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桂平 《大观周刊》2011,(19):259-260
“母亲是我们的家,我们来自那里;母亲是大自然,是土壤,是海洋。”对母亲命运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鲁迅先生关注封建文化制度下母亲们的命运,塑造了善良伟大、受苦受难、蒙昧无知、蛮横粗鲁等一批母亲形象.母亲生命的无价值无意史,不只是母亲自身的悲剧。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在与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母亲形象的比较中,更能挖掘出母亲形象的深层含义。鲁迅先生以敏感的心灵、独特的感受书写着母亲的痛苦与忧伤、蒙昧与残忍,表达了对理想母亲的呼唤与追寻,对时代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生活励志     
《全国新书目》2014,(9):30-32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私密日记,也是热门电影《我的母亲手记》的原著。全书记录井上靖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生活,冷静、细腻地观察和叙说,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在一步步的记录和陪伴中,他也重拾了对母亲的爱。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公共图书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母亲阅读服务,形成发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建立科学理论方法体系、践行分龄分层阅读等服务特色,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母亲阅读服务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即建立母亲阅读服务体系、注重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探索跨界合作服务模式、重视面向特殊群体的母亲阅读服务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母亲》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第一次印数为0万册,供不应求后又加印了60多万册,总印数达到120多万册。一时间,读《中国母亲》、谈《中国母亲》、评《中国母亲》成为江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母亲》的出版,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构建了一座爱国主义教育的宏伟殿堂。  相似文献   

5.
偶尔去领导办公室取送文件,有幸得到一本书《母亲》,这本书的作者是陇南市委书记王义。如获至宝,闲暇之余,我用心认真地品读和学习。《母亲》一书分篇章描写了陇南大山深处的多位母亲,其中有不辞劳苦50多年喂养两个痴呆儿子的母亲,有为顶替儿子而挥舞钢钎、炸石修路的60多岁的母亲,  相似文献   

6.
田锡如 《档案》2014,(11):46-47
偶翻档案,发现一张抗战时期的宣传画——二十四孝图,生动地再现了汉文帝为其母喂汤药的故事。史载,汉文帝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敢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而且一病三年,卧床不起。这可急坏了刘恒,他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看到母亲睡了之后,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手     
母亲有病了,我陪她看病。检查、开药,一切在我看来是那样的陌生。到了打吊瓶的时候,母亲伸出手,医生说:“你的血管很暴露,很好扎针!”母亲笑了,我转过身,当目光落在母亲的手上时,怎么也不相信这就是当年那双灵巧好看  相似文献   

8.
李宏 《中国广播》2014,(6):87-88
德国北德意志电台劳伦兹·罗尔霍伊塞制作的广播特写《母亲的影子--在父母家大扫除》获得了2008年欧洲奖最佳广播特写奖。特写以“母亲”为线索和切入点,以三个“我”的对话形式、细腻的细节描写,走向母亲,走向自己过去的岁月。与母亲和解,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从而放下过去、重新出发。  相似文献   

9.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首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发表的《七子之歌─—澳门》,在70余年后的今天,成了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歌词。在澳门、香港、台湾、广州湾、威海等七个沿海港口相继被外国列强占领后,闻一多先生痛心之余挥笔写下了七首系列诗歌,总称为《七子之歌》。在被侵占的七…  相似文献   

10.
黄玲 《出版参考》2010,(2):47-47
女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她和母亲。坚强刚毅的母亲立志要将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于是将女儿送进了一所舞蹈学校。高昂的学费并未吓倒母亲,她四处打工挣钱;七岁的女孩看见母亲整日忙碌和疲惫的身影,就会忍不住流泪。  相似文献   

11.
父亲与母亲的相识,缘于父亲的一次受伤。那是父亲在神头岭战斗中身负重伤,住进了129师医院,碰巧是母亲负责护理。父亲一眼就看中了漂亮的母亲,母亲对父亲也是一见钟情。一同住院的陈锡联将军,一看两人郎才女貌,便暗中牵线搭桥。  相似文献   

