值体系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琴作为一种乐器,它非常具有影响力;除为乐器之外,它还具有道德、哲学、宗教、政治的内涵。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代表——梅庵派古琴艺术,它是中国古琴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既具有历史的机遇,也包含着古琴艺术家们自己的天分、才华。它体现了二十世纪的部分文化生态,丰富了古琴艺术,造就了曾经古琴有过的辉煌,也为艺术的新发展留下了重要的的空间。本文就如何继承梅庵琴派的传统,坚持面对现实,以此来作为爱好者乃至关注它的所有人们需要长久思考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古琴艺术十分重视取音、指法,它们在古琴琴论(如《溪山琴况》)中并非是单纯的技巧论,而是具有审美本体论地位。对琴"音"本身的珍视是与古琴(乃至其他中国艺术)高度重视琴材本身审美价值特性的观念密切联系,这种观念在《考工记》中被称作"材美",它深刻地贯注在古琴审美活动始终。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琴艺术之“禁”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琴艺术中"禁"的观念作为历代琴论中的重要议题,受到了当代琴学、美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却并未得到详细的阐释。而通过对琴禁观念进行释义和思想溯源,可知古琴之"禁"分别对琴音和琴人进行规定,它一方面受到了儒家尽善尽美的审美观和艺术功能论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源自道家"返其天真"和技与道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这样的辨析,可知琴禁观念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却凸显了中国古琴艺术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琴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早在周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古琴在跨越其它普通的乐器而成为“八音之首”则主要依托士阶层的存在。在汉代,众多的士阶层视古琴为雅器,借用琴曲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琴学也成为文人精神之寄托而具有人文音乐的性质,因而从根本上将古琴从“艺术琴”提升到“人文琴”的地位。文章主要通过汉代琴学造谐、汉代古琴作品、汉代古琴技法及汉代琴学的“人文琴”特征、汉代琴学的乐教思想几方面来阐释汉代琴学在中国琴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伟晶 《文教资料》2008,(4):138-140
琴歌<阳关三叠>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一首广为传唱的送别之歌.它意境古朴悠远、曲调情深意重、歌词凄美深邃、旋律感人,在音韵悠长的古琴和诗意的衬托下,一唱三叹,让人听得荡气回肠.在教学中,这首歌曲也备受学生的喜爱,所以更容易启发学生投入情感,动情地歌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本文主要从<阳关三叠>这首歌曲的演唱与教学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8.
琴,别名"七弦琴",现通常称为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它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古筝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民族弹拨乐器。现在常有人把古琴与古筝有一定相似,而实则不同的两种器乐弄混淆,认为古琴(琴)即是古筝(筝)。或有的人知道这两个是不同的两种乐器,却也不知道它们究竟有什么差别。文章将对这两种古老弹拨乐器的手型、指法及它们的构造、音色、乐曲的不同进行简单的认识及区分,使人们能区别这两种民族乐器。  相似文献   

9.
撷取琴歌艺术这一重要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形式,以琴歌《阳关三叠》为例做了存谱情况的梳理,明确了古今传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传播过程分析的意义。结合对经典古曲《阳关三叠》艺术特质的分析,发掘琴歌艺术形式的艺术独创性,意在提醒歌者关注对艺术形态深刻分析和理解的重要意义,从而便于在琴歌的演唱过程中依据其艺术特质把握依声吟诵的要旨,体认著辞与器乐间意境的相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琴艺术源远流长、南宋末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众多的琴派琴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古琴流派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浙派、虞山派、广陵派、闽派等。  相似文献   

11.
古琴指法是琴学理论在表演艺术上的集中体现。由于古琴艺术的谱式是奏法谱,其记录形式主要依靠对指法的记录,因此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技法的演奏,同时还承载着音乐的记录。通过对远古至汉魏时期古琴指法文献与图片的梳理、分析、考证,探究古琴指法的起源应在先秦时期,而随着文人雅士对古琴艺术的推崇,汉魏之际古琴指法的发展较为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古琴记谱法是关于中国古琴艺术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不仅是古典时代古琴传承的重要依据,而且近代以来也融入了西方文化的许多因素,成为当代古琴研究不能不直接面对的问题。本论文高度概括从古至今古琴记谱法的沿革,着重阐释晚清以来其内在变化的进程,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13.
古琴艺术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记谱法、弹奏法、指法、乐律、关学等体系,故又有“琴道”或“琴学”之称.古琴不仅仅是用于演奏的一件乐器,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学艺术之大成者,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孤寂黯淡的“雅”的审美倾向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追求,古琴艺术也不例外。这不仅表现在琴曲、琴论上,也表现在古琴制作时的形制特色之中。古琴的形制中既有对自然界的事物的比拟,也有对人体的模仿。  相似文献   

15.
古琴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古琴与儒家以及道家之间的文化渊源及古琴自身所展示的美学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琴的历史及其流派、古琴音乐的作品及其形态分析、古琴的美学思想和古琴音乐的发展四个方面来谈中国古琴的保护与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选堂老人的学术生涯中,与国际汉学界顶尖学人交游频繁,该文考述其与荷兰汉学名家高罗佩的交游,介绍高罗佩的汉学成就,并就两位汉学大师均有大成就的古琴学和悉昙学两个方面,考述其交游切磋之雪泥鸿爪。  相似文献   

17.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伴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布道,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从此拉开了中西方文化交织、渗透之序幕。以钢琴艺术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与在中国有着三千年历史传统的古琴艺术,这两种中西方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展现出大相径庭的音乐艺术思维特征,形成了东方的线性音乐思维与西方的和声音乐思维,东方的感性写意音乐思维与西方的理性科学音乐思维,以及东方的"对立统一和谐观"音乐思维与西方"对立斗争的和谐观"音乐思维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古琴是一种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乐器,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和文化底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特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应大力提倡。学校与教师应在保护古琴艺术,促进古琴艺术传播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中琴的文化的意蕴及其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在中国文学史中,琴的意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指出不同时代文学中琴的不同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