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阎真小说塑造了一群在市场社会里与世沉浮的世俗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抛弃传统精英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降低人格精神,退守个人生活世界,追求物质,追逐权力,放纵欲望。作家以同情的态度,描绘了他们价值立场主动后撤的必然性,揭示了他们精神境界自动沉沦的过程。知识分子的世俗化凸现了时代的精神焦虑,表达了作家对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文化反思。阎真小说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画廊增添了新的世俗知识分子群像。  相似文献   

2.
尤凤伟的《中国一九五七》以1957年的反右运动为视点。对历史运动中的个人处境与人性的变异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与揭示,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通过这场特殊的历史运动,小说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对历史境遇中的人性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伤痕反思”小说的文本特征凸显了作家与民众封建、愚昧的奴性意识。在现代性危机日趋严峻的今天.要对历史作出客观公正的反思,就必须重构批判性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既是王蒙创作道路上一部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王蒙对民族百年历史深刻反思的经典奉献。作家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明、文化、历史、人性和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形象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作品通过倪吾诚的家庭纠纷和争斗,写出了资本主义与封建家庭的极端腐败和溃灭,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的软弱性,人民革命的必然性,以及改造中国文化形态的艰巨性。同时也写出了在这种蜕变期里,知识分子及没落地主分子的绝望、扭曲和痛苦。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的苦难叙事与其自我认同有着深刻的关系。虽然"归来"作家揭示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政治运动对人的精神与肉体的迫害摧残,但他们的用心显然在于刻意强调自我无怨无悔的忠诚。在新时期之初,这正是知识分子获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要前提。但这也意味着知识分子放弃了对苦难、历史必要的追问,复杂的民族国家历史、个人情感记忆就此被简化,被悄悄重构。  相似文献   

6.
观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可以选择一种较为概括的方法,那就是把二十世纪以后出生的中国知识分子,以三个较为突出的历史事件来把他们分为三个群体: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延安知识分子群和一二九知识分子群。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中国的“五四”启蒙知识分子首先觉醒,即“人”的意识的觉醒并掀起个性解放热潮,但是,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启蒙知识分子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的“后鲁迅风作家秉承了鲁迅的知识分子批判传统,以“俄国知识阶级”作为参照,对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革”等时期的知识分子种种以奴性为中心的劣根性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指出他们整体上缺乏“俄国知识阶级”所具备的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内涵。但对于“文革”等期间知识分子的表现,应该还原到特定历史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有区别的判断和同情式的理解,不宜作出“一刀切”式的简单化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转型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疾病叙事不仅传达了作家对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和精神危机的反思,而且存在着“性别分工”.即,在男作家笔下知识分子的身心疾病或显或隐地都与公共政治有关,象征着其启蒙和审美身份的溃败;而在女作家笔下,知识分子的疾病则往往与性别政治有关,象征着男权文化对女性的伤害和束缚,以及女性的认同困境.知识分子的疾病隐喻构成了作家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并隐含着渴望实现正义、自由、平等、幸福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0.
"伤痕—反思"小说的文本特征凸显了作家与民众封建、愚昧的奴性意识。在现代性危机日趋严峻的今天,要对历史作出客观公正的反思,就必须重构批判性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既是王蒙创作道路上一部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王蒙对中国这个国度苦难历史的反思力作。作家怀着忧国忧民的承担,探析国民的劣根性,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明、文化、历史、人性和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形象的思考,文中以倪吾诚和三个女人无休止的家庭战争为背景反映了资本主义与封建家庭的极端腐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人民革命的必然性,以及改造中国文化形态的艰巨性。同时塑造了在这种蜕变期里,知识分子及没落地主分子的绝望、扭曲和痛苦,更塑造了静宜、静珍、庄氏这样几位悲剧的女性,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尤其对静珍这一悲剧人物地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造成静珍及其命运悲剧的深层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也被誉为"中国生活的批评家"。作为一位对时代思潮极为敏感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知识分子,刘震云对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的存在状态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的小说往往于嬉笑怒骂中再现日常生活的琐碎,在幽默表述中揭示人物存在的荒谬与虚无。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怀和文化反思,为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田华 《考试周刊》2009,(51):27-28
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一度呈现出繁荣的状态,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本文作者通过对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重读来重返80年代文学,指出在人性与政治的斗争和生命感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较量中,作家张贤亮给出的答案是前者战胜后者,并讨论了性与政治话语权利的颠覆和重构问题。由此,作者认为张贤亮的系列作品把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伤痕和反思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给予人们新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14.
韦君宜的《思痛录》作为90年代出版的知识分子的回忆录,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同时对自己在历史中尤其历次“运动”中的表现进行了深深地忏悔,其广度和深度也是空前的,本文试以《思痛录》为个案,揭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一段不平凡历史的忏悔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散是凭借厚重的历史化蕴涵和对人精神的张扬,成为了90年代中国坛的一道亮眼景观;而忧患意识,则是余秋雨散里贯穿始终的精神特质之一。先秦以降,中国人学的价值取向历经曲折流变,而余秋雨散中的忧患意识正是源自作家对学自身使命的自觉承担;这种忧患意识对个体生命和民族历史化命运的反思为基点,内涵复杂和立足历史、指归现实是其两大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延安文学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抒写主要体现为对知识分子品性的革命反思,这种反思反映了延安作家寻找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差距并企图弥补的努力,是对知识分子思想与个性的整体审视,是在没有外力推动下的主体选择,具有知识分子的精神史意义。革命视域下的知识分子具有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情绪化、迂腐和胆怯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维熙的“大墙文学”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对1957年“反右”至“文革”的这段触目惊心的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处境的描写,重新审视并反思了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这其中也包含着作家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智利小说在现代尤其是二十世纪涌现出很多在拉美和欧洲享有较高声誉的卓越的作家作品,然而因为智利诗歌比小说更为悠久的历史和两位诗人曾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智利小说总是掩映在诗歌的光辉之下。揭开智利文学的面纱,将智利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作家为纲,对其所属流派、写作手法、主要作品和中国对其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通过梳理智利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作家作品及中国对这些作品的译介和研究,旨在充实我国的国别文学研究,将千里之外的智利小说系统地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和学者。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作了总体的简要的回顾。文章在回顾的基础上对中国百年来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历史轨迹、总体态势、研究动力、研究格局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就传统文论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总体构成中的地位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特征作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中比较"另类"的一个作家,他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群生活在焦虑状态中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已经丧失了传统文人的道德和信念,成为世俗化的产物。王朔在描写这些知识分子时,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调侃,而这种充满贬义的人物塑造的背后,又有着作者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