12.
2月13日.早上7时.我照例打开电子邮箱,一则来自北京的泣告让我呆住了.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衡老师的儿女给我的邮件称:“母亲刘衡1月11日凌晨突发脑溢血,送朝阳医院抢救,昏迷27天,终因心、肺、肾衰竭,于2月7日下午4时逝世。母亲生前得到您的关怀、爱护和帮助,对此我们惟有深躬到地,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根据母亲生前遗愿.丧事从简.遗体捐献,2月11日我们送别了母亲。母亲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北京长青园,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生命之光’的纪念碑上。未悔人生虽九死,独留史笔待千秋!母亲毕生追寻真理,她光明磊落、坚贞不屈、嫉恶如仇的品格和精神永存,也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我们将永远承传。”  相似文献   

13.
抱一抱母亲     
他感觉和母亲隔得很远,也许真是长大了,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但这次,他却必须回家了。母亲病了,住院了,从医生的神态中他看出,母亲的病很重,而母亲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一家地市级党报的副刊上看到这样一篇描写怀念母亲的散文:母亲会看风水,村里人家谁家不好或有了灾难,母亲随叫随到都为他们“破解”,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得了病,母亲看后告诉他们,是他们家院子里有一棵树栽的位置不对,这户人家听从了母亲的安排,把院子里的树给砍掉了。无独有偶,笔者还在另一家党报副刊上读到一篇介绍“村官”父亲的散文。  相似文献   

15.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16.
典身救母     
他大学毕业那年,母亲查出了乳腺癌,如果不及时做手术治疗,就将有生命危险。 八岁那年,父亲因一场车祸被夺去生命之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而今母亲病了,让他感到一下子地覆天翻。  相似文献   

17.
一条绑带将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绑在自己身上,从磐安县城的家中骑上电瓶车,赶往30多公里外的学校上班,上课、照料母亲两不误。5年来,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36岁的普通初中语文老师陈斌强,因母亲得病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无人照顾,就这样承担起了细心照料母亲的重任。1800多个日夜,无论酷暑寒冬、刮风下雨,陈斌强始终坚持不逾。这个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而细微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引起了巨大反响,感动了无数人。这个报道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典型人物报道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养女方知母亲心。”我却以为作为儿门子,我更知母亲的心,更懂得母亲的爱。母亲共生养了五个儿女,我为长子。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八九岁时,就骑在牛背上“啃”《唐诗三百首》,并幻想着将来能当一名像杜家的祖师爷杜甫那样的诗人。或许,母亲看出了什么,对我格外宠爱。那时,父亲在外地矿山工作,很少回家,母亲一人挑起沉重的家庭担子。尽管家务活多,但母亲很少  相似文献   

19.
刊中报     
那时候西方列强把屠刀架在母亲的脖子上,把你从母亲的怀中生生在走,眼睁睁地看着你在魔爪下挣扎。你那撕肝裂胆的呼叫,在母亲的耳畔回响了几个世纪。你看着母亲,母亲看着你,隔海相望却不能将你撒入怀抱。经过多少年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你回家的日子,祖国母亲啊!半是喜悦,半是酸楚。那是灾难深重的年代,祖国母亲弱不禁风,任人宰割,惨遭蹂躏,一百年沧桑一百年屈辱史,给炎黄子孙留下了抹之不去的烙印。今天,祖国富强了,民族的自尊掘起在东方,这才有了你的顺利回归,这才有了骨肉团聚。惨痛的日子已经过去,国耻亦永远成为历…  相似文献   

20.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母亲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决定了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中向来不缺乏对母亲形象的塑造。2019年热播剧《小欢喜》中塑造的三位母亲形象截然不同,个性鲜明且真实饱满。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中的母亲形象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于母亲形象的塑造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