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世纪就有中国人移居欧洲的亚美尼亚。到19世纪下半叶,华人已定居欧洲大部分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俄等国曾招募23万华工参战,其中的一部分战后留在欧洲。冷战结束后又出现了第二个洲际移民潮,先是70年代初香港人和印支难民奔向...  相似文献   

2.
1909年,胡适离开中国新公学,茫然不知所归.当时,他的家已不可救药地衰落下去.于是,他只得寄居在上海,与一帮酒肉朋友混在一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堕落下去. 中国新公学有个德国教员叫何德梅,他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中国人.这位何君能说广东话、上海话、官话.此人是个中国通,中国人的玩意儿,他样样精通.当时的胡适就和他同居一室.何德梅常邀一帮朋友打麻将、喝酒.这样,不到两个月,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胡适全都学会了.  相似文献   

3.
卢国军 《出版参考》2004,(29):47-47
脑袋已经被"屁股"决定了还不自觉,有些知识分子大讲"个人主义"时,已先把自己与民族和国家分开了. 去年我在福建与一位偷渡到欧洲又被遣返的青年有过一段交谈.对于偷渡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困苦他说倒没有觉得什么,甚至对于蛇头的贪婪他也觉得可以理解.他自言至今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仅仅想到欧洲打工挣些钱,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要付出如此高的代价?他说最受不了的是欧洲警察"不把中国人当人看"的眼神.  相似文献   

4.
欧洲华文报刊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又将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这世纪之交是值得很好研讨的。一海外华文报刊作为维系华侨华人的信息和感情纽带,其生存发展有赖于华侨华人社会的生存发展,既受制于所在国的影响,又同母亲国命运与共,息息相关。伴随着中国与欧洲的...  相似文献   

5.
他今年89岁高龄,曾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辆手扶拖拉机。 他是一名“老海归”,20世纪50年代,他在美国读完工程硕士,成为全关最大农业机械制造公司的一名设计工程师,后来又在德国奔驰公司工作。他满怀报国豪情,“借道”欧洲,穿越封锁,辗转千里回到祖国,心甘情愿地来到当时只有8万人口的小城洛阳工作。是怎样的动力和勇气,促使他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加盟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他又是如何和拖拉机结下不解之缘的……  相似文献   

6.
郭鸿昌 《图书馆杂志》2001,20(11):60-62,12
1 美国华人图书馆员概述从1820年起,中国人开始陆续漂洋过海移民到美国创业。到现在为止,美国华人是亚洲所有移民中最大的一个群体,也是最早到美国创业的亚洲移民。近两个世纪以来,美藉华人已经完全融入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美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初的中国移民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在美国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和餐饮服务业。二战后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才在美国大量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7.
一、由来和背景20世纪20年代,电影业突如其来地侵入了几乎每个美国人的生活。这种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它对接受它的人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促使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了解媒体与特定受众间关系的研究项目诞生了。当时正在美国兴起的两个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大众...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谈论命运,什么是命运呢?有生之物都有命定的条件,在人身上则称为命运。譬如,一个人生在什么家庭,长在什么环境,处于什么时代,以及他从天赋资质到早期生活的经验,大都是身不由己的,这些都可以被视为命运。  相似文献   

9.
烟火人生     
朋友刚从欧洲回来,以为她会一脸幸福地讲述欧洲历史,她却痛苦地说不知道什么是饱,就知道天天饿,也不知道欧洲人民是如何生活了这几百年的?简直生不如死!  相似文献   

10.
当2000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当二十一世纪的号角回荡在你身边的时候,影楼的老板们你否想到?面对商业摄影的激烈竞争,我的经营策略是什么呢?二十一世纪实商业摄影最新走向又是什么呢?照相馆、影接、图片社、彩扩店、广告公司都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照相业的潮起潮落使我们的头脑清醒了,中国世纪的到来使我们更加充满信心了,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朝代正在到来,一个以创新管理为核心的企业革命正在到来。我认为以照相馆、影楼的发展应向“四化”进军。即个性化、艺术化、兼融化和数字化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怕趋势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西部广播走向21世纪的思考吴高全刘林中国正在走向21世纪。中国西部广播如何迎接新世纪,在前进道路上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这是我们已经站在世纪之交的门口的西部广播工作者必须思考、研究的重大课题。应当说,21世纪的到来,给...  相似文献   

