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今年7月4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了浙江临海市(隶属于台州市)多所中小学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惜背债几千万元甚至高达数亿元,竞相攀比迁建豪华校舍陷入困境的现象.报道播发后,<人民日报>和台州市委机关报<台州日报>等60多家媒体予以刊登.然而,与临海百姓大声叫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该市的一位主要领导看到报道后,公然指责<台州日报>刊载新华社"这样的文章""不负责任",让临海不好的影响扩大;并指责有关部门"监管不严".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台州日报>刊登的是新华社记者的报道,而不是自己记者采写的报道.但即便如此,<台州日报>还是大受指责了.  相似文献   

2.
姓名:李宣良 单位: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岗位:文字记者 评点:他是新华社派赴着陆场采访的唯一文字记者,煞费苦心,用别人的工作证登上了一号搜索飞机,以快讯方式"直播"神六返航.并有幸成为第一个目视到飞船返回舱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本文作者作为第一批前去采访的新华社记者,采写了一批参考报道和公开报道.本文是作者结合自己和新华社其他同仁的实践,对新华社雄安新区总体报道情况进行的总结探析.  相似文献   

4.
慎海雄,1989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在新华社浙江分社长期从事农村报道。现任浙江分社党组成员、采编室主任。1994年被评为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1997年破格晋升为新华社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记者,200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连续三届被评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这样的话在业内流传,透出的是对写稿记者的调侃——收入偏低,地位偏低. 媒体是内容提供商,记者写稿即是为媒体提供内容,服务媒体的核心业务.在媒体这样一个内容提供商里,提供内容的记者却没有能够挣到最多的钱,应该说是一种错位.  相似文献   

7.
让典型走下"神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市市长夏耕日前见到我说,媒体宣传真厉害,许振超作为青岛港的一名普通工人,短短几天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讲到了新华社的稿子,认为这个典型的宣传很成功.这天晚上,我又接到了《陕西日报》一位老记者打来的电话,说《陕西日报》连续3天用了近乎整版的篇幅刊用了新华社播发的介绍许振超事迹的稿子,说明了这个典型受欢迎,也说明新华社在典型人物宣传上有了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08,(1):100-101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青藏铁路建成这一题材有多家新闻媒体的众多记者采写,惟独这篇消息拔得头彩,实属难得可贵.这篇佳作有以下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1998年5月21日,新华社播出了记者牛爱民采写的现场特写,题目是<北京协和医院收费何其慢>(全文附后).报道反映了这家医院在为患者服务方面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报道写道:"5月19日下午4时多,记者来到协和医院收费大厅,看到9个收费窗口只开了5个.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我脱口而出这样发问,并非以前未曾听说过新华社是什么单位,新华社记者是干什么的,而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关系我今后“入门”新的职业问题而下意识流露出的惊诧。 那是1974年11月14日上午刚上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部组张秉田同志的办公室。他通知我:11月15日前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报到,工作时间为半年。看到我如此惊诧,他便拿出一份传真电报给我看。那是内蒙古党委转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个报告,中心内容是为适应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从一些采访实例考察记者的维权行为会发现,被警察扣留、绷又、报道一些特别事件的记者,以及所属媒体,多属于而胃的"市场化媒体".传统的非市场化媒体的记者,因为种种原因,一般较少面临这样的冲突.其实,因为市场竞争方式不同.市场化媒体和非市场化媒体记者不仅是采访方式有所区别,对新闻投人的热情也存在一定差别. 某全国性报纸一名年轻记者亲历过这样一件事.2007年9月,山东某煤矿发生溃水事故,181名工人被困井下,当地紧急展开救援.  相似文献   

12.
准确的第一手消息是突发事件报道的关键 2004年5月10日,在巴格达电站的大火以及几次突发事件中,作为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记者,我比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的摄影记者都早到现场,也因此赢得他们的尊重.但是无法避免的是,根据二手消息源采访,很少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此,突发事件的采访,决定摄影报道成败的关键就是时间和速度.  相似文献   

13.
1981年我从哈尔滨铁路局报社被借调到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工作,1982年确定我为驻局记者(定员属本单位),后被任命为记者站副站长。像我这样一个小报记者,突然改换门庭,专为新华社写稿,当然困难很多,但为什么能很快适应,并取得一定成绩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较好地解决了把握大局这个关键问题。把握好大局,确定新闻主题有新意。我曾经参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华社的分社记者,工作就是"哪里需要哪里去".看起来,这样的工作条件要成为专家学者型的新闻工作者似乎不大可能.但是,新华社注重新闻调研的传统工作方式与作风,使不同岗位的记者都有可能业有所专,在分社工作岗位上的确涌现过一大批专家学者型记者,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日前新华网推出的首批"新华社名记者、编辑专栏",笔者名列其中,而且是分社记者中唯一一个,也就是因为笔者在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环境资源方面报道"有所专"得到的莫大荣誉.  相似文献   

15.
田园 《今传媒》2006,(12):57
做了驻站记者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者都称做“无冕  相似文献   

16.
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吴晓波进入新华社杭州分社,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在新华社写内参大稿,全国各地深入公司企业跟踪调研,新华社不计成本地让记者在中国各地进行采访、调查,它的强大背景也让记者可以见到想见的人,这一切后来都成了吴晓波<大败局>、<激荡三十年>一系列书的素材和积累.  相似文献   

17.
"两会"期间,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受权负责"两会"程序报道.尽管几十年来程序报道内容不断拓展,形式日臻完善,但每年记者追求新突破的努力从未停止过. 3月7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会议表决通过,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草案,提请3月8日举行的大会表决.这一办法草案的附件一规定,填写选票时,无论投赞成票、反对票还是弃权票,都需要填写选票.而以往规定,投赞成票无需动笔.这一细小变化引起了新华社领导高度关注,并立即指派我们负责程序的记者深入采访,加以报道.  相似文献   

18.
最近,新华社以<谁在悄悄收取我们的信息费>为题对郑州市一些中国移动用户被从手机话费中悄悄"割"去数元到数十元不等的梦网信息费作了长篇报道.报道说,这一现象已出现一两年,众多用户事先对此毫不知情或者不明白.而且据记者调查,中国移动用户在这种情况下为移动梦网"奉献话费"在全国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19.
华静 《出版参考》2006,(35):48-49
已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唐师曾作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一名当代中国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其过人之处,就在于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他既想到了,也做到了;大多数人想不到的,他不仅想到了,做到了,而且做得让人击节称道,让人"高山仰止",自叹弗如.  相似文献   

20.
与年轻记者谈"成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在新华社一个培训班上与年轻记者座谈,就新闻本源、年轻记者成才和搞好批评报道等问题回答了大家的提问,并从学习、积累、思考、实践等方面对年轻记者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现将整理出的几段文字刊登出来,供年轻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