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情中“探”——在探究中认识生活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能做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中,教师在安排主题活动和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尽可能考虑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主张“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学思想。这一思想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课堂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教学评价等,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教育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学习发展潜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但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教学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往往重教法,轻学法;重书本,轻实践;  相似文献   

4.
<正>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摒弃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做法。要想让思想政治课赢得广大学生的喜爱,必须让教学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心灵发生碰撞和共鸣。当然,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并非是对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简单还原,需要教师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一直倡导“生活即教育”.而思想政治课教学也是如此,倘若生活不能走进学生的课堂,那么思想政治教学就成了一堆枯燥无味的理论,不但不能教育学生,使学生信服,也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与乐趣.过于追求理论,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机械式训练,在教学中存在严重弊端,它不仅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动机和需求,最重要的就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在本文中,笔者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出发,由根源上探讨如何让生活走入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17):106-10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小学作为一种启蒙教育,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始端,对于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巨大。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应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结合研究性学习,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联想起他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内在各种需要。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接轨,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大力实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等学校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蓬勃地开展起来。这些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对于打造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具有重要的资源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活动式"教学的提出. 回顾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教"一般要用讲解、提问、训练的方式来主宰课堂;而学生的"学"只是听答、练习,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教学存在着明显的成人化和概念化倾向,不仅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而且使教学局限于书本,致使道德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脱节,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分割,直接酿成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的不良结果.  相似文献   

10.
江岳来 《新教师》2019,(10):71-72
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应当大胆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桎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到书本知识以外的内容,同时借助实践活动将书本所学进行巩固和运用,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成为学生提高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平台。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实现教学创新与实践成为了当下值得研究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1.
李敏娟 《教师》2012,(25):115-115
行知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它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知思想不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而且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发。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以行知思想为指导理念探索如何进行创造性的班级管理。(一)行知思想的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思潮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把它理解为:教育要使幼儿学习生活,教育要利用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有很多相应的关键词,比如:过程与结论,探究与接受,数学与生活,生成与预设等等。我常常在这些对应的关键词之间徘徊和深思……在几次听课和研讨活动中,我突然发现新课程实践中“矫枉过正”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使我领悟到:在充分肯定各种先进的数学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同时,有效地预防与纠正认识上的极端化和做法上的片面性尤为重要。一、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案例一:苏教版课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1的认识”教学片段。[教法A]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师:小朋友,你从图中看到什么?学生列举从图中看到的物体。师:小朋友观察得…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数学学科领域中,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联想起他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内在各种需要.  相似文献   

14.
<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之方法论即"教学做合一",其内涵是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语文教育更离不开生活。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基于这些认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点。一、仔细观察,感受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因为和学生的时空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些偏差;有些课文内容是学生常  相似文献   

15.
赵军 《地理教育》2007,(2):17-18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结合研究性学习,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内在各种需要.本文拟通过自己的一些实践,探讨高中地理如何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6.
实践活动是人的主要活动,是人生成自我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走进自然,回归生活,融进社会去进行实践。教育教学的开展要尊重学生对实践的认知与理解、感悟与体验、交往与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教育理念,要让学生走出狭隘的书本世界,走进自然,回归生活,融进社会去进行实践,达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思想迄今为止仍然在教育界闪烁光芒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更为深远. 一、联系生活实际趣味教学 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教科书.陶行知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活的知识,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生活的场所,因而也都是教育的场所."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理解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18.
卡尔·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是在否定传统教育思想的认识背景下提出来的。当时,美国的传统教学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位置,学生反而成了教学中的“奴隶”。按照罗杰斯的设想,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活动是维系外部生活世界和内部道德世界的纽带。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学生活动并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来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孕育真切的情感,并用这种情感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加强活动课教学,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活动课的特点,对学生实施思想品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要强调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要打破书本与实际生活的界限,要带给学生活生生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生活的能力。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建构活动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并且教学应该是“情境”的,认知活动应该是“真实”的,也就是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以现代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来反观生活教育理论,这些观点在今天的教育事业中仍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