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是指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由于内心活动受到干扰和发生变化而导致出现运动员比赛发挥失常或运动成绩降低的可能性.以<运动员心理技能量表>中心理技能因素为风险源对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进行了溯源分类,提出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有情绪风险、动机风险、注意力风险、自信心风险与协调能力风险,并编制了<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检查表>和<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评估表>,最后提出了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回避、风险降低与风险自留.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借助福建省第十四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为研究平台,对短跑运动员的参赛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短跑项目运动员参赛风险全因素总排列中前五位的分别为:对手身体没有伤病;对手战术配合非常默契;对手技术发挥太好了;对手自我管理能力很强;饮食、住宿等条件不好或交通堵塞。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列表法对"冬季两项"运动员参赛风险进行识另q,利用AHP-FUZZY(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模型对运动员参赛风险进行评估,应用SWOT矩阵分析得出风险应对的策略.研究我国"冬季两项"运动项目的参赛风险问题,对我国备战和征战重大比赛的运动员的训练与竞赛,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列表法对我国女子跆拳道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进行识别,利AHP-FUZZY(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模型对运动员参赛风险进行评估,并应SWOT矩阵分析得出风险应对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竞赛、训练及备战大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岩 《体育科学》2004,24(8):1-6
参赛风险事件对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比赛发挥造成消极影响。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和统计处理等方法对运动员参赛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竞赛成绩影响因素,对运动员参赛风险进行了溯源分类;提出了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的内容;编制的《运动员参赛风险检查表》,采用改良的列表排序法和帕累托分析对运动员参赛风险进行评估;提出了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方法,以及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运动成绩的高与低和运动员是否进行科学的训练息息相关,是训练效果在比赛场上检验的主要标志.在大型比赛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要求训练团队在赛前必须对运动员自身条件、外部条件、参赛难度等参赛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从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意识、科学训练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希望对备战2018、2022年冬奥会的黑龙江省教练员、运动员和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对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参赛变异因素进行分析,就如何缩小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赛水平之间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与统计处理等方法,对影响我国田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影响我国田赛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因素主要来自运动员自身和参赛环境,主要因素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伤病、心理、天气条件、裁判、比赛经验、技术等.并依此提出了相应对策,为进一步提高运动员训练的效益及解决我国运动员竞技表现不佳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荣  陈亮 《体育科学》2020,(4):15-27
目的:分析以往冬奥会单人项目运动员多维度的参赛制胜特征,为北京冬奥会中国队参赛策略提供借鉴。方法:以2014年和201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单人项目前8名运动员(1 136例)的以往参赛特征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以往冬奥会、奥运周期世锦赛、奥运赛季世界杯赛的参赛对本届冬奥会名次取得的作用方式。结果:与低龄类项目相比,高龄类项目在冬奥会参赛和冬奥周期世锦赛参赛均表现出经历多且名次等级高的特点。此外,冬奥周期无兼项项目的最好名次等级高,有兼项项目主项成绩突出。结论:高龄类项目更加注重以往参赛经历,冬奥周期和冬奥赛季成绩应上升或保持稳定,有兼项项目冬奥周期应适当发展副项,但冬奥赛季应重点关注主项的能力和状态。建议:在把握不同单人项目参赛制胜特征的基础上,我国重点项目应依据优秀运动员数量、年龄、冬奥参赛经历,在北京冬奥周期中选择适宜的专项能力提升或保持方案,并制定差异化参赛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的冗余参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1)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中,乒乓球运动员的自备比赛器械多为双冗余,网球和羽毛球运动员的自备比赛器械多为多冗余;(2)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对自备比赛器械使用概率的高低之分、赛中换用器械因素的主次之别表明,运动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其器械感的精细程度越高;(3)为了实现自备比赛器械的冗余参赛,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需要综合考虑球拍及其备件的材质、参数和性能,并结合自身的技术特点和个人习惯来选择球拍配置(优秀运动员要求更高,基本上是"私人定制"),权衡影响自身确定器械冗余度的因素决定所需准备的器械数目,赛前对所备的球拍进行适应性训练以缩小主拍和备用拍之间"器械感"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