12.
海外的华人科学家认为,中国科学技术比西方落后约四百到五百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的著作中,谈及郑和7次下西洋,其航海技术及当时制造的帆船,都是在世界上领先的。此时是15世纪上半叶。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认为,1400—1600年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落伍。 杨振宁举出欧洲一些伟大思想家的名字,他们出生的年代及发生长远的影响,可以说明问题。他们是:达芬奇(1452—1519),哥白尼(1473—1543),马丁路德(1483—1546),加尔文(1509—1564),纳皮尔(1550—1617),培根(1561—1626),笛卡儿(1596—1650)……。 杨振宁认为,到17世纪初年,文艺复兴在欧洲已为近代科学的萌芽准备了肥沃的土壤。近代科学是人类一种新活动、新精神、新方法,有人认为是新宗教。杨说,如果  相似文献   

13.
欣文 《新闻导刊》2006,(3):48-50
“您好.这里是重庆晨报966966新闻热线.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每一天.每一位打进重庆晨报966966新闻热线的读者都能听到这样亲切的问候.他们所反映的问题都得到了及时的解答。“您好.我们是966966新闻直通车.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每个周末,每个节日,重庆的闹市或社区都能见到直通车工作人员橙黄色的身影.为市民送上最贴心的服务。自重庆晨报1995年创刊以来.966966一直是沟通读者、服务市民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4.
宋晖 《新闻爱好者》2007,(10):58-58
艾丰,上个世纪中国新闻界的领军人物,从20世纪80年代分配到人民日报后,推出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影响的报道和评论;策划了一个又一个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他的人生多姿多彩,他的身份和成就也是多重多样: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人类在关注着什么?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关注着什么?21世纪一天天临近,人类正在走向世纪之交,科技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国际经济、军事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重大因素,对高科技的角逐和对人才的争夺将愈演愈烈。面对庞大繁难的科学,面对纷繁复杂的科技信息,我们除了需要理解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思想外,还需要理解科学的社会作用,理解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解科学家的工作特性和情感,以及科学的艰难历程和科学的对象等等,并终身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这将构成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我们部队报道员刘志伟,两个半月时间上稿二十一篇。我问他有什么诀窍,他指着在桌上的《新闻知识》感慨地说:“是她帮了我的大忙。”去年年底,他从连队被调入团报道组担任报道员。到团后,每天都进行六、七个小时采访写作,晚上熬到深夜一、二点钟才睡觉。就这样,他四个多月向报社电台投稿二百多篇,一篇未中。他有点灰心了。正在这时,宣传股股长耐心地开导他,鼓励他重新振作起来,并送给他一套一九八五年度的《新闻知识》杂志,又帮他购买了今年一至三期《新闻知识》。从此,他犹如鱼儿得水,一下子被《新  相似文献   

17.
2004年7月,巴拉克·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会议上一鸣惊人,而后闪耀政坛。时隔三年,这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年轻国会参议员更以排山倒海之势加入到美国总统宝座的有力争夺当中,最终在刚刚结束的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之中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一段传奇正在上演。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政治家也有自己的美国梦。他似乎有神奇的魔力,可以一呼百应,颠倒众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上苍对这位黑白混血儿如此垂青呢?  相似文献   

18.
邻居任师傅,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也很好,难得看到他生病。有一次我问他:“你哪有这么多的高兴事,整日快乐似神仙?有什么生活诀窍吗?”他笑着对我说:“诀窍谈不上,我的生活信条是:遇事给自己找个快乐的理由。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换个角度去想,都会让你高兴。  相似文献   

19.
戴楠 《传媒》2014,(16)
正从欧洲最早的华文报刊——19世纪60年代在伦敦出版的《飞龙报》算起,中文报刊在欧洲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而真正由华人创办的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法国,是1907年6月22日由巴黎新世纪书报局编印的《新世纪》周刊。本文主要着眼于21世纪以来的欧洲华文传媒的发展格局,以此来探讨海外华文传媒在新世纪的发展态势与功能角色定位。 欧洲华文传媒的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华人移民的数量持续攀升,据2008年欧洲华人华侨社团联合会的调研结果,欧洲的华人华侨总人数已超过250万人,近  相似文献   

20.
自省也是社会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洁 《新闻前哨》2008,(4):13-13
报道的成功首先要感谢生活.是生活提供了如此精彩的故事。全国那么多报纸.“校正”为什么选择楚天都市报?他是对这张报纸有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兰大哥主动帮乔大姐是一种美德,“校正”和他母亲表现出的则是自省之德.这种美德更加珍贵。如果将这种自省的美德通过媒介传播到民众心中,将会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民族进取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